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坦言:“升官”前自己毫不知情…

政务   2024-10-05 09:55   山东  

你最近关注了哪些新闻?你被哪些视频所吸引?上了热搜的新闻,你能否有不一样的解读他的三条建议,领导干部值得记取


刷屏朋友圈的视频,你想到了啥做领导的要因时而变,少些老掉牙的说教,多些解决问题的妙招


据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发布的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原校长田昭武教授,于2024年10月1日辞世,享年98岁。

【官话君说】

简单讲讲厦大老校长田昭武的故事。

司马相如曾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此语甚可思。

然而,非常之人是天生的吗?还是说其实是在种种机缘之下自己造就自己的?

父亲的人文精神和大哥的科技理性,“催化”他成长

接下来,我们讲讲田昭武的成长经历。

田昭武,福州人,出生于1927年。父亲田则恒曾任清政府福州武备学堂文化教官,十分注重诗礼传家;母亲从小拒绝裹脚,女扮男装上学堂。田昭武的父母养育了七个孩子,田昭武排行老六,年长他11岁的大哥田洵德,曾以全省前两名的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并靠奖学金完成了水利工程的学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田昭武“不要因家庭困难而放弃求学”。

据福建永安一中“校友风采”《田昭武院士的学生时代》一文介绍,田昭武读初中时,大哥田洵德就有意培养弟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勇于动手,善于尝试。大哥会找一些可操作的活儿,试着让田昭武去摸一摸、做一做,以获得感性知识。大哥爱书如命,毕业归来带回的行李就是几个装满书的大木箱。箱子里,大多是些理工类的专业书和教材等。

有一次,田昭武发现一本英文版的《化学原理》。那时候,大学的理工教材大多数是英文原版。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立马被吸引住了。田昭武爱不释手,便向大哥要了这本书。他的英文基础不错,能初步看懂这部英文版的《化学原理》的大学教材。可是,书中阐述的化学原理,他未能弄懂。于是,就逐章逐节地慢慢地啃。田昭武对化学的兴趣,可以说,是从大哥这本英文版的《化学原理》开始的,对他日后走上化学研究之路,起得关键的“催化”作用。

田昭武后来曾多次回顾:在青少年时代,影响自己最大的有两个人,就是父亲田则恒和大哥田洵德。父亲喜爱诗文、重视教育、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一生,造就了田昭武潜心于科学天地、超然是非名利的人文精神。而大哥以一种貌不经意、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引领他走上科学道路。同时,大哥那严谨的科学思维,也无形地塑造了他的冷静的理性与敏锐的判断力。上述永安一中“校友风采”文章这样写道:父亲的“人文精神”和大哥的“科技理性”,互为表里,和融一体,孕育了一位化学大师。

读中学时超前自学,老师常“开小灶”指导

在永安中学读书时,田昭武对数学和物理颇感兴趣,课余常求教于老师。一次,数学老师郑翥瑛发现田昭武正在专心读大学的微积分教材,非常震惊,一问才知道,他已不是初次接触,郑老师认为他聪颖好学,很有潜力,常给他“开小灶”指导他超前阅读一些课外书。

同学詹出悌回忆说,因为数学老师经常给田昭武“开小灶”所以他数学比我们学得多。当时,我们刚学平面几何,他已超前学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连微积分也都学过。

在名师的指导下,田昭武的学习自觉性日渐提升,学校里那间小小的图书馆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到一本介绍再生式收音机的科普读物。出于好奇,他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认真思考。虽然书的内容已大大超出他已学过的物理课程,但是他居然看懂了。欣喜之余,更坚定了他的自学信心。

中学六年,田昭武养成了超前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不被考试牵着鼻子走,一到考试前夕,同学们都非常紧张,争分夺秒的抓紧时间复习,而田昭武倒显得十分轻松,他基本上不用花大力气复习。由于他基础扎实,又好相处,常有同学前来求助,请他解答难题。田昭武生性乐于助人,总是有问必答。他也发现,在解答难题过程中,不仅帮助了同学,同时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予以充实,这也是一种学习的乐趣。

田昭武在回忆这段中学生活时,很有感触地说,如果说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培养的是出类拔萃的大学生,那么,永安中学培养的则是基础扎实的中学生,这在东南地区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求学厦大,他幸运地遇到三位大师

1.蔡启瑞

1945年,田昭武从福建省立永安中学毕业,被保送厦门大学化学系。入学第一年,田昭武在新生院上课的第一学期,教他普通化学课程的是蔡启瑞先生。这是他上大学的求学路上,遇到的第一位恩师。

