主编:徐春艳
爹爹给我“无价宝 ”
作者/杨慧敏
当教师的父亲从工作岗位退下后,将陪伴他几十年的十多套古典历史名著和《四角号码字典》留给了我,并嘱咐抽空儿认真阅读,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知识。父亲特别叮嘱学习查《四角号码字典》,要先背熟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从此,我遵照父亲的教导,一边认真学习课内读物,一边运用“四角号码字典”,课外时间阅读古典历史名著。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由于农村物质生活匮乏,文化生活单调,街道上既没有安装路灯,农家里也没有电视机,“半导体”也是极个别经济富足家庭才拥有的,而打发无聊时光唯一的一件事就是看书。父亲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在当地也算得上一名文化人,家中二连桌抽屉里总能找到一些古装线书籍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和《四角号码字典》等,每当放学归来,老屋饭桌上就成为我读书写字的地方,虽然那些古书既是文言文又是繁体字,但我有《四角号码字典》做向导,却像宝贝一样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阅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章节,加上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解,使我慢慢地认识了这些历史名著,喜欢上了阅读,原来这些书藉里蕴藏着另一个精彩世界。
在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买课外书对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奢望。为了实现自己购书的理想,我不断从树枝上和草丛中收集蝉的外壳,因蝉壳是中药成分,医药公司敞开收购,集攒多了可以卖钱。每天放学后,捡蝉壳便成为我读书以外的主要任务。就这样一个夏天下来,我用卖蝉壳的钱换来一本本书藉,精心爱护,仔细阅读。此时此刻,一种幸福的暖流仿佛涌遍全身,倍感亲切。升入中学后,我迷恋上了言情武侠之类小说。 那时候,港台文学最流行,从琼瑶、亦舒言情小说到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从三毛的散文到张爱玲的小说等,我都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每每阅读到精彩章节,竟与主人公一起爱,一起恨,一起哭,一起笑。读武侠书时与书中的侠客把酒问剑,读言情书时与女主人一起唏嘘,一起感叹。那时,为了读到这些书,我去县图书馆借书成了唯一渠道,同学之间互相传阅,拿到书后个个都是争分夺秒地看。平时,母亲不喜欢我阅读课外书籍,耽心影响我的课堂功课,于是我经常玩“障眼法”,冬天里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夏天则借着电扇微弱的光芒看,算得上凿壁偷光的“创新版”。 如今,再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那真是一段为书而痴狂的日子,浸润于那些或优美华丽、或朴实简约的文字之中,感受着世间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体会着生活的光怪陆离、纷繁复杂,使我人生的空间因此而广博、开阔,心中的情感因之而丰富、缤纷。那时,无论真实的生活有多么不称心,只要能捧起书阅读,所有的烦恼、困扰都会远离,所有的悲伤、无奈都会消散。
高中毕业后,恰遇成安县实行群团干部聘任制,在众多应聘者当中,我脱颖而出,幸运被选聘到乡政府机关负责文化和宣传工作。不久,经乡党委研究并报县委组织部考察,任命我担任乡里的团委书记,尽管每天的工作很忙,但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我的背包里都装有书,见缝插针,细心阅读。那些日子,我重点阅读的书像《水浒传》、《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特别是到了晚上,忙完一天工作与生活烦事,我关好门窗,泡上一杯清茶,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捧书阅读,那种享受和快乐,也只有体味过的人才会有所感悟。为了阅读到更多的书籍,每个周末我都要蹬着自行车去县城逛旧书摊,坐在人家的“小马扎”上,忘记车水马龙的喧闹声,专心致志地阅读,从小说、散文到诗歌、报告文学等,都是我阅读的重点,置身于书的海洋中,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1984年初,调入县税务机关工作后,我分管办公室文秘工作兼局机关图书管理员,这使我犹如鱼得水,平时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读书上。这个时候阅读的书藉像《茶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理智与情感》、《仲夏夜之梦》、《巴黎圣母院》等外国名著,星期天、节假日,当别人聚家忙着逛商场、上网吧,下餐厅,游公园等时,因我没有这方面的嗜好,而是呆在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读书,这种习惯对于我已经形成自然,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把自己关进寝室埋头读书,孤灯茕影,手不释卷,直至灯昏星黯,深沉入睡。越是夜深人静时,越能挑灯苦战,一杯浓茶一本书,优哉游哉,其乐无穷。
