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2022 年底北美科技行业大裁员开始,北美的求职市场似乎就没有好起来过,几乎所有听说过名字的大公司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裁员,而在这地狱一样的求职市场中艰难找工的 23/24/25 ng(new grad,应届生)成了倒霉的代名词,工作是找不到的,身份是拿不到的,学费是打水漂的……
毕业即失业的留学生们
A同学是 2020 年 9 月开始入读美国大学的,虽然疫情的冲击让她的后申请季和大学的第一年都变得兵荒马乱,但至少那时候,至少她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
身边亲戚的孩子早些年出国,没申请到藤校,就在一所在 Top 30 边缘横跳的学校读了本科,原本还计划申个更好学校的研究生,却幸运地在大四那年找到了工作,薪资和福利都还不错,于是便先入了职,在疫情期间美美地线上办公,每天上班半小时,摸鱼小半天。
A同学想,自己只要努力一些,一定也可以有这样的未来。在学校开始逐步恢复线下课程,乘飞机前往美国的前夜,她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下:“加油,毕业后要进投行工作,赚很多钱报答父母。”
她的确拼尽全力向着目标前进,好不容易找到了实习,拖着行李箱到了完全陌生的州,租房子、办公交卡、每天花两个小时通勤……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里,她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可惜小公司的业绩不好,就算mentor和同事都对她很满意,她还是没能拿到return offer。
她也不得不加入艰难的ng找工大军,投几百份简历换来寥寥几个回应,而大多数都在Phone Screen阶段HR打电话问了她是否需要sponsorship后没了下文,屈指可数的两三个面试机会,她自认做了充分的准备,发挥得也不错,却在终面后被ghost,给HR发邮件得不到回复,大半个月之后才收到一封模板拒信。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她也说不清,哪怕是做了不找到工作不放弃的决定,在几乎看不到期望的情况下,也必须得做两手准备,开始申请研究生。她本来已经不想再花家里的钱,可现实让她无路可走,她最终只能接着上学,在一所名气挺响的学校,但她总是忍不住想,读出来就会有出路吗?到时候再毕业找工作,情况会更好吗?还是会重蹈覆辙,被迫继续读博?
当然,她并不是一个人,与高中时的同学联络,她发觉大多数都陷入了与她类似的困境,选了热门专业,到头来却惊觉求职市场卷成了麻花,有多年经验的人在被裁后也来和他们竞争同样的初级岗位,他们不止一个人认真琢磨过延毕的可能性……
侥幸找到了工作的B同学,是因为真的把要求放得很低,他本来是为了追求WLB,但薪水可怜的工作也不一定轻松,还有身份的问题如巨石般压在肩上,要是失业了得出大问题,怎能放下心躺平呢?
回国情况看似要好些,但海归不再有太多优势,沉没成本已然太高,真的要任由上百万的学费打水漂吗?C同学的确下定决心回国考公了,说起备考的经历,她给A同学发了一个躺倒流泪的表情包,自我调侃道:“谁懂,我当年最讨厌的就是刷题考试,上岸还遥遥无期呢……”
在一场失败的投资中骑虎难下
近几年出国的留学生们,有不少都奔着大热的CS专业去,但这个曾经前景特别好的专业,在裁员潮中算是受到了最大的冲击,投几百份简历出去石沉大海的惨状逐渐成了常态,投一两千份工作才勉强上岸的例子更是不少。
根据 ADP 研究所的数据,软件开发人员的就业率在 2019 年底至 2024 年初大幅下降,在疫情期间的招聘热潮中,2021 年下半年和 2022 年冬季出现了一些高峰,但 Indeed 的数据显示,软件开发行业的招聘信息已基本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
2022 年,1,000 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 165,000 人。2023 年,裁员人数增加到 264,000 多人。截至 2024 年,已有 520 多家科技公司裁员近 150,000 人。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常见招聘会上求职者人山人海的视频,随着数十万已经入职的科技工作者进入就业市场,新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职位却越来越少,这导致其中的不小一部分开始“恐慌性读研”,以推迟寻找工作。
科技行业最为水深火热,但其他行业也好不了太多,在不乐观的大环境下,没有身份的留学生要找工作真的很不容易。快钱越来越难赚,稳定工作的可贵性便得以彰显,留学生回国考公拿铁饭碗的意向越来越强烈,但考公的形势也给了留学生当头一棒。
随着各个省市更新2025年选调生与公务员的招聘公告,不难发现多个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限制留学生,甚至直接将留学生“拒之门外”。比如,众所周知的考公大省山东,尽管今年计划有 1600+ 选调生名额,但都是面对国内的优秀大学以及部分高校部分专业,选调的两批都不包括海外院校。
除此以外,在官宣的《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中,也明确表示定向选调中仅包括北京大学等4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北京交通大学等25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而留学生被纳入了“优培计划”,仅仅针对2024年8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取得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国(境)外院校(以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准)研究生学历学位、学制1年及以上、未落实工作单位,且本科阶段在“优培计划”面向的国(境)内相关学校(学科)就读的留学回国人员,要求也是很苛刻了。
类似地,广东省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高校范围把往年可报考的“国(境)外知名高校”全都踢出去了,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留学生该何去何从?
留学生似乎被全世界抛弃了,该不该留学的问题先缓一缓另说,已经在读/毕业的留学生,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在心态上,希望小伙伴们不要过分焦虑啦,毕竟苦的不是你一个人(?)。看到有人说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时机,小编深以为然,显然时机并非个人努力可以掌控的,要预测到将来的趋势更是相当困难,我们能做倒的事就是放平心态去接受,不去以现在的目光评判过去选择的正确性,而是做好目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然后,说到找工作,虽说单纯抱着找好工作的目的来留学确实功利,但一份能赚钱的工作真的能解决家境较为普通的留学生的大多数问题。在北美找工作这件事和努力学习没有特别大的相关性,只要保证能顺利毕业,倒不必执着于刷高GPA,学校的课程多多少少与工业界有所脱节,对于找工作而言,更为重要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项目和实际经验。
实习相较全职工作要好找一些的,大学期间得尽量多积累点实习经验,哪怕找不到,也可以做些与实际工作更靠拢的事情,比如相关项目和志愿活动等,或者多与能提供资源的人Networking。现在找工作这件事十有八九要比工作本身更困难,得投入足够多的精力,运气因素也不少,但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按概率也总该有点积极反馈吧!
万事开头难,先放低一些要求,从要求较低的实习做起,只要能积累到经验,或许慢慢就能发现找下一段实习/工作变得容易起来啦。
回国也不失为是一条好出路,根据小编周边人的样本,待遇不论,在国内找到一份工作还是要比在北美容易些的。考公这条路也没有完全堵死,大部分非选调的公务员考试并不限制留学生报考,心疼留学生的上海也依然表示,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可报考上海选调,院校名单包括 70+ 所,参照 QS、U.S.News、软科和 THE 认定,美国就有 30+ 所大学在名单上。
写在最后
身为受害者大军中的一员,小编想说,大家经历过这么难的阶段,未来做什么都一定会成功的(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