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梦中的双溪》——风情风物篇

民生   2024-11-21 15:44   广西  



梦中的双溪

风情风物篇

正宗龙州乡土文学作品







纵览此篇,你将得到《边陲金龙看卷颜》。那“卷颜”是怎样的风情了《人民日报》,风物了神州大地。而到《边寨板罗听婚歌》,又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民族。民族得《粤港信息日报》不惜版面,推向了港澳。《故乡二月二》的锣鼓,既热烈又激越,比古骆越的铜鼓还要热闹,激烈。寄托了故乡农人对土地再次还家的几多热切!《榄乡情趣》很为情趣。情趣得你恨不能马上到榄乡去走一走,游一游。《羊城晚报》晚会上的《赏月啖饼与斩“猪仔”》,虽然日常、平凡,但却平凡出了两广人祈盼中秋大团圆。

除此,四月十三趁歌圩,二月二抢花炮,五月包灰水凉粽,《满月请吃甜水圆》,《炎夏边寨尝酸魚》,《又闻故乡卖晏声》……众多的可口的龙州特产小吃,无不馋死你而百吃不厌,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桄榔粉、水田螺、黑白糍粑、粽粑、沙糕、糖糕、软糕、发糕、甘草榄、扁米、五色糯饭……胃胀肚圆了,打住吧!



风情风物篇

《边陲金龙看卷颜》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金龙位于桂西南边陲重镇龙州北面50多公里处,是个山青水秀、竹木浓荫的壮族山乡。早听说金龙妇女有饰卷颜的古老习俗,但一直没有机会得以亲眼看看……

最近到金龙,正值圩日,但见万头攒动的圩亭里飞红走绿,流光溢彩。掠目远望,那斜盘在脑后左耳上的环形卷颜头饰,有蓝,天蓝,湖蓝……深绿,青绿,浅绿……大红,紫红,粉红……鹅黄,桔黄……纯黑,纯白,白底天蓝挑花,间花……等等各种颜色花样。就近细辨,那卷颜头饰上还有红、白、青、蓝各色的一细条界线,贯穿整盘卷颜。卷颜尾部,或摇晃着艳丽的绒丝垂穗,或抖动着鲜艳夺目的彩色绸花,相映成趣,光彩照人。

一位头饰白底天蓝挑花卷颜的窈窕少女,肩挂一只壮锦图案装饰袋子过来了,在异彩缤纷的卷颜里,她那白底天蓝挑_花的卷颜最为出众。

一位头饰纯黑色卷颜,卷颜尾部抖动着粉红色绸花蝴蝶的妙龄女郎过来了……啊,她竟把老年妇女的卷颜盘到自己青春的头上,叫人分不清是那卷颜上耀眼的白界、红绸花蝶映俊了她的脸庞,还是她娇美的脸庞映丽了黑色卷颜。

 逛着热闹的圩集,我偷偷地数了数,色泽、界线、垂穗或绸花各异的各种各色卷颜,竟多达几十种。

那卷颜多是用一块三四寸宽,一尺多长的各色灯芯绒布来卷辫发而盘成。

金龙,大概有一万多妇女头饰卷颜。

跟在当地工作的同志那里打听得知,那卷颜还有许多学问。一般说来,女子长到十五六岁就饰卷颜了。卷颜标志着一个少女的成熟。成熟了的少女多饰色彩鲜艳的卷颜,配以鲜艳夺目的界线垂穗或绸花,以吸引异性的注意。中年妇女的卷颜就不那么绚丽了,上衣颜色不论,可下身多穿黑色裤子。老年妇女的卷颜则是黑的。

问起那卷颜的好处来,她们都说干净,不碍做工。但我想,大概还有她们羞于说出口的"爱美"二字吧!




