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至10年不考核,让人才心无旁骛,自由探索”,成立刚一年的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因其创新性的考核方式与人才评价体系,受到广泛关注。无独有偶,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采用全新的管理机制,“做什么研究课题由科研人员自己说了算、人员招聘不受编制限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各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部、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真正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吉林省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协同发力,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回报科技的良性循环机制。重庆市推动“大学城”和“科学城”融合发展,积极搭建高水平人才平台和产业平台,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标志性成果。
超过3000台机器人智能协同,重庆市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里,最快3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工程示范平台上,“绿电”制造“绿氢”,“菜篮子”货车用上了氢能……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各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以人才优势塑造创新优势,用科技优势塑造产业优势。江苏省组建两批52个联合体,全部集中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助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和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山东省建立完善“四链”融合推进机制,构建形成推进“四链”融合的“1241”支撑体系,实现了要素有序流动、政策同向发力。山西省运城市通过人才“雁阵”筑起产业“矩阵”,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人才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各地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人才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人才援助是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口支援西藏工作迎来30周年,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数量逐批增加,从第一批622名逐步增加到第十批2117名。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造血式”帮扶持续不断,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援疆援藏干部人才扎根天山南北、雪域高原,把理念、文化、技术等引入受援地,推动对口援疆、援藏综合效益持续提升。援疆援藏干部人才已成为建设新疆、西藏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以国之名,致敬功勋。共和国75周年华诞来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授予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等4人“共和国勋章”,授予王小谟、赵忠贤、许振超等人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党和人民对英雄模范的崇高礼赞,彰显了我们党尚贤爱才的真挚诚意。
来源:安徽先锋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