蔡启瑞对化学的各个分支都了如指掌,有人统计过,化学系的所有基础课程他都教过,无论是无机、有机,还是分析、物化等。因为当年的化学系教师奇缺,化学学科各个分支的面又非常广,能胜任这么多学科的教学,唯有蔡启瑞先生。而蔡先生淡泊名利,敬业乐群,把教授各门学科,当作教学实践,以求全面掌握化学学科的深奥知识。他不计个人得失,通过对有机化学以及物理化学的教学实践,达到融会贯通。这种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精神,一直被田昭武奉为楷模。


2.卢嘉锡

1946年夏天,田昭武以优异成绩获得嘉庚奖学金。时任厦大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系主任的卢嘉锡先生高兴不已。卢嘉锡也正是田昭武遇到的第二位恩师,他认定田昭武正是他百里挑一、延续学术、承接梯队的传人之一。

当时化学系的学生不多,卢嘉锡先生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因人而异地给每个人制定了不同的学习计划。每个新学年开学时,学生们都要到系主任那里去选定学习课程。哪个人应该主修什么课程,选修什么课程,卢先生都会亲自帮助他们量身定制。

田昭武的悟性好,自学能力强,卢先生专门给他多开列出化学学科之外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是普通化学系学生不一定学习的。如,在物理方面,化学系学生一般只修一门普通物理学就够了,但是卢先生觉得田昭武还应该多学一些。因此,他还要田昭武多学电磁学和理论物理等课程。而在数学方面,他给田昭武增加了高等微积分、微分方程等课程。在卢嘉锡先生的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安排下,田昭武比其他同学超前学习了许多数理课程,为他今后的科学攻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卢嘉锡上课的逻辑性很强,把物理化学原理的前后条件与结论,条分缕析地演绎得环环紧扣,前呼后应。学生们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如海绵吸水般地掌握了科学知识。与填鸭式的教学相比,卢嘉锡的启发式教学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留有更多空白,让你能够去继续思索和探究,从而激发创新意识。课堂上,田昭武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并跟随卢先生的思路认真思考,细细琢磨。


3.钱人元

田昭武的第三位恩师是钱人元先生。

钱人元(中)与同事探讨科研问题 图源:微信公众号“科普苏州”


1948年,田昭武就读大学四年级时,卢嘉锡先生一身兼两职,既当厦门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又兼任浙江大学化学系的系主任。因此,经常要穿梭于两所校园之间。当他到浙江大学时,厦门大学这边就顾不上了。因此,1948年,卢嘉锡先生推荐时任副教授的钱人元先生前来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

钱人元先生通晓物理和化学两科,到厦门大学接任卢嘉锡先生所授年级的课程。当时,卢嘉锡先生已给田昭武的班级上过物理化学课程。那么,钱先生将给他们开什么课程呢?大家十分好奇,在不断猜测中期待着。

没想到,钱人元先生竟然决定开设电子学课程,大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化学系,从未有人开设过电子学课。大家认为,化学跟电子学似乎没有多大的关联,相互之间好像也没什么交集。既然钱人元先生选定这门课程,肯定有其道理。

钱人元先生不但在课堂上讲授电子学,还把田昭武带到家里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厦大学子到老师家里串门已是家常便饭。即便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在闽西的长汀求学期间,每逢周末,学生到老师家里参加英语Party是司空见惯的了。

钱人元先生的家里有什么秘密?田昭武带着疑问走进钱先生的家。原来他的家里还真的珍藏着宝贝!那是一台他自己亲手装配的真空管高保真扩音机,音质极佳,是市面上同类产品难以与之媲美的“钱氏唱机”。

田昭武回忆起当年做客钱人元先生家的情景:“我到钱先生家里,一方面听音乐,一方面好奇地观看他自己装配的音响设备,欣赏从这台音响发出的音质超然的音乐,如痴如醉”。

可以说,钱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不仅给年轻的田昭武拓开了电子学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启发了他的动手能力,为日后电化学仪器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毕业前夕,田昭武选择钱人元先生担任他的毕业论文导师。

钱人元先生对田昭武科研人生的最大影响是,开放思想、勇于超前,在科学上需要不间断的探索与实践。他通过严格训练和精心引导,为田昭武日后走上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田昭武很感激在大学求学路上,受教于蔡启瑞、卢嘉锡、钱人元这三位大师级的先生。他说,能遇到一位大师已属不易,而我却无比幸运地遇到三位,更为不易。三位名师的学术各具特色,却又共同体现了学科交叉,这对田昭武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对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治学之道:学科交叉融合之魅

