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掐脖”的套路又上新了!

时事   2024-10-31 20:39   北京  



全文1712字,图片9张,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文章首发于“有理儿有面”(youli-youmian),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10月28日,美国政府新鲜出炉了一项新规:禁止美国企业对中国的半导体、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投资。从2025年1月2日开始,由新设的全球交易办公室负责监督。

新规可谓对中国“量身定做”,相对2024年6月21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对外投资提案规则》内容只增不减理由显得格外冠冕堂皇:“以防有可能转向军事用途的前沿技术经由民间投资流入中国”。
这是又在穿双新鞋走老路了?过去几年,美国政府对我方的科技封锁可谓步步升级,每年一个加料的大动作。       

 

·2019年美国的“封锁序幕”拉开华为率先被放入遭打压的“实体清单”,接着大疆、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科技公司也陆续中招。
·2020年,美国出台了《外国直接产品规则》,严格限制我方使用美方的技术和供应链。
·2021年拜登政府签署行政命令,禁止向涉及中国军工领域的59家企业投资。   

 

    
·2022年10月,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加码限制对中国的先进半导体技术出口,意在将高端芯片技术锁定在美日荷的“盟友圈”。
·2023年8月,拜登再次签署行政命令,限制对华高科技投资,明确禁止一些可能有助于中国发展先进军事技术的投资类型。
你看看,今年这不就“虽迟但到”了吗!   

 

不过话说回来,美方出台禁令的时间挺微妙的,现下正值总统大选冲刺阶段。或者说这大概率又是一场政治表演,这次的“层层加码”向选民表态的意味似乎更浓。          

 

毕竟美国的大选年,总是少不了一场场的政客作秀,美国各方官员争先恐后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表态“对华强硬”。
“反华”仿佛成了赢得选票的“灵丹妙药”,既能吸引选民,还能“树立形象”,掩盖其谋求政治私利的行径      

 

这样的戏码还曾变着花样地上演。比如这出“大义灭亲”的荒诞剧:    

 

2024年9月23日,反华组织“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发布报告,妄称过去十年间大量美国联邦科研资金被用于“推动有军事用途的中国技术的发展”,间接帮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      

 

报告还列举出了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匹兹堡大学等高校,认为它们因与中国高校进行科研合作,成为了技术转移的“隐蔽管道”,助力了中国的“军民融合”计划。      

 

于是,华盛顿的政客们开始反攻自家人,把矛头对准了这些美国高校。
尽管这些学校都表示,并未发现合作办学机构的参与者有从事其他目的的研究,像瓦萨学院的阿比盖尔·科普林教授就指出,限制国际科研合作可能会“过度加剧”对中国的防范情绪,最终对美国的科技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她认为,科学合作能促进国际理解,减少误解,而过度安全化会加剧中美关系的紧张。
乔治亚理工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言人也表示,相关合作项目主要聚焦于教育和公开研究,技术转移指控“缺乏依据”。
但是,这些铁了心要把罪名死死粘在中国身上的美国政客哪管那么多,这出戏也让不少学术机构被迫终止了与中国的学术合作,陷入风声鹤唳之中。
美国的对华封锁政策看似深谋远虑,实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方面,仅仅依赖美国建立的圈层内的资源和技术会导致其创新的闭塞,让其在这些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减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半导体和量子技术的全球供应链高度互联,美国的单边主义封锁政策可能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运作效率,也将削弱全球科技的开放性与合作性,未来的科技创新会因此陷入孤立。      

 

然而,这样的技术围堵对中国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  

 

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企业在关键科技领域“独立自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倍增,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都在加速本土化发展,这种局面有力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加速崛起。
同时,中国抓紧机会与各国发展科技合作关系,建立链接,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进步。
此次美国对华的科技封锁政策,看似层层紧逼,但背后却“挂羊头卖狗肉”,充满了套路和私利,这种骚操作既让美国的“国家安全”说辞难以服众,也反映了国在科技竞争中日益自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
正所谓“破釜沉舟”,现在,中国在技术发展上的自主探索实践已渐入佳境,从技术突破到全球市场竞争,正逐渐走向强大的科技自立。

图片源自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有理儿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讨


有理儿有面
你说是不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