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普创新展即将开展啦!
广东省科普创新展将于11月22日-24日
在广州市琶洲灵感创新展馆正式启幕!
展会采用“1+X+N”模式
1个主会场展览活动
X场丰富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
N个分会场活动
精彩纷呈,不容错过!
(点击立即查看创新展介绍)
从天文到地理 从深海到星空
科普一直在我们身边
本栏目将带你了解各领域的最新科普资讯
在绿意盎然的云南西双版纳
一场人与自然的温情救援大戏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跨越种族的互助奇迹
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家伙”们跟人类又有什么历史渊源?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科普速递
近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接到群众电话,说听到周边林子有象群在发出叫声求救。来自不同单位的20多人迅速集结成救援队伍一刻不停地赶往现场,几经周折,救出不慎跌入水池的一头雌性亚洲象。这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一个成功案例。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下“失足落水”的主人公——亚洲象。
不慎跌入水池的亚洲象(来源:新华社)
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亚洲象成功脱困啦(来源:新华社)
亚洲象(别名印度象、大象、老象)是象的一种,属于长鼻目象科动物。其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1~3.6米,体重达3~5吨,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中国的亚洲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象的物种起源
象的最早祖先是满利象兽,也称始祖象,生活于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的北非。始祖象有36枚牙齿,其上颌的第二门齿较突出,以后可能演化为象的巨牙。它们的鼻骨也稍稍前伸,也许当时就有一个短的象鼻了。
至渐新世,始祖象演化出埃及象兽。埃及象兽再演化出古柱牙象。这两种象上颌的一对门齿已显出象牙的形式,鼻骨开始前伸,以支持一对原始的象牙。这些象的牙齿总数已减少到26枚。但它们的下颌仍相当突出。
到了中新世,从埃及象兽演化出掩齿象和嵌齿象。掩齿象的象鼻已有相当长度,牙齿总数约12枚。象牙已相当突出,下颌也较短,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嵌齿象因下颌很长,被认为是发展的一个侧支。
古柱牙象在美洲上新世演化出柱牙象,于更新世灭绝。柱牙象居住在森林里,牙齿上有乳头状尖突,适于切割树枝和根。掩齿象在上新世演化出猛犸和现代象。猛犸与现代象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猛犸的牙有一定程度的弯曲。
根据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等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近6000~7000年前中国野象分布区域是极为广阔的。亚洲象化石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更新世中、晚期地层中均有发现,已报道的化石虽很少,但是追溯到中世纪,长鼻类动物化石的分布却很广。早在20世纪30年代古生物发掘工作中就发现,中国河南安阳殷墟距今3000~4000年前的遗址中有亚洲象遗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关于野象的记载。近年来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又发现有近6000~7000年前的亚洲象遗骨。
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大量文献记载中国中原地区亚洲象的分布信息。这些地点不仅有亚洲象化石发现,而且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如河南安阳殷墟、江苏扬州、浙江绍兴、广西灵山等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有亚洲象生存。福建的漳州、漳浦,广东的潮州、潮阳、汕头、惠州、恩平、海康,广西的博白等地有多次历史文献记载,表明这些都是亚洲象频繁活动的地区。
云南不仅有亚洲象化石的发现、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而且至今还有一定数量野象的分布,表明此地区向来为野象适宜的生存、栖息地。由此可以看出,7000多年以来,中国野象的分布曾北起河北,南达雷州半岛南端,东起长江三角洲的上海马桥附近,西至云南高原盈江县西部的中缅国境线。亚洲象化石发掘地点及历史文献记载地点由北向南增多,表明亚洲象分布由北向南迁移的总趋势。
前进的人,消退的象
无法回避的是,在商朝,中原地区的气候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黄河流域的冬季气温已经不足以支撑象、犀牛等畏寒生物的生存。到了战国时期,《韩非子》里写到“人希见生象也”,说明在当时的中原地区,野象或许并未彻底绝迹,但已经十分罕见。人口和农业的发展也导致大量栖息地被开垦,中国的象群逐渐消退到淮河一带。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这两个因素中,哪一个对中国境内象的分布影响更大呢?必须承认,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重要原因,但它造成的影响,却似乎远不如前者迅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和农业衰退,中原地区的次生林面积重新扩大,淮河流域的亚洲象种群不仅停止了衰退,甚至还有向北扩散的势头。当时记载“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十二月……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在隆冬年底,还能出现数百头规模的野象,可见当时的环境还能支撑象群生息,不过这句话里也同样折射出了当时激烈的人象冲突。
到了盛唐,中原文明再次迎来稳定的增长期,活跃的农业活动再次压缩了野象的栖息环境。在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反叛的李希烈在唐州抓获一头野象,由于当时长江以北已经极少出现野象,李希烈大喜,以为这是祥瑞,但同年四月,他被部下毒死了。
北宋初年,气候发生了一次短暂的回暖,一度萎缩到长江流域的野象,偶然间再次出现在淮河附近甚至更北的地区。可惜这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靖康之乱之后,为躲避战火,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中国的南北人口比例第一次出现逆转。随着人口南迁,野象栖息地逐渐消失、破碎,国内的野象迅速萎缩到福建、两广和云贵一带。
这一人进象退的格局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到了近现代,中国的象群就只零星地出现在云南南部了。现代的研究认为,云南现存的亚洲象与曾经分布在中原的亚洲象并非同一亚种,而这一分布在中原暂时被命名为中国象的亚种,最晚在明清时期就彻底灭绝了。
文章内容来源:科普中国网、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科普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想要了解更多科普资讯与创新成果
快锁定广东省科普创新展!
展区规划
(展区规划以及各参展单位)
大国重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
新能源、生物科技、文化旅游……
更多精彩的科普内容与活动
欢迎大家来到展会现场亲自体验!
灵感创新展馆(新港东路地铁站F口,南丰汇旁)
↓ ↓ ↓
往期推荐
(点击立即展览抢鲜看!)
展会简介
广东省科普创新展(简称:创新展)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教育厅、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多家单位指导,广东广播电视台和广东省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大型科学普及活动,是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创新展以“科普照耀南粤,创新点亮梦想”为主题,将组织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等单位,积极利用其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科普教育设施与设备等科普资源,共同开展为期三天的大型科学普及展览活动,并组织安排开幕式、“院士讲科普”主题分享会、科技创新大咖说讲座、科普创新座谈会和青少年科普研学等系列活动。
本次创新展将突出大湾区特色,重点展示海洋科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并组织安排我省青少年学生参加线上线下展览活动,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和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扫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活动资讯与展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