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大球”重新出发的当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比赛?记者在现场听到了来自教练、运动员和观众的共同呼声。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比赛了。”
浙江U18女排主教练宓明的感叹振聋发聩。他麾下的这支队伍中,许多姑娘们对于“全国大赛”这四个字还没有什么概念。队中只有队长朱瓒和主力沈佳一经历过国少赛,其余的队员虽然偶有与一线队征战联赛和全锦赛的经历,但都不是主力,而这届全国三大球运动会,是她们最好的舞台,她们是主角,也是导演。从各青年队教练员的视角出发,年轻的运动员们需要这样的平台,和同年龄的对手面对面,在真实又直接的胜败中前行。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比赛了。”
东道主运动员、长沙市雅礼中学女篮中锋李玉乾,深知“三大球”功夫下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性。她的姐姐,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主力中锋李月汝过去几年内辗转WNBA和土耳其超级联赛,在海外见识到了更多不同的篮球理念。姐姐告诉她,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各个年龄段喜欢篮球的孩子都有相对应的比赛,能让他们从小就在比赛中打磨技巧、意识和视野。也因此,李玉乾将本次运动会视作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对自己、也对所有热爱“三大球”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比赛了。”
现年60岁、曾是职业足球运动员的长沙市民程坚,在贺龙体育中心见证了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两届中国足协杯决赛,以及中超联赛、中甲联赛等国内足球赛事。中国男足国家队的国际比赛也数次在长沙上演。在他看来,对于中国老百姓,无论是足球、篮球、还是排球,不仅仅是值得观赏的赛事,更是一种表达对国家热忱感情的方式。在当下,像他一样关注中国“三大球”振兴的球迷们更是数不胜数。
青少年阶段是竞技项目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国的“三大球”要重新出发,不能再一边高喊“尊重竞技规律”,一边走上背离规律的歪路。三大球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坚持从娃娃抓起,从青训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真正做到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人才培养和提升通道,让“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愿景成为现实。
教练需要平台,青年需要机遇,观众需要赛事。我们需要这样的比赛。中国“三大球”发展任重道远,部分群众的关注、一场赛事的胜负、单个学校和俱乐部的努力、某个企业和组织的支持或许无法让“三大球”成绩迅速崛起,但当这些力量不断汇聚并持续作用时,总有改变会因此而来。
↑推广
编辑:苏碧青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