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李木生: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宋遂良

2024-06-23 09:25   江苏  


大家看点|人物访谈|文学领地|原创殿堂



literatureSunday



2024年 25 期





















《济宁看点 • 星期天》

新锐.经典.卓越

  分享原创作品  品味文学人生 




山东师范大学宋遂良教授在当代中国,是一个珍稀的存在。他于“巨婴”与“犬儒”的漫漫沙漠中,倾尽生命的全力,开拓出一条虽细小却蜿蜒不屈的人道主义的泉流,哺育、助力起棵棵绿植、点点绿洲。

汪曾褀说自已是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则看到,宋遂良老师是一个“不屈的人道主义者”。他有一个嘱赠学生们的“一二三四”:一身清气,两肩道义,三尺讲台,四海文章。这其实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冷漠与艰难的时世里,在苦难与挫折的人生中,他孤独却又倔强地坚守着人道主义,并在坚守中逐渐地丰满与成熟堪称宋氏风格的人道主义——用清气朗朗的品格,用清醒泠泠的胆识,用深入浅出的体贴,用思辨与情感并重的文章。

想到宋遂良老师,我会想到胡适与孙犁。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是对人,哪怕是对待敌手,都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胡适还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对待民族与国家。宋遂良老师有着同样的心性,但是比胡适更柔软更细腻更温暖更体贴,并且还多了一份自省;至于对待民族与国家,他们都在各自时代里,屹立起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他有一幅盖着“戎马书生”的书法,我会珍藏并铭记:会末路英雄,交迟暮美人,读违禁书籍,作犯上文章。臧杰君说“身处海岱宋遂良,温良恭俭让是书生气质,湖湘传统中的‘恰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则是血液”,诚哉斯言。

他与孙犁最大的相通相同处,便是对待女性的疼爱、理解、欣赏与崇拜。1990年宋遂良老师就写过一篇让人一读三叹的文章:《世界因为有了女性而美好》。带着内心深处的滚烫之情,写她们的苦难牺牲美好,写自己的敬佩与热爱,让我联想起鲁迅的《野草·颓败线的颤动》与老舍的《月牙儿》。他写《如果李清照生活在今天》,为李清照打抱不平:“美丽的杭州留下了白娘子、秋瑾甚至苏小小的墓地,却不见李清照的任何遗迹传言。”早在1981年,他就写下过一篇重要的文论《话说<秦妇吟>》,对于诗与诗中女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有着独到的理解与廓清。而他的迷恋研究推介《红楼梦》,恐怕主要还是那群美丽却又悲剧的女子牵惹着他的情感。当然,他更多的,是将无微不至的体贴、关心与爱恋,化作点点滴滴细节的雨露与光亮,滋养与照抚从母亲、博英妹妹以及他近九十年间所遇到的女性。这也许是他人道主义中最为绚丽的部分。

作为评论家与作家的宋遂良,更将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在他的评论与创作中,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春,他便提出“没有爱憎就没有文学,没有人道主义也没有文学”,并将人情、人味、人道、人性,作为他着笔的关键处与他文学活动的主体部分。尤其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对于山东作家群体的评论、推介、研讨、扶持,可说是开创性的贡献。山东的一大批文学新人,如王润滋,左建明,张炜,矫健,尤凤伟,李贯通,刘玉堂,李存葆,陈占敏,于艾香等,无不在自已文学的起步期,得到了宋遂良先生重大或关键的扶持与推动,甚至包括老一代的冯德英,林雨,王火等,也得到过宋遂良先生的帮助。雪中送炭,成人之美。“炭”燃起来,他便隐去。文坛并不清静,甚至会有误解与纠葛,他不介怀,还是雪中送炭、成人之美。曾经,一个作家遭到无端的诬陷,是宋老师连夜写信为其辩白。最近复旦教授陈思和在给臧杰的信中,着重说起1986年宋遂良回母校复旦大学参加活动时为他的职称鼓与呼的往事:“宋遂良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他对青年人才的爱护和提携几乎是出于本能的仁爱之心;宋老师又是评论家,他对青年作家的鼓励和提携,也同样是出于爱才惜才的本能。这种高贵的德行,贯穿在他一生中,师道磅礴,恩泽无穷。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受惠者。”

