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专业认证(Specialized /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即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指的是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业性专业教育(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它主要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质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设备,教学管理,各种教学文件及原始资料等方面的评估,指向一所学校的具体专业或专门学校。
当前大陆地区推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它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简称WA)和“亚太地区工程组织联合会”(简称FEIA),其主要推进WA认证;第二个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的“中国建筑学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它也已正式加入《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简称《堪培拉协议》),其主要推进建筑学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第三个是“《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该联盟是无任何官方背景,由中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牵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国11家高职院校共同发起成立的纯民间组织。该联盟目前虽尚未申请加入《悉尼协议》,但已参照《悉尼协议》范式,致力于《悉尼协议》应用研究和推进高职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实践。这三个机构虽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其权威性却明显不够。
1)通过专业认证,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促进各院校和专业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发现大学相关专业院系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从而提高大学教学管理水平。
2)通过专业认证,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密切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界的关系,使工业界参与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改进与培养成果的验收,促进工业界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了解和支持。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师。
3)通过专业认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高等工程教育对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一2000),这些能力指标旨在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合作、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世界观等等,为教师、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上提出了明确方向与要求。
4)通过专业认证,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公平地参与国际就业市场的竞争,满足进入国际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并获得公平待遇,提升国际竞争力。
1985年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评估及专业认证的探索和实践。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是我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职业性专业认证并与国际接轨的首例认证。
1992年,建设部首先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4所学校展开专业认证试点工作。1993年至1998年期间,对21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之后建设部继续启动了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认证。
2004年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明确提出动员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2005年,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加快实现国际互认。2006年3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同时,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工、计算机等4个专业试点工作组先后成立,并完成了对8所高校的认证试点。清华大学等8所参加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高校获得了“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的结论。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2个,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
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设立了机械类、化工类2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电气类、计算机类、地矿类、轻工与食品类、交通运输类、环境类、水利类7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在2006年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计算机等4个专业率先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有环境、水利、轻工、食品、地矿等5个专业纳入试点范围。同时,清华、哈工大、同济、上海交大等10所大学已被列为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学校。此外,教育部今年将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18所高校的18个试点专业进行入校认证,其中参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高校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北京化工大学。截至2007年底,教育部总共将在10个专业开展80多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2009年,我国认证学科将达到近30个,同时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2013年6月19日,经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正式表决,全票同意接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
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纵观我国高校专业认证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专业内涵式发展。
日前,2020年中国高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名单正式公布。241所高校的1353个本科专业按照严格的认证标准,经过规范的认证程序,顺利通过认证。自2016年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以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稳步推进,从最近几年连续公布的名单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快速前进的足迹。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Student-Centered)
2.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3.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二)认证结论与发布
认证结论分以下三种
发布:推出“一流专业” 品牌,发双证书,媒体公布。
认证体系
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全覆盖”
全体教师参与——知晓毕业要求,明确课程定位;熟悉课程矩阵,做好课程设计。覆盖全体学生——所有的毕业生均应达到毕业要求。
改革之一: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 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
核心课程建设基本方向:
公共基础课—— 加强数、理、化等基础
核心通识课——“人文修养、科学素养、宽广视野”
核心专业课——“10+1”,强调专业基础。
改革之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几个转变:
改革之三:教学评价改革1.修订指标体系。按照不同课程的属性,分类构建以学习效果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2.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将学生评教时间拓展至整个学期,学生可以在上课期间通过评价系统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通过系统了解学生的需求,改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3.建立多维教学评价和评价复议机制。建立学生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评价结果有异议,可向教务处提出复议。
当然,我们注意到通过认证的专业数量在增长,而且还有一大批专业在申请接受专业认证,但更要看到在数量背后,是中国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艰苦努力。应当承认,尽管我们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较好满足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直率地说,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质量差距。提高质量是我们的主要任务,紧扣质量是专业认证的要害所在。《华盛顿协议》规定,缔约方所认证的工程专业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缔约方认证的工程专业毕业生都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教育要求和基本素质标准。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一是基础扎实,具有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快速发展的必要知识;二是能力强,能够进行新产品、新过程等的设计和实现;三是有社会胜任力,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能力。实际上,这些也是世界工程教育界的共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组织的多次会议上,各国专家也都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以工程教育质量的国际“实质性等效”为尺度,我们一方面看到中国整体性的快速进步,且有一些专业具有领先水平,但同时更应看到其中多数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弥补这些差距,我们首先要解决理念的差距。“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等理念开始被逐渐接受,但还没有完全落地。其次,要解决内容的差距。例如,内容偏旧的问题在科技迅猛进步的今天更显突出,教学内容侧重技术而缺少人文社会的通识教育等。再次,要解决能力的差距。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管理与财务等方面的能力。最后,要解决体制的差距。完善产教、科教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实现工程教育质量的国际“实质性等效”,是全面提升我国高等工程质量教育的途径,也是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然过程。
排版 | 左蔚朝
编辑 | 胡明悦
责任编辑 | 张咪咪
来源 | 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
精彩回顾:
秋祈 | 延大,展信佳
当当!欢迎来到小动物的世界
嗨!延大学子,你的快递请签收!
校史讲解赛|寻忆校史,传承精粹
军训展板画报 | 身着绿装,执笔生花
“动”态延大 | 光、时间和镜头的奏鸣曲
祝贺!延安大学与合作单位在《自然》发表最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