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想找一样东西,
一定能找得到。
方励拍电影。
这件事说出来就很抽象。
不是说他拍电影不好,而是在这个时代,他是“精神三体人”——
方励的行为超越了一个行业的认知,也超越了一个时代的认知。
我们拍电影讲题材、类型、阵容、咖位、市场和票房。
方励则是:
哎,我就是玩儿。
其实这样形容也不准确。
不如《四味毒叔》评价《里斯本丸沉没》时开篇第一句:
“方励是个理想主义者”。
首映礼当晚我看完电影,再看方励上台,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礼节性的。
他先单独上台,然后逐个介绍影片主创团队。
其间有个细节:
名单上没有的团队成员也被他提溜上台,中外人士都有,一大帮子人站在台上亲切、热烈,像一家人一样嘻嘻哈哈。不似寻常电影主创主演团队,大家多少都保持着拘谨和行业的标志性笑容。
我很喜欢这种氛围,也知道票房不会很好。
反正方励也无所谓,他要的是打捞历史,不是取悦市场。
因此他是个有理想的“文艺老年”,不是“合格”的电影人。
就像当年为了一部《百鸟朝凤》,他向院线下跪求排片一样,方励是那种“我觉得好就好”的人物。
我承认《里斯本丸沉没》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我也预料到它不卖钱。
刻薄地说,把它放在任何档期上映都不见得能回本。如今的观众汲取营养的渠道变质了,或者说内地市场从来就没有此类电影的空间。文艺咖若是反驳,不妨先四顾一下周围的朋友一年看几部电影,都是什么类型,再作讨论。
在媒体报道《里斯本丸沉没》时,牵引出方励的另外一个心愿:
寻找马航MH370。
他对记者说的原话是:
“其实三年前已经准备行动了。后来他们(马来西亚)重启了搜寻马航370,我就暂时放下了。如果人家能找到,那当然最好;要是还找不到,那不妨让我们这些民间力量去试试,当然,到时候可能还会再拍一个纪录片。”
今年3月,马来西亚表示将尽快恢复对十年前失事的MH370的搜索工作,不过前提是“如果出现令人信服的证据”。
但是半年过去了,目前没有官方消息来源说明实施的进展,又或者说可能十年前找不到的航班,十年后同样也够呛。
看方励接受采访的意思,大有“无所谓,我会出手”的气势。
这话别人说了可能是吹牛,我相信方励是真的敢上。
在《里斯本丸沉没》前,方励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制片人”,摊开他经手的电影作品也大多难以言表:
1998年他投资了第一部电影,然后消失无踪。那部戏他投了120万。随后又投了一部电影,花了他800万,结果照样扑。
原因很简单,两部电影的题材一言难尽。
2002—2007年,方励连续投了三部电影,依然扑得惨不忍睹。
原因同上。
其实2007年我跟他算是有过一次交集,那年我刚入行,写过关于他电影的宣传稿。那时我还是毛头小子,觉得电影好看,耐看,经看。
但无可奈何。
方励也大概从那时开始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倒霉蛋”——
他就不是一个专注商业片的电影人。
但他还是能拿出钱给年轻导演,拍小人物,拍社会底层。
于是,我觉得方励是孤独的。
直到他遇到了韩寒,拍了一部《后会无期》,这是方励在大众市场(非文艺片)上最广为人知的电影。
他说“赚了钱又可以拿来赔了”。
期间他在舟山群岛从一群渔民口中知道了“里斯本丸”号的历史,就有了这部他请圈内人士“帮个忙,捧捧场”的纪录片。
所以每次我看到“方励”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问题是——
他哪儿来那么多钱?
接着第二个问题——
他图啥?