求学阶段,卢嘉锡、钱人元、蔡启瑞诸位恩师,在化学、物理、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后来,田昭武先生也非常强调学科交叉的作用。他注意博采众长,并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逐渐在学科交叉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田昭武先后自学掌握了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并成为我国电化学学科开创者。田昭武说:“学科交叉能让人拥有更多的工具和武器,做起事来自然就不一样了。”他也坦言,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会面临许多困难,例如在短期内较难获得不同领域的认可,在项目申请上也面临一些障碍,但他强调“越是困难的事就越有意义”,尤其在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立发展的今天,他鼓励同学们多听非本学科的学术报告:“不要害怕听不懂,能听懂15%就很好。”田昭武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注意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思考“周围的学科如何对自己的学科有用,自己的学科又能为其他学科做什么”。

当校长“事先毫不知情”,但他直言“当校长并不是为了当官”

据田昭武在《不期而遇的重担》一文中自述:“我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被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1987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三者都是我事先毫不知情的事情。其中以校长一职,尤其意外。我没有担任过系主任或校一级的行政职务,只是无党无派的教师,面对‘文革’过后的大学,很难挑起这副重担。然而国务院总理签的任命书已经下达,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不过他认为:“重担是报效社会的机会,也是学习的好机会。”

2021年,国家卫健委主管、北京医院主办的医学科普杂志《保健医苑》,刊发了王明洪撰写的文章《“科学的魅力就是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昭武的长寿经》。该文提到,1986年的一天下午,一条有关厦门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一落千丈”的谣言在厦大学生中迅速传播。躁动的学生们心中犹如燃着一团怒火,虽然各院系的党政领导和政工干部对他们反复做了思想工作,但学生们依然群情激奋,提出要与校长直接对话。这时,田昭武正在市委交际处向远道而来的国家教委黄辛白副主任汇报工作,得知此事后,他立刻中断报告,直奔学校的建南大会堂。

此时,建南大会堂已经挤满了情绪激动的学生,田昭武缓缓走上讲台,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们:关于所谓的厦大排名一落千丈的传闻,是子虚乌有的。不知你们的消息从何而来?接着,田老又和学生聊起了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开诚布公地讲明学校的现状、存在的困难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望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学生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贡献。学生们在田昭武的解释和劝说下,情绪渐渐平复。

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高声发问:“假如这些目标无法实现,那么,你这个校长是不是应该下台?”会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田老不慌不忙地回答:“那就马上下台,而且愈快愈好。”他表示:“我是一个学者,当校长并不是为了当官!”

上述王明洪撰写的文章这样写道:田老的豁达、不掺半点虚情假意的回答,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身教胜于言传,儿子也成为院士

田昭武曾把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比作一个“分数”,“分母是我们从社会获取了什么,分子是我们能够为社会贡献什么。”他认为自己很幸运,从父母兄妹的支持到进入大学求学,从毕业留校到恩师的培育,从院士们的交流提携到担任校长,这一系列机遇都令他心存感激。田昭武说,“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分母’更大,我们可以向社会争取‘分母’,但对社会的索取越多,我们的‘分子’就应该越大。”

有的同学说,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人,并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天赋,也许永远也做不出什么大的成就。田昭武笑着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那么好的机会,‘分母’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的。不过能来到厦门大学来读研,你的‘分母’已经很大了,你可以在现有‘分母’的基础上做大你的‘分子’,争取做一个有用的人!”

当有同学质疑当前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方式时,田昭武坦承这是一个大问题,他说,我们太注重“SCI”,以至于有外国人取笑我们是“Stupid Chinese Idea”。以论文为重要指标的考核制度“也许防止了懒汉,但却扼杀了天才”,“如果陈景润在现在的大学,估计已经被开除了,因为他多年都写不出论文”。田昭武认为,教育管理不能“数量化”、“一刀切”。而对于那些从事着高难度学科攻关的人来说,一方面社会要更多地支持、包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也应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田昭武之子、时年50岁的田中群也当选中科院院士。一时间,这对院士父子在厦大传为佳话。谈起父亲对他的影响,田中群说:“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对我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传。”田中群说,父亲做科研几乎全年无休,有一次假期做实验时,还被锁在了实验室里。对于子女教育,他很少喋喋不休地严格管教,“高中时,有一次我问父亲一道数学题,他却说,‘你要靠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更有价值。’”田中群说,从此他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

办公室宝库
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