宋遂良先生有一个经典的“三千万”:“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千丝万缕”。这是他人道主义的精髓,当然也是他的文学观与世界观。允许千差万别,鼓励千变万化,看清千丝万缕。但是万变不离其中,这个始终不离不弃不变的“中”,便是爱,爱世界,爱人类,爱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祖国,爱我们这个曾让“阿Q”与“孔乙己”繁衍不息的民族。他用爱去唤醒,用爱去感动,期待沙漠的中国有一天终成泉水叮咚、鸟语花香的丰腴丰收的大地。他不是圣人,他是中国最为需要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汉娜发现了“平庸之恶”,宋老师发现了平庸之难之苦之被逼。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为这次文学文献展专门写来一封恳切的信,信中说宋老师:“让我们感受到文明的力量和做人的生趣。”

明天一早,就会开车赶赴山东师范大学参加这次盼望已久的“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在深夜里写下以上这些文字,并让去年大年初一写下的一首诗作为这篇短文的结束——

体贴——写给宋遂良老师

你用一副柔肠

丈量百年人生

坎坷的旅途上

扶一把一个个不容易的人

寒冷的长夜里

你又慢慢地燃烧自己

给遇到的一切以亮和热

尊重尊严悲悯平等

一颗被爱沁满的心

化作无微不至的体贴

去拥抱——

大地上岁岁枯荣的野草

人世间常被践踏的灵魂

2023年6月16日星期五23:59分草于方圆垦荒斋




精彩呈现





【特稿】李娟:我的初写作也多遭退稿,很少一气呵成

【特稿】丁帆:父亲最后的眼泪

【特稿】迟子建:听,野草的呼吸

【特稿】李允祥:英雄的汶上 伟大的爱国拥军精神——济宁远航骑友、济宁新公益队员、济宁大运河文化园文友一行走进汶上活动侧记

【特稿】刘庆邦:我眼里的短篇小说

【特稿】阿来:文学对生活有影响力吗?

【特稿】李木生:鲁迅的过年

【特稿】曹宇翔:群山之巅,晨曦浮动(组诗)