风情风物篇

《边寨板罗听婚歌》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金龙妇女中头饰卷颜的那一族人自称为傣族。

前年,泰国的一个考察团来龙州,还到金龙去寻根问古。引起了民族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金秋十月,我在金龙的边寨板罗,听到了一场别有情趣的嫁女婚歌。

那是县党办主任农桂珠的连襟要嫁女,他盛请我一同前去喝杯喜酒。

到板罗已是傍晚时分了,夕阳下,只见三五成群头饰卷颜的少女山姑,肩挑着一对对装了沉甸甸贺礼的竹盒,攀上了寨头一栋高栏屋栏棚。

我们来到高栏屋前,压上井泉来,洗了手净了脚,上了栏棚。并按当地习俗,把鞋子摆放在门外旁边,这才光脚进了屋。

正向主人表示祝贺,酒宴开始的鞭炮炸响了。

主人请我们上到一张大床上,盘腿围坐了一只四方竹矮桌,便奉上了四四一十六大碗丰盛的酒菜。

酒过几巡,屋外又响起了震天的鞭炮声,是男家人要来迎接新娘了。

大门虚掩上了。门内摆上了一只竹桌,桌上口对口盖了8只空碗。碗边压了张红纸,纸上写着“良某女人子女”和“大赤口”9个字。

女方的媒俍在门内唱起了《入门歌》:

        尊贵的客人请不要发怒,

        因为不知您为何来我屋。

        今日我家的女儿要出嫁,

        问清楚了才好开门招呼。

门外,男家的媒俍亮开了歌喉作答:

        今天是个大喜的好日子,

        您关了门我们怎么入屋!

        您家有位好女儿要出嫁,

        我家也有个儿子要婚娶。

        您家的女儿貌美又伶俐,

        我家的儿子勤劳能致富。

        只是你们的礼节太多了,

        摆下了桌碗挡门难入屋。

        请把桌碗撤了门开大些,

        大家出入方便来往自如。

《入门歌》对过,红纸递出了门。再伸进来,变成 “媒俍好”和“天赦吉”。

空碗收了,竹桌撤了,门敞开了。

男家人入了屋,给女方的神台,供奉上了一只生猪头、四对熟鸡,还有酒肉。

女方的媒俍,唱起了《祝新郎拜祖宗歌》:

        今天呀是天开大赦之日,

        姑爷您来拜祖宗正是时。

        …………

男家的媒俍边给神台斟酒,也边唱和起来:

        爸妈呀对女儿最最有恩,

        我儿今日来拜列祖列宗。

        多谢你们不嫌我们贫穷,

        买了那么金贵东西相送。

        我儿没脸接受他太羞了,

        边接受呀他边感恩不尽。

        这情谊大家都看清楚了,

        祝愿两家永远相爱相亲!

歌声中新郎拜了祖宗,又在媒俍的《接礼歌》里,拜授女方父母的贺礼。这才认亲。认亲又对唱《花题歌》,相互敬酒。

这《花题歌》真不得了,一唱就是32首,从《行路》,一直唱到《四季祝辞》才算了结。

认了亲已是大半夜,女方这才"开担"(既清点男家送来的东西),询问新娘出门的好时辰。

出门时间没到,又《八仙过海》猜谜对酒。

这一闹腾,热腾到天快亮,新娘要出门了。

这时,男家才讨要新娘八字。几经低三下四乞讨,女方才送上八字袋。袋里装了七元两角钱(意示新娘命重七斤二两)、几粒谷种(寓意能生男育女)、几只酒饼(寓意可发家致富)、一把芝麻(意祝新郎新娘婚后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娘出门的时辰到了,女家媒俍唱起了《惜别祝愿歌》:

        十天才拣得今日最欢乐,

        百日才拣得今天好最多。

        今天是个天开大赦之日,

        我们呀才送姑娘她出阁。

        姑娘年轻还不怎么识礼,

        过门后请多多教她怎做。

        姑娘手笨不够聪明玲俐,

        全靠公婆姑爷多多帮助。

        你们夫妻应当和睦相处,

        我们两家才会欢欢乐乐!

