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法治守护再赋新能:守护恐龙地质遗迹 滋养自贡文化底蕴

文摘   2024-05-31 21:01   四川  
远古时期,自贡地区气候炎热,水源充沛,植被丰茂,是恐龙的理想栖息地。恐龙在此繁衍生息,留下辉煌的印记。斗转星移,灾变突至,地球迎来至暗时刻,导致恐龙终结于白垩纪。恐龙骨骼历经亿年沉积,因矿化而得以保存,成为见证恐龙时代的记忆碎片。
沉睡数亿年,一醒天下惊。当大山铺的恐龙化石重见天日,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规模之大,堪称举世罕见,是名副其实的龙冢。自贡与恐龙跨越亿年再续前缘,远古和现代自此和谐共鸣:城市为“表”,守护恐龙地质遗迹;恐龙为“里”,滋养自贡文化底蕴。

当前,在我市提出实施“文旅兴市”战略、建立独具特色的“世界文旅名城”和享誉全球的“世界恐龙之乡”的背景下,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自贡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将以立法形式完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

如今,我们循着即将于8月1日施行的《条例》脉络,寻龙觅踪,重温恐龙之乡的辉煌历史,共同为续写自贡美好未来注入法治基因。
寻龙记:探秘前世今生
中生代时期,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并稳定,湖滨地带的自贡因气候适宜且水源充沛,真蕨类植物大量繁殖,为远古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是恐龙繁衍生息的天堂。此时,大山铺地处砂质浅滩,河水将恐龙遗骸搬运至此并被泥沙掩埋,经过上亿年漫长岁月的积压形成化石,成为深埋地底的远古秘密。
上世纪初叶,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自贡发现恐龙化石,自此叩开深藏亿年的宝藏大门。随着自贡地区恐龙化石的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贡专家联名发出保护恐龙化石的紧急呼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四年后,在张爱萍将军的支持下,自贡恐龙博物馆正式动工建设。

由于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窟埋藏集中且重叠堆积,施工方采用“寓古地理环境于建筑之中”的方案,就地兴建大型遗址类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施工,自贡恐龙博物馆主体工程竣工并于第二年试开放。自贡恐龙博物馆主体建筑造型独特,埋藏现场雄伟壮观,陈列展品丰富多样,被誉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
曾居住在川西南矿区宿舍的郑浩俞,见证了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兴建。彼时,因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居住在原宿舍区的职工陆续搬离,而施工现场距郑浩俞家仅一窗之隔。怀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向往,郑浩俞每天都会邀约伙伴前往观看恐龙发掘和建筑施工。直到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后,他家才搬离了博物馆现址。

今年“五一”假期,已在外地工作生活多年的郑浩俞携家人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新建成的恐龙探秘馆充分利用科技赋能,让郑浩俞一家沉浸式了解恐龙的起源、发展、繁盛和衰亡过程。“以前,爸爸一家就住在这里。”看到更新迭代的新场馆,郑浩俞激动不已,兴奋地向儿女诉说着自己幼时与恐龙的故事。
郑浩俞的经历,是自贡与恐龙结下不解之缘的一段插曲。自发现恐龙化石至今的百余年间,自贡共发现古生物化石点两百余处,发掘采集到三百余具恐龙及两栖类、龟鳖类等脊椎动物完整个体。相关专家介绍,自贡已发掘到的恐龙化石几乎囊括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时期的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数量占到全川总数的一半。

如今,零星分布的恐龙化石在自贡时有发现。此前,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专业的李飞,在距其家约一公里的王阿山发现包裹在路边岩石里的一块疑似恐龙化石,后经自贡恐龙博物馆专家鉴定为侏罗纪中晚期大型蜥脚类恐龙肢骨化石。遍地恐龙化石也坐实了自贡作为闻名世界的“恐龙之乡”名头。
御龙记:再话保护利用
当前,恐龙元素正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滋养自贡文化的丰厚养分。自贡与恐龙的奇妙邂逅,不仅是一次相遇,更是一生拥抱,如何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独具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恐龙地质遗迹是当前的一道必答题,对推动促进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推进自贡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生物化石因其出土前位于地下,环境相对稳定,出土暴露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是制约化石长期保护的关键因素。为此,自贡对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窟、焦氏峨眉龙化石、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龙贯山恐龙足迹和凉高山长山岭硅化木等遗迹采取了原址保护,其他早期发现和发掘的化石已由科研单位妥善保管并用于科学研究。

