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为历史而古朴,历史因城市而真实,我们现在的很多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或自豪、或感慨、或悲痛的历史。抛开南京、西安这一类古都不谈,徐州南部一个名叫宿县的小城市,就曾在近代中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段故事还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末的淮海战役期间。淮海战役是近代中国史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场战役,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淮海战役之后,整个长江以北再无大战,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差一点儿就让杜聿明30万大军逃到了南方。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就是渡江战役,如果让杜聿明这30万大军出现在渡江战役期间,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歼黄百韬围黄维
近代史爱好者大多都听过这么一句话:“林彪不南下,粟裕不渡江。”这句话的背后是林彪和粟裕两人分别拒绝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拒绝南下锦州,粟裕拒绝横渡长江,其结果就是林彪差点儿贻误战机,粟裕则成就了军神之名,完成了淮海战役。
一直以来,淮海战役都是用一锅夹生饭来进行讨论的,因为战役之初指定的作战目标和最后的战役结果几乎是天差地别。这是一场中国近代空前的战役,双方140万人在淮海战场厮杀,战局一度扑朔迷离,发生了不少意外与巧合,也正是这些巧合成就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1948年10月,经过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华东方面的国民党军已经颓势尽显,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命令徐州战场的四个兵团加四个绥靖区25个军共60余万人全部向徐州收缩,死守徐州。
刘峙是最早跟随蒋介石的一名蒋军将领,但鲜有战绩,能够成为徐州剿总总司令,完全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忠心。徐州是军事重镇,当时国民党军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徐州就算不派一只虎,也该派一只狗啊,怎么就派了一头猪。可见国军内部也对刘峙不看好。
可是蒋介石在经历好几次背叛之后,早就不再信任非心腹将领了,刘峙哪怕是头猪,但只要忠心,他就会用。而为了辅佐刘峙,蒋介石将杜聿明提拔为刘峙的副手,然而当时锦州正在激战,杜聿明没有时间顾及徐州战场,所以徐州60多万军队只能让刘峙胡乱指挥了。
随着粟裕结束济南战役,整个华东和中原地区已经大部分被解放,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逼近徐州,虎视江南。刘峙也就做出了收缩兵力,死守徐州的决定。而就在让四大兵团回撤徐州的过程中,刘峙亲自将黄百韬送入了我军包围圈。
11月6日,我军正式发起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最初目标仅仅是夺取两淮地区,解放海州和连云港,并在行动过程中随时歼灭来援之敌。而战役之所以越打越大,完全是形势所迫。
就在淮海战役的前一天,刘峙突然给黄百韬发了一封电报,将第九绥靖区的44军划归到了第七兵团,即黄百韬兵团。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准备向徐州撤退了,就因为这封电报,让黄百韬兵团滞留在了新安镇,给我军包围黄百韬创造了条件。
黄百韬可以说是国军悍将,虽然几次易主,但却有死战之志,豫东战场上,粟裕也曾包围黄百韬,但在紧要关头,黄百韬亲自登上坦克指挥突围,导致其部下士气大涨,最终冲出了包围圈,而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
