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牵头发布《中国蛇伤诊疗指南》

文摘   2024-07-19 14:36   北京  

背景与历程

全球有超过58亿人面临毒蛇咬伤的风险,每年有8.1~13.8万人死于蛇咬伤。2009年初,蛇咬伤被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定为被忽视的热带病。2017年,蛇咬伤再次被WHO定义为应被高度重视的被忽视的热带病。2018年,第七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会员国采取全面措施,以应对被人们长期忽视的毒蛇咬伤及相关的全球负担。

为响应区域行动计划,并提高公众对蛇咬伤的认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临床蛇咬伤救治行为,提高蛇咬伤患者的存活率和降低致死致残率,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于2023年3月牵头组织成立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因东南亚区域行动计划以及东南亚蛇伤诊疗指南没有中国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数据和中国蛇伤诊疗专家的智慧,在会上,吕传柱教授启动了全国毒蛇咬伤前瞻性队列研究;并成立指南撰写秘书组,组织撰写我国第一个有关蛇伤的救治指南——《中国蛇伤救治指南》。

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在中国蛇伤高发的13个省份挂牌成立省级蛇伤研究中心,旨在搭建起各省级蛇伤诊疗救治网络。由研究中心具体协调各省毒蛇咬伤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建立强有力的多学科合作关系,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学习、推动优先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促进将相关证据有效转化为政策和规范化的临床实践。在此期间,完成了《中国蛇伤救治指南》的撰写和线上线下四次审稿会。目前,各省级研究中心已有超过4000名蛇伤患者纳入队列研究,并完成首轮随访。2024年6月29日,在湖南长沙,由吕传柱教授牵头,完成了《中国蛇伤救治指南》的终审。

编辑推荐

《中国蛇伤救治指南》以循证医学为基本原则,参考GRADE证据评价系统,采用证据级别:A级为高质量证据,如随机对照试验或大样本Meta分析;B级为中等质量证据,如非随机对照试验、横断面研究、系统评价或临床病例系列等;C级为低质量证据,如专家意见或个案报告等。推荐级别:Ⅰ级为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是有益或有效,应当实施;Ⅱ级为证据有限或不一致,实施是适当或可行的;Ⅲ级为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无益或有害,不建议或反对实施。该指南针对蛇咬伤临床重要问题进行中/英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以最近10年为主(截至2023年12月31日),部分重要资料在此时间段之外。

《中国蛇伤救治指南》以其权威的内容和实用的指导,为医护人员、户外工作者以及广大民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该指南的作者们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参考了大量权威文献,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蛇与蛇毒、各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评估,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救治方法和防范措施。

《中国蛇伤救治指南》作为中国首个蛇咬伤指南,其结构清晰,内容全面。从蛇咬伤的基本概念、分类到现场急救措施,再到医院内的专业治疗,每一章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指南中还特别强调了防范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在社区和学校开展蛇咬伤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因此,它的发布不仅填补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它不仅是指导蛇伤诊治的宝贵参考资料,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指南速递

概览

全球已发现的蛇类超过4 000种,其中一半以上是游蛇,毒蛇约占20%(800余种),其中眼镜蛇科400多种,蝰蛇科超380种,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毒蛇近250种。蛇咬伤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发生于赤道两侧温暖地区,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和南美洲等地最为多见,95%的蛇咬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每年发生蛇咬伤450~540万例次,约20%是未排毒的“干咬”(即毒蛇咬合时没有释放毒素,不产生中毒症状和体征,或仅有轻微伤口表现);每年蛇咬伤严重中毒者约180~270万,近40万毒蛇咬伤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残疾。造成8.1~13.8万人死亡,每年人群病死率高达0.8/10万。

中国是蛇类资源最丰富国家之一,全域均有蛇的分布,长江以南地区为主,已发现蛇类300多种,有毒蛇超过100种,其中眼镜蛇科和蝰科的剧毒蛇80多种,少数为游蛇科毒蛇,被WHO列为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毒蛇共23种(含香港和台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发生25~28万例毒蛇咬伤,以50岁及以上人群为主,受伤部位主要是肢体,下肢高于上肢,每年4~10月多发,7~9月是蛇咬伤高峰。各省区毒蛇谱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蛇咬伤救治水平参差不齐,仍有一定的致死致残率。本指南旨在提高公众对蛇咬伤的认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临床蛇咬伤救治行为,提高蛇咬伤患者的存活率,降低致死致残率。