【特稿】冰虹:谈诗人的个体写作与诗歌的社会性

【特稿】曹文轩:把书读好的关键是这一点

【特稿】宋遂良:我与山东文学

【特稿】裘山山:写作就是一种摒弃一切杂念的修行

【特稿】鲍尔吉·原野 | 雪落在雪里,算是回到故乡

【特稿】廖奔:行走太行之巅
【特稿】袁竹柏 : 母亲的买卖
【特稿】李青松 : 孔子的泗水
【特稿】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2周年——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
【特稿】贾平凹:念蒙万夫老师
【特稿】麦家:文学的精神就是真善美
【特稿】平凡的英雄——写给省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邹城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专班主任周谨和他的战友们
【特稿】池莉 :小说的文字一定要美
【特稿】李木生: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徐志摩(6月30日《济南日报》)
【特稿】李木生: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写在“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开幕之际
【特稿】曹宇翔:瞧,我的欢乐多么辽阔
【特稿】莫言 : 为爱奔跑
【特稿】余华:我就是活在文学世界里的人
【特稿】铁凝:散文里没有规矩
【特稿】桑恒昌怀亲诗
【特稿】李木生:鲁迅的女性观(2023年第5期《书屋》)
【特稿】春秋铭禅意 陶然著雅风——浅记程宝源先生艺术人生    何岱新
【特稿】 根植乡村沃土的一枝小花——济蜂园文学社庆祝世界读书日活动纪实    赵世武  王继法  李昌杰
【特稿】王安忆 | 出了那么多长篇,对作家来说是一种伤害
【特稿】苏童:给陌生人写信
【特稿】补水、治河、复航,千年运河苏醒的密码
【特稿】创作谈:散文十二思丨李一鸣
【特稿】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特稿】李木生:月光在鲁迅的生命里(《钟山》2023年第1期)
【特稿】张爱玲:杀猪过年
【特稿】周大新:喝杯黄酒解乡愁
【特稿】铁凝:散文里没有规矩
【特稿】《河道总督》: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      岳德军
【特稿】一河贯通南北 两岸城乡繁荣 ——大运河山东段史话 作者:杨义堂
【特稿】王安忆:为何虚构与如何虚构
【特稿】俯首的鲁迅---李木生
【特稿】从维熙:有人愿意回忆幸福,有人愿意咀嚼苦难。我属于后者,这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历史的安排
【特稿】王兆胜:散文的文体价值及其魅力
【特稿】 礼乐传万代,箫韶有遗篇 ——祭孔乐舞解读     杨义堂
【特稿】南腔北调两先生——徐剑
【特稿】中秋节·教师节|一轮明月   两样情怀
【特稿】酿就之城——弋舟
【特稿】从《碧水之上》到《老人与海》,向海明威学习致敬——长篇小说《三里屯³》深藏30年的秘密
【特稿】舞蹈的农具——刘丰歌
【特稿】任城区召开新媒体暨网友座谈会——李允祥
【特稿】莫言:虚伪的教育
【特稿】莫言:穷人和富人的结局都一样!
【特稿】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
【特稿】中医教授们的人世间 ——访李炳绪、汪中宽、仲从沂小记     作者:宋致国
【特稿】莫言读鲁迅:狗一旦离家出走,往往就是觉悟的标志
【特稿】张抗抗:故事以外的故事
【特稿】梁晓声:我绝望得不想活
【特稿】周大新:面对永远无法摆脱的失独之痛,两个“父亲”相拥而泣
【特稿】净隐不可说——刘醒龙
【特稿】永远的沃土
【特稿】张洁: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
【特稿】九零老教授 虎年更虎威——小记济宁医学院老教授刘克智   作者:宋致国
【特稿】回忆对孔德懋先生的三次采访--李木生
【特稿】纪念冯德英 丨 “三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特稿】从乡村小学开始的“阅读复兴”
【特稿】梁山伯“隶属”鱼台县?--宋致国
【特稿】关于稿费的那些事
【特稿】好书如灯——在中宣部2020年度全民阅读年会上的演讲  彭学明
【特稿】孔林随想--李木生
【特稿】她们是一个世界--贾平凹
【特稿】江文龙:为追逐文学梦想的人插上起飞的翅膀
【特稿】鲁南高铁  为济宁品牌赋能--董琳
【特稿】张炜 | “作家”也未必相信文学
【特稿】潘鲁生|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
【特稿】风雨一杯酒----追忆三访“末代圣人”孔德成之胞姐孔德懋   作者:宋致国
【特稿】 荣启期——中国养生第一人
【特稿】阳光恰好处  彩凤当须舞---“小凤凰”张宝君的艺术人生   崔巍
【特稿】鲁迅的抽烟与戒烟——李木生
【特稿】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特稿】敌后游击战争写作的新突破——杨义堂报告文学新作《昆张支队》浅析  张宏图
特稿】创作者路遥--张艳茜
【特稿】影像志:在鲁迅的脸上,读出他所经历的风雨、所写下的字句
【特稿】王小妮:不体会平凡,就不可能是个好诗人
【特稿】鲁迅:作文秘诀
【特稿】远航骑友见面会暨庆祝济宁远航骑行队成立十周年茶话会隆重举行
【特稿】苏童:秋后算账
【特稿】《千古家训》的意义与文学价值--杨新刚
【特稿】众说纷纭:李木生与他的创作
【特稿】现代三圣:熊十力规模宏大,马一浮义理精纯,梁漱溟践履笃实
【特稿】漫谈散文--季羡林
【特稿】大河之上侠客行
【特稿】 从奥运健儿全红婵身上感悟中华孝道的力量
【特稿】山东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叙事
【特稿】 济宁:守护流淌着的“文化记忆”
【特稿】庆“八一”张建鲁原创军旅歌曲展播
【特稿】歌曲《为了谁》背后的故事
【特稿】"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 : 一生创作 且歌且行
【特稿】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特稿】冯友兰:我八十年来的四个读书经验
【特稿】父亲从哪里来 | 王安忆
【特稿】青年作家如何创作红色文学作品
【特稿】山东:让千年运河成为流动画卷
【特稿】沈从文:一杯甜酒庆余生
【特稿】刘学红:《我与1977年那场高考》
【特稿】杨义堂长篇纪实文学《昆张支队》五大亮点
【特稿】哑人赵建德小传--李木生
【特稿】月 光 曲--崔巍
【特稿】中华母亲文化节歌曲《孟子》姊妹篇《孟母》首发
【特稿】会唱歌的小风铃--崔巍
【特稿】曾镇南:朴素浑厚的生活长卷

监制/宋恩学 主编/周中祥  编辑/王双全

 投稿邮箱:1067959582@qq.com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济宁看点
济宁城市生活新媒体,独立视角观天下,看济宁!济宁看点,点看济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