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榜样】兵团援建中巴公路筑路队:一寸天路一寸血

民生   2025-01-07 20:13   新疆  
兵团援建中巴公路筑路队:用鲜血和生命筑成“英雄之路”

巴基斯坦是我国的友好邻邦,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巴铁”,意思是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杆兄弟”。这种深厚的友谊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修建的一条跨国公路,叫作“喀喇昆仑公路”或者“中巴友谊公路”。

这条绵延1032公里的跨国公路,北起新疆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跨境公路,它不仅是两国友谊的象征,更因修建难度大,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66年至1978年,我国援助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前后共有1.8万余名中国施工人员参加工程建设,其中兵团分两次派出施工队伍参加红其拉甫达坂——哈利格希和哈利格希——塔科特路段建设任务。兵团筑路队人数共1.3万余人,其中建设红哈路段有9020人,占工地中方总人数的90.2%;建设哈塔段4184人,占工地中方总人数的47.11%。

中巴公路是世界上公认的修建难度最大的公路之一,所处环境险恶,工程艰巨,所经路段耸立着11座海拔超过7千米以上的高大山峰,当地氧气稀薄,雪崩、山体滑坡、落石、积雪、积冰、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不断发生,想要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修出路来,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兵团筑路队在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中没有丝毫退缩,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克服了高山反应、酷暑严寒、岩石坍塌甚至断水断粮等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冒着无时不在的危险,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完成了建设任务。

据数据统计,全长1000多公里的中巴公路,几乎每修建1公里就会有1名修建者牺牲,可见当时修建之艰辛。兵团筑路队员们常常用绳子拴住腰,吊在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作业,连续几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休息,用钢钎大锤打眼放炮,在半山腰开凿出一条凹槽式的公路,悬崖下面是咆哮的峡谷河流,看着令人头晕目眩。有时10级狂风吹过,山顶上重达几吨的巨石就会被吹下山谷,突如其来的大石头从天而降,正在施工的队员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和躲避,当场就被砸死砸伤。

在许多施工段,由于交通不便,蔬菜无法运上去,兵团筑路队员长年吃不上青菜,一年四季只能吃罐头,偶尔带上去一些新鲜蔬菜,大家都乐得像过年。高原空气稀薄,沸点底,必须用高压锅才能把饭做熟。无论春夏秋冬,筑路队员都住在帐篷里,夏季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而且蚊子多,毒性大,无论天多热,白天每个人都要用白色纱布把头、脸蒙住,以防蚊虫叮咬。夏季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辐射灼伤筑路队员的脸、胳膊,夜晚闷热难耐,无法入睡,队员们就想方设法用冰凉的河水喷洒帐篷顶部,以达到降温的目的。筑路队员穿的棉衣破烂不堪,鞋底都磨破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也没人叫苦喊累。

历经13年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中巴公路全线终于在1978年完工并顺利通车,成为了两国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修建过程中,许多中国建设者不幸壮烈牺牲,兵团派出的筑路队员因岩崩、泥石流、坍方、滑坡等事故牺牲59人,他们中有些长眠于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市的中国烈士陵园,守护着这条用汗水、鲜血和生命筑成的公路,也守护着中巴友谊万古长青。

曾参与援建中巴公路的兵团筑路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立足新疆,走向世界的现代化企业——兵团建工集团,多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


来源:团炬  云上兵团客户端


第七师137团
五彩边关 一三七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