黄百韬接到刘峙的电报后,也不敢不等待44军就撤往徐州,一来他不愿意看到44军白白被我军抓住消灭,而来44军可是中央军,不是他一个地方出身的军阀可比拟的,他可以肯定,如果不等44军,任其被消灭,等待他的绝对是上军事法庭。
黄百韬在新安镇心急如焚,44军迟迟不到,他连续发电报询问刘峙,44军何时才能赶到新安镇,但刘峙的回复始终是耐心等待。
11月7日,44军终于到达了新安镇,也就是说,黄百韬兵团为了一个44军,在新安镇足足等待了两天时间。两天时间,如果不等待44军,黄百韬兵团绝对可以撤回徐州,但战机稍纵即逝,华野已经赶到了新安镇。
44军赶到之后,黄百韬当即下令撤退,但随后赶到的华野也展开了追击,最终在碾庄包围了黄百韬兵团。而在黄百韬被包围之前,碾庄还驻扎着李弥兵团,只是刘峙害怕我军攻击徐州,将李弥调走了,彻底绝了黄百韬的退路。
黄百韬被包围之后,借助碾庄李弥修筑的工事企图死守。华野也迎来淮海战役中最惨烈的一仗,这场血战在11月11日打响,仅仅一天时间,华野第四纵队就牺牲了4000余人,可见战斗之惨烈。
在进攻过程中,敌军修筑的碉堡让我军吃尽了苦头,由于缺乏攻坚武器,碉堡只能用人命填,往往一个排才能摧毁一座碉堡,战场上一些碉堡被炸毁了,还有一些碉堡前则堆满了尸体,敌我双方都弥漫着悲戚的气息。
由于在战斗中减员太过严重,华野已经顾不上对俘虏进行教育,刚俘虏的敌军,立马就组织起来,发枪进入战场。战场上出现了很多穿着国民党军服,带着解放军帽子的战士。
淮海战役在11月22日彻底结束,华野全歼了黄百韬兵团,黄百韬本人也自杀身亡。而在这场战斗中,华野伤亡6万余人,损失之惨重,是非常罕见的。结束对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后,华野本应该进行休整的,但随后的战局变化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文章开头提到的宿县是徐州通向蚌埠的交通枢纽,也是南京运送补给的必经之地。本来苏州是孙元良一个兵团驻守,但淮海战役开始之初,刘峙以为我军会进攻徐州,就命令孙元良撤往徐州,宿县仅留一个师的兵力。
这样重要的交通枢纽,刘峙不要,刘伯承元帅自然不会客气,在11月15日指挥中野攻占了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南京的联系,对徐州形成了关门之势,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都不敢调兵继续解救黄百韬了,命令黄维、刘汝明、李延年三个兵团迅速夺回宿县,并让孙元良、邱清泉配合。
刘伯承和邓小平看到了战机,请示中央围歼黄维兵团,11月19日获得中央批准。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之后,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不敢进攻宿县,滞留在了固镇,而黄维则继续朝宿县前进,这正好给了中野包围黄维的机会。
11月23日,黄维察觉到危机,准备转向固镇前进,和刘李兵团会合,但就在当天夜里,中野连夜渡过浍河咬住了黄维兵团,经过两天的激战,在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了宿县西南的双堆集。
此时,淮海战役的规模已经扩大,在中野打算围歼黄维兵团的同时华野也迅速出击,准备为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创造机会,阻挡前来支援的敌军。当然,粟裕的胃口远不止如此,他不仅想要阻援,更想吃掉杜聿明率领的徐州30万大军。
杜聿明的假情报
双堆集战斗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粟裕和杜聿明两人都各怀心事。整个淮海战场,徐州的30万国民党军将是唯一的变数,自杜聿明从东北归来之后,淮海战役就变成了粟裕、刘伯承等人和杜聿明的交锋了,杜聿明怎么用徐州的30万大军,成为了战役的关键。
11月28日,南京,蒋介石主持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徐州问题,为了避免徐州成为第二个济南,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现在讨论的是怎么撤离徐州,并在撤离徐州之后,怎么救援黄维兵团。
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建议从东线撤退,但遭到了所有人的质疑。徐州东线水网密布,徐州的部队都是机械化部队,如果从东线撤离,不知会有多少重装备陷入泥沼。作为作战厅厅长,郭汝瑰难道不知道徐州水网密布吗?当然知道,但他就是想让国民党军陷入泥沼,因为他是我党打入国民党的高级特工。
