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12月和“元旦”期间全市自然灾害及诱发事故风险防范工作,市减灾办组织有关成员单位书面会商,分析研判灾害风险形势,有针对性提出防范对策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2月降水偏多,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1mm,比常年同期(8.6mm)多28%,是上年同期(5.0mm)的2.2倍。预计今年冬季降雪偏多,适宜赏冰乐雪,有利于开展冰雪旅游,但需及时做好城市清冰雪工作保障交通顺畅。
12月气温略低,全市平均气温为-16.5℃,比常年同期(-15.8℃)低0.7℃,比上年同期(-17.1℃)高0.6℃。预计今年冬季气温低于常年,且季内波动较大,易发生阶段性低温,户外生产生活需加强御寒保暖,预计可能出现局地强降雪,同时将伴随大风天气。
12月份,低温严寒,强降雪多发频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灾害事故易发高发,风险形势严峻复杂,需重点关注雨雪冰冻及降温对道路交通、民生保障、农业设施、能源保供、城镇燃气、建筑施工、危化品、工贸及矿山等行业领域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大风、强降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路面能见度降低,道路湿滑结冰,车辆制动距离变长,旅游车辆、拼车包车、自驾出行,特别是进入年底,公路货运量及周转量高位运行,山区长陡下坡、急弯险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以及农村公路、城乡结合部道路和高速公路等重点路段路况复杂,增大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
(二)民生设施安全风险。极寒天气易发生供水、供热管线等设施爆裂,雨雪冰冻大风天气易导致电力、通信设施发生短路、断线等风险隐患,特别是冬季市民生活、餐饮经营燃气使用增多,输气设施长期高位运行,居民室内门窗关闭通风不畅,餐饮等使用单位使用不当易,增大燃气故障和事故风险。同时,大风、强降雪等不利天气易造成棚植蔬菜、畜牧业和渔业基础设施损坏。
(三)公共安全风险。受气温影响,公众出游、购物、娱乐活动转入室内,商城、文博场馆、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加之冬季气候干燥,城乡火灾风险增大。临近年底,企业赶班生产,火电油气使用量大,容易因设备老化、操作不当等问题引发火灾。受降雪影响,积雪易导致大跨度建筑等重点房屋屋顶结构受力风险增大,增加垮塌潜在风险。冬季天冷路滑,上、放学时间接送学生车辆增加,交通事故风险上升。
(四)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雨雪冰冻、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房屋建筑受冻胀冰雪荷载易产生结构损害,建筑工地脚手架、临时性建筑易发生倒塌、倾覆,室内施工动火、用电条件受限,施工现场电暖器等设施设备使用率增加,易引发火灾和触电、中毒窒息等风险隐患。
(五)矿山领域安全风险。气温下降,对依兰三矿矿压稳定、矿井通风、瓦斯控制等工作造成一定影响。昼夜温差较大,矿山和尾矿库可能存在设备和金属构件锈蚀、扭曲、破裂等问题,易引发泄漏和爆炸等事故风险。
(六)危化工贸领域安全风险。
危化领域:严寒天气,低温环境下储罐、管道等设备易因结冰导致堵塞或破裂引发物料泄漏;天干物燥,人体、设备和设施等静电积聚风险增加,特别是在输送和装卸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降雨降雪后地面湿滑,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与地面的摩擦附着力明显下降,容易造成车辆侧滑。
工贸领域:冬季天气干燥、气温较低,涉氨和可燃性粉尘的工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产生静电、作业场所通风不畅和有毒有害气体易积聚等问题,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等事故风险。
(一)冰雪旅游风险。节日期间游客数量激增,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地区、冰雪大世界等易出现大量人群聚集、滞留,易发生踩踏事故。冬季受道路湿滑、降雪降温等极端天气影响,能见度低、路况不佳、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二)民宿火灾风险。冰雪旅游火热,很多民宿在装修时为体现东北特色文化,多采用木结构,内部装饰上多采用易燃手工饰品,增加火灾风险。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结合《全市“护航亚冬”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哈尔滨市今冬明春重大事故灾害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要求,补短板、强弱项,最大限度化解灾害事故风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加强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各区、县(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和安全提示。各级气象部门要强化灾害天气会商研判,加密监测预报,滚动发布低温、强降雪、道路结冰等预警预报信息,视情启动应急响应。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及时准确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及时研判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果断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必要时提前采取停课、停业、停工、停产、停运“五停”措施,切实把影响降到最低。