新娘出门的鞭炮炸响了,新娘的爸妈让新郎饮了6汤匙起行酒,说了些祝愿的话,这才依依不舍地送他们出门……

虽然一夜没合眼,可我站在高高的屋前栏棚上却没有点困意。那一支支娓娓动听的婚嫁之歌,依然在耳畔回响荡漾。正是这古老瑰丽的俗文化之沉积,才使得这边远的古骆越之地的山村小寨,也能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同时,我更为我们同胞那以歌代言,能歌善唱的聪明才智而感到骄傲!




风情风物篇

《故乡二月二》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诞辰。

故乡的农历二月初二是让阵阵锣鼓和鞭炮给唤醒的。醒了,满地早已花花绿绿。花绿与树树红棉相映成趣。映红了天,映红了地。

天红地红里,村街的小小土地庙前人声鼎沸了。有袅袅香火从庙里团团簇簇涌出。簇簇团团伴了阵阵鞭炮伴了阵阵激越的古骆越锣鼓,扭跳开了古老与现实相结合的祝寿舞。那锣鼓那舞姿比闻名中外的花山壁画上的鼓舞还要热烈,还要奔放,还要现实。

鼓声中舞姿里,庙前一字摆开了一排四方矮桌,供上了故乡人敬奉的三牲、红蛋、瓜籽和水果。烘烤得金黄如灿的乳猪裂开了嘴巴正朝公公婆婆傻笑,好像在说祝婆婆福如东海祝公公寿比南山!

妈说故乡的二月二许久已没这样闹热了,这样的闹热已经远去了四十多年,那时你还没有出世那时土地刚刚还家,土地一还家,户户就把大猪杀。杀了大猪祭土地,祈祷公公婆婆保佑还家的土地五谷丰登六畜旺盛!

妈说的没错,故乡的二月二是许久已经没有这般热闹了。故乡的二月二在我的记忆里只是一炷身腰扭曲的卫生香。问偷偷在屋后装香的妈为甚装香?妈鼓凸了眼训斥:细佬哥(即小孩子)不要多嘴!我便不敢再多嘴饶舌,但却认定了妈老封建在搞迷信。而迷信是要被破的。不破不立,破四旧立四新。殊不知崇尚土地乃人的本性。为了土地,几代代中国农人是怎样的抗争,怎样的不惜鲜血漓淋……

故乡人说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土地局说土地是财富,勤劳是致富之父。只要你肯动脑子你肯汗甩八瓣,土地就会生银就会长金!

故乡人说的不错,如今不仅故乡全中国的土地早已又还家了,而且还有了种植自主权,任由你去开发发达。难怪故乡人又在欢呼土地的新生……

故乡的农历二月初二是让阵阵锣鼓和鞭炮给唤醒的。醒了,满地早已花花绿绿。花绿与树树红棉相映成趣。映红了天,映红了地。

天红地红里,我又想起了一部小说的名字——《战鼓催春》。邓公南巡时就已举起了催春的鼓槌,党的十四大又已擂响了市场经济战鼓。故乡,乃至每一个中国人,还有甚么理由不去催春。催春吧!催它个春色满园姹紫嫣红……




风情风物篇

《榄乡情趣》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编果篓

摇落水塘边上几尾够年月够柔韧的修竹,分析出一条条细细长长的情丝,十指在榕荫下便灵巧地编开了成熟的载体织起了收获的喜悦。

一只果篓不知已经编织了几多个世纪,还是一年接一年地编,一年续一年地织,为甚?因为每次都会编进新的情丝织出新的内容,所以总也编不够总也织不厌,永远的一往情深永远地全神投入。

净果根

榄乡人年年净果根。

希望的果子成熟了,果根的杂草荆棘也一同生态平衡得葳葳蕤蕤难解难分。因此榄乡人年年净果根。

谁说榄乡人不懂艺术?!看呀,一柄柄磨砺得像一勾勾新月似的镰刀,在果根下跳开了即古典而又新派的舞姿。舞出了一片片艺术的空白蹈出了一圈圈艺术的净土,任由你去想象任由你去艺术。

