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成“24小时护工”,崩溃痛哭,揭开4400万个家庭,藏在心底的痛

文化   2025-01-06 12:16   贵州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北大教授成“24小时护工”,崩溃痛哭,揭开4400万个家庭藏在心底的痛苦!是什么,让这位顶尖学府的教授沦为困在屎尿中的“24小时护工”?


谁能想到,那个在央视节目中侃侃而谈的北大教授,那个在学术界著作等身的社会精英,如今却深陷“屎尿”的泥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擦洗、喂饭、清理排泄物的循环?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在学术界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即便身披无数荣誉,生活的重拳依然无情地砸向了他。

面对的挑战,远不止于学术的高峰,更有来自家庭的沉重负担——一位失能的母亲,需要他无尽的照顾和关爱。

胡泳的故事,正是中国4400万失能老人家庭的一个缩影。

回溯过往,胡泳堪称“学术界的明星”。他参与创立了《三联生活周刊》,在央视多档知名节目中担任主编和总策划,其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更是备受赞誉。

正当他事业蒸蒸日上,似乎即将触及更高的成就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母亲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

起初,妈妈的小忘性还没啥大不了的,无非是丢三落四,生活照样自理。可后来,病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记忆成了筛子,生活也乱了套,得时刻有人守着才行。

胡泳,原本是个风光的大学教授,受人敬仰。但为了妈妈,他毅然减少了工作,把大把时间花在了家里。

养老院?他想过,但妈妈死活不同意,那也只能作罢。于是,他从讲台上的学者,变成了家里的全职“保姆”。

照顾失能老人,真不是件容易事儿。想象中的辛苦,跟现实一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但胡泳没怨言,他明白,这是对亲情的守护,是责任,也是爱。

胡泳的日子过得跟打仗似的,每天得伺候老妈吃饭,还得像个保姆一样收拾她的大小便。


最怕的就是老妈犯糊涂,半夜三更起来翻箱倒柜,甚至把洗衣液当水喝。为了防着这些意外,胡泳连觉都睡不踏实。

老妈的病越来越重,情绪也跟着阴晴不定。一会儿跟胡泳发火,骂得他狗血淋头;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给儿子添麻烦,愧疚得不行。胡泳看着老妈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

深夜里,胡泳从老妈房间出来,身上那股“屎尿”味怎么都散不去,让他觉得有点心灰意冷。

胡泳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在中国,有无数家庭正面临着照顾失能老人的重重困难。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初,我国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400万。

这也就是说,有4400万个家庭正在和胡泳一样,艰难地应对着这一挑战。

在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劳和付出。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为家中的失能老人提供最好的照顾。

他们可能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者是其他亲属,但他们都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和压力。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往往被社会所忽视,但正是他们,撑起了这个社会中最脆弱的一群人。

胡泳教授的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面。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最需要我们关注的人。

胡泳教授的选择,是对传统孝道的坚守,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无论我们的身份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我们的人。

但在当前的社会体制下,即使是像他这样的顶尖学者,也无法完全摆脱照顾失能亲人的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照顾,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度过晚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网友建议,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支持,比如建立更多的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照护服务,减轻家庭的负担。

也有人认为,应该提高公众对于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认识,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来。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找到破解失能老人照护难题的“金钥匙”,为所有老人创造一个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下方评论。每日编辑不易,麻烦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分享”、“在看”,感激不尽


人生经典文摘
每天精选文章与您分享,经典好文,好书、美文、故事。愿经典与您为伍,愿经典与您长伴,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