(二)紧盯道路交通安全防范。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和单位要紧盯主要道路桥梁涵洞、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事故多发路段、铁路沿线、平交道口,以及机场等易受极端天气或次生衍生灾害影响的重点交通部位,加大巡查、巡护和安全检查频次,加强旅游包车、“两客一危”等重点车辆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问题。特别是城管、交通等部门要按照“以雪为令、边下边清、随清随运”原则,组织制定清冰雪预案,及时清冰除雪。公安交管部门要加强交通指挥疏导和交通组织,针对事故易发路段、车流拥堵路段和早晚高峰时段,要加派警力,避免车辆拥堵滞留引发连环相撞事故。要根据极端天气情况,及时采取限行限速和封闭等管制措施,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三)紧盯民生设施安全防范。住建部门要加强供水、供热、供气等设备检查,紧盯老旧小区、医院、福利机构等重点场所,督促企业加强运营保障和管道设备运行维护,确保水、热、气不停供、不断供、不降标准,保障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电力部门要加强设施设备巡检和电网运行监控,及时排查消除各类隐患,检修受损线路,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严防大面积停电。工信部门要指导电信运营企业及时推送转发预警预报信息,加强通信设施检修,确保通信线路畅通。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防灾减灾指导服务,加大设施农业防寒保暖和清冰除雪力度,落实设施加固、保暖增温等应对措施,加强养殖场(户)的畜禽圈舍、饲草(料)堆放场等地防火、用电安全,重点关注畜禽粪污贮存设施安全防护栏、安全盖板、警示标志设置,积极向渔民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加强巡查检查,严防渔业安全生产事故。
(四)紧盯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盯紧看牢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严密防范各类安全风险。住建部门要深刻吸取省内外房屋坍塌事故教训,全面排查体育馆、运动健身场所、歌舞剧院、博物馆、学校、大型商超、大跨度钢结构、快递分拣中心以及城乡危房等重点建筑和房屋安全,严格落实停业排查、封闭管控、暂停使用等措施,坚决防范遏制房屋坍塌事故。严格审查复核冬期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条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重点针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基坑坍塌、 机械伤害、动火作业、触电及消防安全等风险较高的事故类型和作业环节,认真开展排查整治,建立问题隐患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切实消除事故隐患。文旅部门要加强旅游景区安全防范,适时对景区、景点采取限行、关闭等措施,督促企业制定应对大客流预案,组织开展演练,严防极端天气引发群死群伤事故。要依法对旅行团队做好极端天气风险提示,劝导旅游者避免进入风险地区,做好退团退费疏导工作,提醒旅行者准备防寒、防风物品。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领域安全监管,强化极端天气前后的督导检查,分析研判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超前防范、源头管控,严防火灾、中毒、爆炸等生产安全事故,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准备和应对工作。消防部门要加大大型商业综合体、宾馆酒店、医院、洗浴中心、养老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力度,指导公安派出所及时消除“九小场所”火灾隐患,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严防火灾亡人事故发生。
(五)紧盯社会公共安全防范。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第一时间掌握天气变化和路况信息,及时通过交通广播和信息平台、微信群等网络媒体和客运场站、出租车显示屏发布预警预报,做好“两公布一提示”,为社会公众出行提供安全引导服务。文旅部门要加强大型文化活动、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安全监管,避免发生踩踏事故;指导帮助民宿等行业经营主体做好事前检查和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体育部门要严格“一馆一策”“一场一案”安全管理规定,排查体育场馆是否违规使用易燃可燃装饰材料,存在乱拉乱接电线、占用消防疏散通道,以及消防设施器材缺失、火灾报警系统瘫痪等问题。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和教学工作安排,必要时采取停课或提前放学措施,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和学生安全;要持续抓好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地铁集团要进行大客流预判,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专项应急预案内容,发布预警信息,通报预计客流情况及重点影响区域,迅速采取有效防范处置措施,保证现场应对有序。
(六)全面做好应急处突准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压紧压实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责任,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前备足抢险力量,全面检修抢险救援设备器材,落实落靠叫应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较大以上灾害事故“半小时内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规定,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确保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高效顺畅。要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安全常识,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引导群众主动辨识风险、科学规避风险,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