会议上,众人都在争论该从哪里撤离,但指挥官杜聿明却含笑不语。蒋介石停了半天也拿不定主意,看到杜聿明一直在笑,就问道:
“光亭,此次撤退行动是你负责,你说说该怎么撤退。”
杜聿明却没有立即回答蒋介石的问题,而是要求单独汇报。随后两人去到小型会议室,过了一会儿才出来,蒋介石向众人宣布,徐州30万大军从东线撤退。
情报很快就传递到了中央军委,再加上其它地下工作同志的佐证,中央军委彻底相信了郭汝瑰的情报,然后传令粟裕,让粟裕在徐州东线进行部署,防止杜聿明撤退。
实际上粟裕也一直在防备杜聿明逃窜,因为这是淮海战场唯一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国民党军唯一扭转战局的机会。但和中央军委不同的是,粟裕一直都认为杜聿明会向西逃窜,东线密布的水网根本不利于行军,粟裕不相信杜聿明看不出来。
思虑良久,粟裕决定拒绝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将防御重点依然放在西侧,即使到时候杜聿明选择东线,密布的水网也能迟滞杜聿明的脚步,华野大军绝对能够追得上。
粟裕的判断是对的,杜聿明确实没打算向东撤退。因为早在之前,杜聿明就怀疑郭汝瑰是我党人员,所以向东撤退完全是他给出的假情报。当日他和蒋介石进入小会议室后,就告诉蒋介石,大军应该向西撤退,沿着永城、蒙城前进,然后南下,绕到中野的背后攻击中野,到时候和黄维兵团配合,还能击溃中野。
蒋介石本来就舍不得黄维,听说能够救黄维,哪有不同意的。但杜聿明担心情报泄露,就向蒋介石建议,放出一个假情报迷惑我军,于是就有了郭汝瑰传递的,杜聿明要向东撤退的情报。
幸好粟裕没有相信假情报,将防御重点放在了西线,不然真的抓不住杜聿明,因为杜聿明行动速度实在太快了。11月30日,杜聿明带着30万大军迅速撤离了徐州,粟裕知道的时候,已经是12月1日了。
一天时间,足够杜聿明的机械化部队走出险境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之后,蒋介石又亲自将杜聿明30万大军送进了粟裕的包围圈。
蒋介石的“微操”
指挥到营连甚至排一级,是蒋介石最喜欢做的事,但军事水平有限的蒋介石往往都是在误事,这次也不例外。
粟裕得知杜聿明西逃之后,立马派兵追击,一个纵队尾随追击,一个纵队侧面迂回,还有四个纵队跑到前方拦截。如果杜聿明一刻不停地逃跑,我军是绝对追不上的,甚至只要没有蒋介石的干涉,我军也难以追上。
但就在杜聿明大军抵达孟集附近,几乎脱离险境的时候,蒋介石用飞机空投了一封信:
“弟部仍向永城前进,坐视黄兵团消灭,将会使我们亡国灭种,望弟转向南攻击前进。”
很显然,蒋介石等不及想要救黄维了,但殊不知,就是这封信将杜聿明送进了我军包围圈。面对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不敢不实行,如果杜聿明敢拒绝,打了胜仗还好说,如果打了败仗,绝对会被蒋介石清算。
为了不被蒋介石责怪,杜聿明听从了命令,开始转头向南进攻。结果杜聿明直接撞进了华野怀里,12月4日,杜聿明30万大军被包围在陈官庄,一个也没有跑掉。
12月6日,不甘心的杜聿明命令孙元良和邱清泉分头突围,邱清泉临时放弃突围,孙元良在突围途中被华野歼灭,一个兵团只活下了孙元良一人。突围无望,杜聿明几乎已经看到自己的结局了。
在杜聿明被围期间,双堆集的战斗也打响了,黄维兵团遭到了中野的猛烈攻击,但黄维也不是善茬,双方激战数日,直到12月15日,才彻底击溃黄维兵团,黄维也在逃跑过程中被抓获。
到了这时,淮海战场就只剩下杜聿明集团了。但就在粟裕准备进行攻击的时候,中央来电,放缓攻击,先围着。中央之所以下这样的命令,是为了防止北平的傅作义南逃。于是到了1949年1月4日,粟裕才发起了对杜聿明的攻击,杜聿明30万大军因为被围困,早已经陷入了缺粮少衣的地步,就在被围困期间,偷偷跑来投降的就有1.4万人。到1月10日,对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任务基本结束,杜聿明集团30万人被华野全歼,整个长江以北,再也没有了可以与我军大战的国民党军事力量,真正实现了江北无大战。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先后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个作战集团,华野和中野用伤亡13.65万人为代价,在淮海战场上歼敌55万,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