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此次论坛的顺利进行,有许多研究生志愿者们在幕后默默地工作着,我们请到了蔡颐龙、王炳蔚、郑子涵、黄诚杰和游森嵘五位志愿者,并向他们采访了几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研究生志愿者们眼中的电磁前沿研究生学术论坛吧!
此次参与承办论坛工作你承担的工作有哪些?
在酒店负责参会人员的注册、A209分会场服务、进行奖状的制作和打印、制作晚宴PPT。
组织与会成员的报到,在会议现场进行指引,对会场秩序进行维护。
主要承担注册台签到、分会场服务的工作。
主要进行的是在A401分会场的服务。
参会人员签到、会议当天担任机动岗位,在各会场走动帮忙。
此次参会你的感受如何?能否用几个关键词形容一下?
这次会议进行得非常顺利,从注册到闭幕,所有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关键词可以是:启发性、深入交流、广泛合作、技术前沿、丰富收获。
此次参会极大地启迪了我的思维,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热情,同时也帮助我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会议组织简洁有序,效率极高,每个环节都紧凑而充实。
会议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在场的嘉宾教授们给出的指导和建议都非常精准,直击要点。
会议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充满了思想的碰撞,让我深感参与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作为研究者的责任感。
这次论坛你有得到哪些启发?印象深刻的内容有哪些?
在论坛上,我有幸目睹了众多关于电磁波前沿设计的创新成果,这些设计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在技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平,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首先,我听到了蔺炜博士关于天线设计的独特见解,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融合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来提升天线性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天线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意识到,在研究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框架,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
其次,易翔教授分享的高分辨率太赫兹雷达芯片设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详细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优势和挑战,以及他们在芯片设计上的创新思路。这让我看到了太赫兹技术在未来无线通信、成像等领域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思考。
此次论坛,我获得的启发主要来自于对各个科研项目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对其他科研团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印象深刻,这些成果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
论坛让我深刻认识到,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是极其宝贵的经历,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共享,还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流利而得体的语言表达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此外,我还学习到了一些高性能低噪放的设计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将对我的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此次论坛中,众多讲者介绍了最新的电磁技术和研究进展,特别是在我所在的会场,参会者深入分享了超表面天线的研究情况。讨论中强调了太赫兹毫米波电路与天线协作的重要性,展示了不同领域专家如何融合各自知识以解决复杂问题。同时,一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理论研究如何成功转化为基站天线和毫米波雷达技术等实际应用。此外,论坛对未来电磁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无疑激发了我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的深入思考。
这些启发对于你未来的研究有哪些帮助?有什么想法?
在此次交流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与其他方向学者合作的重要性。在未来,我计划寻找跨方向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项目,将天线设计从单一领域拓展到整个太赫兹系统的构建。同时,通过案例分享,我意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可行性。此外,这次启发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提升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在此次会议的交流学习中,射频电路设计的巧妙构思和方法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此外,展示的多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天线设计新颖独特,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新灵感,对于我未来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加此次论坛,我深刻体会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突破研究瓶颈的重要性,它们让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同时也意识到了关注新兴领域对于保持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关键作用。此外,论坛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阔了眼界,明白科研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从而激励我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参与此次论坛会议,我获得了宝贵的模拟设计参考,相信其中某些结构设计和创新思路,将为我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助力。
供稿部门 :微电青媒新闻部
编辑:齐彦廷
初审:杨博文 黄炳荣
审核:虞志益 李云初 王昕
审核发布: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