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半虚拟现实飞行模拟器“轻舟一号”
到我国首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经过民航局认证、正式投入商用的
最高等级全动飞行模拟机
有他作为首席科学家和学生深度参与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的一周,让我们跟随
民航学院顾宏斌老师
一起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01
“工程师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是顾老师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他自身坚持的追求。
1998年到民航学院以后,他思考国家所需、民航所需,调整研究方向,最终选择攻关民航培训高端装备——飞行模拟器。长期以来飞行模拟器一直被国外技术所垄断,进口均价高达上亿元,是当时国内飞行员培训的最大成本支出,由于仪器紧缺,我国航空公司甚至不得不将飞行学员送往国外培训。
自2000年初,他带领团队成立飞行模拟与先进培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单枪匹马”开始了飞行模拟器的技术研发。
2004年,顾宏斌开始带领学生们研制“轻舟一号”。“当时取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到2007年底通过鉴定,师生研发出了第一台半虚拟现实飞行模拟器“轻舟一号”,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后续成果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从艰难起步到校企深度合作,从轻型飞行模拟器到大飞机全动飞行模拟机,只为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飞行模拟器!
02
将这份使命感传递给学生。第一堂课,他总会抛出“三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什么是工程?”“什么是技术?”
一问接一问,他带领学生们探讨着,从最原始的概念递进深入,介绍到专业、再到课程,“要从一开始帮助学生明确:将来我们是谁?是工程师!”
“指导学生的方向,要跟着社会需求走。”他自豪地说,“我以培养工程师、培养工程英才为荣!”
研发飞行模拟器过程中,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系统思考的工程师思维。
他鼓励学生向自己发起“车轮战”。
制定总体方案、指导思路后,让学生各自负责一个独立的方向,“先学再攻,绝不能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用CAD软件设计完“交付”,顾老师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再修改交付,再改进……从一张张草图,到电脑软件设计,再到实际工程应用,在一轮轮“车轮战”调整中,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软件使用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培养学生的工程师思维,不能干巴巴,不能没有载体。”项目实例与实践就是顾老师的载体。
从设计过程、研发过程到演变过程,通过项目实践,学生跟随工程过程思考、理解设计思路,更加理解了顾老师所言:“工程不仅是认识一个问题,工程的使命是改造自然,它往往需要用综合权衡的系统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03
高端装备从0到1攻关研制的背后,是一个个没日没夜的日子,打磨着团队师生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工程能力。
除夕前一天,腊月寒夜冰冷的风吹在脸上,顾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却兴冲冲的。他们推着自行车,驮着刚从厂里定制完成的模拟器部件。一个在前面小心翼翼推着车,一个在后面扶着,生怕这好不容易赶工出来的机械磕着碰着。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成长得飞快,如今在各自所在单位都是业务骨干。一如顾老师所言,“培养工程能力,要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历练!”
师生装配调试轻型飞行模拟器
在庞大复杂的操控系统中,师生挑战百分百“细节控”。推拉驾驶杆的力度,开关按钮的柔软程度,跑道上一个灯的位置……和飞行时真实情境和感受,都必须完全一致。如果操控感和飞行实际有区别,飞行员在演练时不容易沉浸于真实的飞行环节,达不到训练效果。
全动飞行模拟机的调试、测试,他们测试中记录下来的有上千个问题,不断反复迭代,为每个问题寻求最佳解。顾老师告诉团队,“要对工程负责,要对产品负责。每一件事情都必须花尽心思做好。”
国内首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A320 NEO/CEO型飞机D级模拟机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2020年,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下,团队合力克服复杂技术研究过程的重重难题,攻破并掌握全套核心技术。如今我国有能力生产世界最高等级的D级飞行模拟器,知识产权全部自主可控。
从一叶“轻舟”出发,顾老师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工程师,在飞行模拟器领域上越走越远,持续为国家民航安全建设添砖加瓦。
应时代之需
应社会之需
响国家之号召
育工程之英才
让我们为顾宏斌老师点赞吧!
转发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 | 贺彩 童肖
审核 | 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