阅读改变人生,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随着耳濡目染,我的文字写作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稿件,使我结识了新闻媒体的许多编辑记者,在他们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下,自己的文学梦开始蠢蠢欲动,经常通宵达旦地阅读、写作,当然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我曾经遭遇到了编辑多次退稿,思想因之而一度消沉、颓唐之际,我从阅读过的那些书中主人公身上,那些曾经充满着人生智慧的文字就会来安慰、鼓励我,提醒我即使被命运抛至谷底,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梦想;纵然人生充满了痛苦与遗憾,亦要从中寻找飞越、超脱的力量。辛勤的耕耘总会有美好的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个人不懈努力,我在全国78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题裁作品280多万字,并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一点点地接近着少年时当作家的梦想。也正是缘于喜欢阅读的天性,使我拥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我从中体味着幸福和满足,也吸取着自强不息,奋进拼搏的力量。 一路走来,是书籍陪我战胜了挫折,打败了消沉,赶走了颓丧,度过了艰难、困顿的岁月。我深知“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哲理,参加工作近40年,我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就是把阅读当作一种信仰去追求,当作一种境界去享受。平时不管工作多么忙,写作任务多么重,我每天都要坚持阅读学习2--3小时,今天时间不够就由明天来弥补。工作、生活、阅读“三点一线”,做到静得下心来,坐得住凳子,耐得住寂寞,并长期一以贯之。正像高尔基先生所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一转眼40年过去了,尽管我的工作曾经历了几次调动,但父亲给我的那十多套古典历史名著和《四角号码字典》等书藉,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虽然书的纸张已经变得发黄,甚至有的书页已经破皱,但我仍爱不释手,更舍不得送人,抽空儿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它虽然没有多少昂贵的经济价值,但这是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充裕的物质营养,它在无声无息中塑造着晚辈的灵魂,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灿烂,知识的重要和生活的美好。 杨慧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邯郸市成安县人,80年代初在乡镇参加工作,后调入国家税务局机关从事文秘工作,2007年涉猎文学写作,先后在《法制日报》、《中国税务报》、《中国残疾人》、《河北日报》、《河北法制报》、《邯郸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文学顾问
张建丽 刘育麟 史鹏宇 王 珑
王承俊 金 磊 庄培森 朱敬辉
刘树滋 侯淑玉 方 路 白骐瑞
崔继昌 李 枚 苍建福 王冬莹
主编
徐春艳
编委会成员
雪松 吴歌 狂蜂
吕秋艳 俞国军 丁德芳
⊙《燕赵文荟》是纯文学艺术交流平台。立足河北燕赵大地,辐射全国及海內外。以扶持文学新人为导向,其宗旨是为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才华与才艺的平台。力求提升文化艺术品味,为繁荣祖国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本公众号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文学评论以及书画作品评论等。将择优在微信群选稿,优秀作品可向纸刊《苍生文学》荐稿。
⊙燕赵文荟公众号每周更新一次,个人投稿限1~5篇首。要求原创首发,投稿时附上百余字的个人简介和本人照片一张。30天内未接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投稿作者敬请关注本平台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链接到朋友圈以及所在的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公众号当期所得赞赏金额的50%作为稿酬归作者所有,50%作为平台运作和今后办刊物所用。赞赏低于10元者不予发放,稿酬于刊发后的第10~15天内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作者领取稿费之后的赞赏不再计入稿酬范畴。
⊙投稿邮箱:xcy0316@126.com;为了便于投稿,本链接附有我的微信二维码,可加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稿件可直接发微信投稿。
相关说明:本期公众号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本期内容由作者杨慧敏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另因为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升级,故本公众号个人专辑原创作者以题目和正文中的名字为准。
往期回顾:
杨慧敏作品|| 记忆中的封箱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