蛇咬伤救治推荐意见

1. 抗蛇毒治疗前应做重要器官的基本实验室检查,并酌情动态评估(B级证据,Ⅰ级推荐)。

2. 建议对毒蛇咬伤患者做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基础影像学评估(B级证据,Ⅰ级推荐)。

3. 毒蛇咬伤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中毒特征,避免过分强调致伤蛇种的确认(C级证据,Ⅱ级推荐)。

4. 推荐按统一的蛇伤诊断格式书写病历记录,以便于开展数智赋能的真实世界研究。(A级证据,Ⅱ级推荐)。

5. 现场仅做非创伤性急救,且不应延误送医时间,即“不伤害、不延误”(B级证据,Ⅱ级推荐)。

6. 生命支持是毒蛇咬伤救治的优先措施(B级证据,Ⅰ级推荐)。

7. 抗蛇毒血清是对抗蛇毒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A级证据,Ⅰ级推荐)。

8. 抗蛇毒血清遵循“尽早足量、及时追加、同种专一、异种联合”原则(B级证据,Ⅰ级推荐)。

9. 抗蛇毒血清启用时间早晚与预后直接相关,局部或全身进展性中毒表现就是使用抗蛇毒血清的可靠指征(B级证据,Ⅰ级推荐)。

10. 抗蛇毒血清对毒蛇咬伤无绝对禁忌(B级证据,Ⅱ级推荐)。

11. 抗蛇毒血清的使用取决于中毒表现,过分纠缠蛇种判断可能延误最佳给药时间(B级证据,Ⅱ级推荐)。

12. 所有中毒患者,不分性别、年龄或体重,首次应给同等剂量的抗蛇毒血清(B级证据,Ⅰ级推荐)。

13. 酌情增加首次抗蛇毒血清剂量有助于快速达到初始控制,避免一次性超大剂量用药(B级证据,Ⅱ级推荐)。

14. 抗蛇毒血清首选静脉给药,不推荐肌内注射给药(A级证据,Ⅰ级推荐)。

15. 中毒症状持续或恶化是追加用药的指征,间隔时间约6~8 h,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酌情缩短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B级证据,Ⅱ级推荐)。

16. 肾上腺素是抗蛇毒血清严重过敏反应的首选药物(A级证据,Ⅰ级推荐)。

17. 外科干预应在尽早足量抗蛇毒血清治疗后方可考虑,推荐用于创面感染、坏死、残牙和SCVS等(B级证据,Ⅰ级推荐)。

18. 负压创面疗法可以考虑用于细胞毒类蛇伤患者的后期创面治疗(B级证据,Ⅱ推荐)。

19. 毒蛇咬伤无需常规抗感染治疗,有坏死、感染等征象者才需使用抗生素(A级证据,Ⅰ级推荐)。

20. 蛇咬伤后应常规做破伤风预防(B级证据,Ⅰ级推荐)。

21. 抗胆碱酯酶药仅适于抗蛇毒血清疗效不佳的神经毒类蛇伤患者(B级证据,Ⅱ级推荐)。

22. 蛇毒相关性眼炎需立即给予大量低压清水冲洗(B级证据,Ⅰ级推荐)。


如想了解《中国蛇伤救治指南》全部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下载。http://www.cem.org.cn/zine/content/id/10697/flag/0/zid/314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我们以防走失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73年,是科技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财政部统一资产管理的出版机构。具有图书出版、期刊出版、互联网出版、音像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等全出版资质。经过50年出版积累,出版社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优质内容及权威专家资源。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首创,为记录、展现中国临床医学专家奋进的脚步,而精心策划的高端医学专著出版计划。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涵盖专家观点、病例精解、指南解读、诊疗常规、国际权威教材等子出版项目的大型出版工程。同步启动与国际顶尖出版社的深度合作,择优推荐由施普林格等国际顶级出版社进行海外发行,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力。
临床医学出版中心拥有专职医学编辑二十余人,均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编辑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60%拥有一线临床工作经历,全部具备高级或中级职称。

出版、合作请联系:1771856290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kxjswx011@163.com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16年开始出版的一套丛书。中国医学临床百家为中国临床医学的进步而诞生,为中国临床专家的奋斗而鼓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