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
“要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对我省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作为江西进入长三角地区的“桥头堡”,我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勇挑重担,以更大格局、更高质量、更强合力,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彰显了江西东大门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上饶,正以昂扬的姿态跨越山川湖海,打破地域藩篱,在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舞台上,与长三角城市携手共进、同频共振。
新闻故事
走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我们看到了“研发孵化在上海,生产转化在上饶”的生动实践。
在位于产业园的江西亥博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正在生产的一款光伏胶带产品曾主要依赖进口,不久前,企业在上海的研发中心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实现了光伏胶带的国产替代,并在上饶实现量产。
“因为核心技术的突破,相关产品价格降低了约90%。目前,我们的主要光伏胶带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江西亥博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杰表示。
通过一卷光伏胶带,我们可以窥见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力量。上饶深知,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与“强邻”共建科创共同体才能通过资源共享,让科技、产业、人才更好赋能上饶发展。
2024年8月9日,上饶科创(人才)中心在上海市松江区成立,上饶在沪飞地正式起航,越来越多的科创项目从上海“飞”向上饶,亥博新材料便是其中之一。
晶科能源通过在上海、浙江海宁设立研发飞地集智攻关,基于N型TOPCon的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率达33.24%,已累计26次打破光伏产品效率和功率世界纪录;在G60科创走廊第六届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来自上饶的金丰药业等企业6项专利技术参与拍卖,成交额约为2000万元;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在上海设立研发飞地,自主研发4K超高清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
从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加速成果转化、促成“揭榜挂帅”、孵化扶持创业……正是得益于科创资源的自由流动,上饶得以通过新兴产业强链补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带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年回眸
从顶层设计的精心谋划,到基层实践的扎实推进;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到产业经济的深度协作;从上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到与长三角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真切感受,我市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对接融入长三角的进程不断加快,成效愈发明显。
强化交流互动,优化营商环境。我市牢固树立“凡是长三角能做到的,上饶也要做到”的理念,积极组织各级党政干部、青年人才等,赴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交流、跟班学习,参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等相关活动,加强与上海市松江区、徐汇区等长三角地区的双向互动、同频共振。对照长三角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本级已与浙江衢州、上海市黄浦区等30多个城市(城区)实现“跨省通办”合作,落实各类“跨省通办”事项162个,并实现了务工人员高频事项就地可办;“E呼即办”入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第一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
推进互联互通,深化产业协作。以“互联互通”为关键,我市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协调联动的交通网络,目前沪昆高速“四改八”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18亿元,约占总投资额的70%;上饶浙赣界至鹰潭、杭上高速开化至德兴至上饶、鄱阳(赣皖界)至都昌至南昌三条直通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衢州、上饶两市政府已签订共同推进浙赣运河规划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饶—宁波“海铁联运天天班”稳定运行。同时,不断深化文旅、农业等产业协作,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合作的上饶花语世界生态产业园、横峰影视城铺矿影视基地等文旅项目有序推进。
打造“双向飞地”,加快创新发展。我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快推进上饶·上海科技创新“双向飞地”建设。截至目前,亥博PET胶带、川禾光伏焊带等20个优强项目已落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研发孵化在上海、生产转化在上饶”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加快构建。同时,利用参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精准招商活动、走访长三角企业等形式,持续强化面向长三角招商引资和推动双方企业合作。
共建共享服务,拓展民生事业。去年以来,信州区、婺源县等5县区分别与上海市静安区、黄浦区等5区签订协议,全面开启了上饶与上海新一轮5年教育协作新征程;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医院先后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医院开展学科共建、远程查房和来上饶坐诊等合作,让上饶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长三角地区的优质医疗服务。与此同时,上饶还与衢州、黄山、南平3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浙皖闽赣边际城市“气象联盟”合作协议》,市生态环境局与安徽省黄山市、池州市以及浙江省衢州市构建合作机制,德兴市与钱江源国家公园签订跨区域合作保护协议等,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有效防范和处置跨界突发环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