保护有章可循,研究亦是可圈可点。

自贡以恐龙博物馆为核心,成立了“侏罗纪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和“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科研著作十余部。同时,通过馆校合作的模式,开展了恐龙化石风化成因及保护材料研究,研制出的新型纳米二氧化硅材料已运用于保护工作中。
面对新技术的浪潮,自贡还采用三维数字信息化采集技术对恐龙化石骨架、骨骼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复原,高度还原化石真实的体型体态。如恐龙探秘馆的巨幕影院,通过现代前沿科技让恐龙活起来,游客可随翼龙飞翔,穿越丛林,跨过高山,飞掠海洋,翱翔蓝天,俯瞰恐龙王国,领略史前风光。

文旅融合方面,自贡同样给出高分。

今年“五一”假期,巴中市民徐兵携家人前往自贡游玩。汽车刚驶下高速,东盐都大道上的仿真恐龙便映入眼帘,此景让徐兵的儿子倍感兴奋,一路欢呼雀跃,恨不得立马同恐龙来一次亲密接触。以恐龙作为元素实施的城市风貌塑造,营造出处处有恐龙的环境氛围,形成独特的恐龙文化城市风景,让自贡更具辨识度和吸引力。

作为宣传自贡恐龙主阵地的恐龙博物馆,于去年暑期创新推出“恐龙奇妙夜”研学活动,不仅实现夜间经济与科学普及的比翼双飞,还通过夜探龙宫、角色扮演、化石修复、恐龙装架等活动让参与者在信息收集、线索调查、推理分析、实践操作中完成科普之旅。趣味化、生活化、新颖化的各类活动让自贡恐龙博物馆持续出圈。
与此同时,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自贡方特恐龙王国、自贡仿真恐龙产品的市场前景持续看好,已然成为文旅产业、新型制造等领域的顶流……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利用可谓亮点纷呈。然而,当前仍存在诸如缺乏系统性保护、社会认知度较低等问题,因此保护利用工作受到极大重视。
护龙记:擦亮恐龙名片
自贡有百余年的恐龙化石发现历史,恐龙文化已成为自贡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自贡鲜明提出实施“文旅兴市”战略,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活力。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通过立法将进一步完善自贡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持续擦亮自贡恐龙名片,筑牢文旅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基础。
自贡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立法项目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后,各项立法工作随即有序展开。《条例》历时两年时间,通过征求意见、召开听证、专家论证、立法协商会等程序后,经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标志着《条例》即将施行。

《条例》全文共计五章三十五条,对自贡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合理利用、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不仅在制度上加以完善规范,还在利用上谋求创新突破,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曾对镇馆之宝——和平永川龙开展病理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揭开了远古生物面临的生死考验。由此可见,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此,《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专家咨询工作机制,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发展工作提供专业咨询。

《条例》明确,禁止未经批准发掘、未按照批准发掘方案发掘、非法买卖、非法出境恐龙化石和破坏恐龙地质遗迹等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条例》还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开恐龙化石赋存区域,确实无法避开的,应当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或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抢救性发掘。

同时,《条例》还鼓励单位和个人将其合法收藏的恐龙化石捐赠给本市符合条件的收藏单位或者委托其代为保管、展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受赠单位可以对捐赠者给予表扬或者奖励,并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藏违法获得或者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恐龙化石。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将每年8月10日设立为自贡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日,并对保护宣传日应当开展各类保护与科普宣传、文化和旅游推广等活动作出规定。同时,为促进“盐龙灯食”文旅融合发展,《条例》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创公司等市场主体依法合理利用恐龙地质遗迹开展陈列展览、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影视创作等活动,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促进恐龙地质遗迹资源转化利用和恐龙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还表示,恐龙地质遗迹是我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标志性资源,也是文旅产业的重要载体,通过推进地质公园建设,依法有序开展自然体验、科普教育、观光游览等活动,能够更好推动恐龙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利于自贡独具特色的世界文旅名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转载自自贡网  付朝奎 自贡网记者 黄鸿/文  宋姿熠/图

编辑:杨江涛
审核:王文伟、王玲玲






END




敬请关注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致力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开展地学科普教育,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