直到有一天看金庸的小说,见彭莹玉讲: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
我想,这话很适合方励。
就像当年他一跪,说《百鸟朝凤》是吴天明老师的遗作,是讲述正在消失的民间艺人。
今日再思,方励原来一直都在“打捞”历史。
过往事
2014年3月8日凌晨1:20分,由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370航班起飞后不久失联,3月24日,马来西亚终结确认。
机上遇难人数共计239人,乘客227人,机组人员12人,其中中国乘客154人。
2023年11月27日,该航空运输损害责任纠纷案在北京开庭审理。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马航370失联事件偶有波澜,比如2021年英国航空工程师理查德戈弗雷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其发现了马航370。但媒体并没有广泛报道其报告内容。
其实这件事从头至尾(失联到终止搜索)都透着一股神秘主义气息:
飞机失联后,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6个国家的军舰游弋在航班可能出现的海域内。检索十年前的新闻报道,不难发现每天各国媒体都在及时更新新的线索,对于“MH370为什么失联?”这个问题,其实当时有很多值得探寻的疑点。
只不过不仔细看的话很容易忽略过去。
我随意说几处疑点:
1.马航在失联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做出相应反应,地面人员在检查MH370航班机长飞行模拟器时,发现部分数据被删除。
2.路透社援引消息来源称马航370被不明人士劫持,飞往印度洋。
3.伊朗宣布将配合调查两名伊朗人假冒身份登机的事情。
4.美联社称马航370遭到劫持,至少有一名或一名以上有飞行经验的人士参与劫机。
5.马来西亚警方介入调查飞行员自杀的可能性。
6.军用雷达显示马航370失联前已飞越马六甲海峡,前往南印度洋。
7.失联后该航班航线有折返迹象。
8.媒体质问为何不公布航班航迹图?马航称没有雷达上的飞行轨迹资料,有关军用雷达上面的轨迹,“正在”向军方询问。
9.对于“劫机”的猜测,马航表示调查完成后将有警方公开。
10.马航宣称因为该飞机是美国制造,故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NTSB)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对飞机进行独立调查,已将相关资料封存并取走。
11.马来西亚调查人员透露,航班失联当天,机上一名机组人员在槟城上空曾用手机打电话求救,该电话来自副驾驶的手机,但外界至今不清楚电话打给了谁。
12.截至2018年7月30日,马来西亚就失联的MH370公布最终报告:
无法确定航班失事原因,未能查明失踪原因。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高度关注、保持沟通与配合”……
显然,这个结论令人无法接受。
因此十年来,关于MH370失事原因,中外互联网上多有猜测。人们对一些指向性的线索发表了各种看法,“劫机说”与“飞行员自杀说”是目前最主要的两种观点。
问题又来了:
如果是劫持,为什么航班失联后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声称对此负责?
如果是飞行员自杀,马来西亚警方为什么要掩盖真相?
副驾驶在失联后电话到底打给了谁?机长的私人电脑、通话记录和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等在十年前也不存在调查难点,然后呢?
马来西亚航班失事,仅凭一句“飞机是美国造的”,就让美国人把相关资料封存取走,这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这架飞机到底在哪里?民间灾难处理专家和各种力量都提供了种种线索。如上文中的英国工程师的报告,但仿佛都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总之,马航370失踪,失踪了十年。
它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讯息,是2014年3月8日1时19分29秒,由航班向吉隆坡区域雷达发送的对话讯息:
方励说要找到MH370,在我看来难度很大。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里斯本丸”号调查拍摄能够成立的动因:
首先,对于二战战胜国英国、美国和中国来说,它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正面事件。摆在台面上的宣传理由就是“英勇的反抗和牺牲,全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二战后接受全面改造的日本,也不会对此讳莫如深。
所以观众才能在纪录片里看到涉及几个国家的当事人及后代的采访。
其次,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历来有新闻报道的自由,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由本国媒体先行报道才引发关注。方励可以在英国花200万大张旗鼓地找人,不见得能在马来西亚复刻这件事——
尤其是在面对质疑时依然表示“原因不明”的情况下。
再次,根据上述十二项主要疑点(其它次要疑点请自行搜索),以及十年来很多民间人士的调查取证和相关国家反应,说明——
搞清楚“飞机在哪里”不是主要问题,搞清楚“飞机为什么消失”才是地狱级任务。
如果缺乏原因,那么这个“故事”是不完整的。
就像某些故事一样,只谈现在,不谈过去。
在《里斯本丸沉没》的整个采访、调查、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方励要克服的是时间与资金的问题,他不会遇到某些阻力,甚至必要时所在国有关部门还会提供助力。
马航MH370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寻找和采访过程中,方励及其团队会不会受到干扰?
对此我保留疑问。
在方励之前,不是没有民间力量继续搜索过。
2018年1月,马来西亚委托一家美国海底探测公司“海洋无限”重启对马航MH370航班客机的搜寻工作,并以“找不到不付钱”的原则签约。5月,该公司对马航MH370客机的搜寻工作结束。
时间来到2023年11月27日,航空运输损害责任纠纷案在北京开庭,共有40多名中国乘客的家属提起了诉讼。
这起案件的被告共有五个,分别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又称老马航,马来西亚国际航空有限公司又称新马航,美国波音公司,飞机发动机制造商英国罗罗公司和德国安联保险集团。
在诉讼请求上,40多名乘客的家属不尽相同,但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要求通过案件审理查明MH370航班失联事件的真相,二是赔偿问题。
然而,这次案件庭审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事件真相的查明。
其论点如我上文所述一致,只不过还列举出一种假设:
某国军演期间误击航班,导致其坠毁。
这个观点在一本名为《MH370航班之谜》(澳大利亚出版)的书中出现,作者认为肇事者(美泰联合军演)想掩盖错误,搜救人员被误导。
这里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时间。
《里斯本丸沉没》的时间背景是二战期间,距今已有八十多年。这八十多年里许多资料已被解密,便于后人直观地引用文献资料拼凑一个完整的故事。
MH370不同,它才过去十年,现在还处于“如果出现令人信服的证据就打捞”的状态。
友情提示:
2018年9月3日,马航MH370独立调查组的调查专家们发表惊人言论: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公布的消息以及马来西亚官方发布的调查报告都不完整,可能被修改过。
随后,调查组被解散。
只能说现在要找寻MH370,时间不合适——
距离人们想要了解真相的时间太早。
方励1953年生人,今年71岁。
如果按照一般档案50年的解密时限,也许等马航MH370的相关真实报告内容解密之时……
算了,能活到一百多岁的人不多。
世上也没有几个“方励”愿意花近十年的光阴去拍一部完整的纪录片。
就像没有几个人会像他那样,砸钱去拍几部注定“上不了桌”的电影。
所以当他说他打算寻找MH370时,我先是一喜,后是一悲。
我试图代入到他的角度完成这场想象中的壮举,但随即我否定了所有的方案。
凡人之力,怎可比肩“神明”?
现实也不是漫威电影。
我知道方励会付诸行动。
他是四川成都人,总有一些“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的气质。
他也知道:
如果你真的想找一样东西,一定能找得到。
前提是你愿不愿意找。
可通常能找到的,是别人愿意让你找到的东西。
不是吗?
回到《里斯本丸沉没》,那天我记得影片中那句“再见了!爸爸!”
那是全人类共同的悲哀。
方励,始终站在一个高度审视世界。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意义上的吟游诗人——
发自内心的热爱,发自内心的吟唱,无论有没有听众。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它永远不以“你想听什么”为出发点,而是“我想告诉你什么”为创作动机。
这就是方励的价值。
《四味毒叔》曾在2020年采访过方励,他说:
“当疫情结束,如果中国电影只倒退十年,那我们就算幸运的”。
今天我可以说……
他当时真乐观。
作为一个晚辈,我希望他保护好自己。
作为一个同行,我希望像他一样热情。
虽然他是个“倒霉蛋”,还是个倒霉的“文艺老年”。
我在一边说他“傻”的时候,还一边热情地。发自内心地鼓掌。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商务合作:13671275210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
“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