抖果子

是表演爬竿还是在走平衡木?是又不是。

只见竹篙一搭,那矫健的身影早已飞上了树;只见篙尖一抖,便抖落了满树的黑珍珠绿宝石。

大珠小珠落玉盘了。小珠大珠敲打历史似在敲打着一面面古老的骆越铜鼓,弹奏现实是在弹奏着一章章欢庆的乐谱。

拌糯饭

世上的糯米数香大糯最香,世上的榄果数鸡油榄最金黄如灿。

月牙似的菜箕为香大糯和鸡油榄作媒,便婚配出了醉人的鸡油榄糯饭。

鸡油榄糯饭的专利榄乡人独享。您若想分享得到榄乡去走走,或许有口福能碰上。碰上了,才会吃透甚么叫甜,甚么叫香,甚么叫百吃不厌。

晒榄核

榄乡人吃了榄果晒榄核。

留种吗?不,晒了榄核等中秋月更圆。

榄核包裹的榄仁脆又香,因为它饱吸了榄果的油熏足了榄花的香。

晒了榄核斩榄仁,斩了榄仁打五仁月饼。那月饼才是榄乡的圆,圆如中秋的月盘。



风情风物篇

《赏月啖饼与斩“猪仔”》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广东老板的定头钱来了!七文(元)半一斤。”

离中秋还有三个月之时,我们家乡广西龙州的二老板便走街串巷,扇开了大葵扇,提醒有榄核的人家磨刀竖砧。于是,那些人家早早地为中秋佳节斩开了“猪仔”……

所谓“猪仔”,就是五仁“月”(即杏仁、榄仁、核桃仁、花生仁、瓜籽仁)中的榄仁,因其去了包衣显得又白又胖而名之。

广西边地龙州,不单有个名扬海内外的八角乡,盛产制造香水缺之不可的八角、茴油。还有个名闻远近的榄角村,盛产回味无穷的橄榄、油乌青灿的菜榄。菜榄核里藏的就是那油香脆牙的榄仁——“猪仔”。

家乡与广东很有缘份。左江河畔如今仍立着粤东会馆旧址,城镇居民如今仍讲广州话,老人童稚如今仍唱“拉拉手去街游”。

改革开放之初,便有许多广东老板不远千里到龙州来做生意,收购野味山珍、土特产品,接着又收购起了小不点丁的榄仁。那原来一钱不值的菜榄核,一夜之间身价陡增涨到了几角一斤。喜坏了榄农,喜坏了居民,喜坏了老人妇稚。为何喜?有了榄核斩“猪仔”,既多了条生财之道,又不再担忧夏夜难捱。

斩“猪仔”颇有学问。并非核大“猪仔”就靓,正如俗话所讲“山大无柴”。那些不大不小、皮薄长身的,斩出的“猪仔”成数才高。斩“猪仔”用的木砧,要坚要平、不大不细、不长不短才好斩。榄刀呢,要不轻不重、不厚不薄、不利不钝为最佳。而抽刀斩榄核就更加讲究了。榄核拿捏要得当,落刀到位,还要不轻不重。太轻榄核断裂不全,太重连“猪仔”亦挨“腰斩”。抽仁更要力度适当,不使“猪仔”折断。断得太多,收榄仁的老板也不高兴。

榄核好斩又不好斩。开头学斩时往往榄刀不斩榄核而斩手,拇指甲最受罪,甚至出现“流血事件”,可熟能生巧。斩多了,闭起眼来亦左右逢源,进入了一种不可言传、自得其乐的境界。那刀落核破的脆微声,那刀砧相吻的墩实声,那捏核拔仁的自然手势,那鲜亮耀眼的肥胖“猪仔”,都使你觉得这一刀刀,不知斩出多少妙不可言的乐趣……

说榄核好斩又不好斩,还因为不知要多少刀才能斩出一斤半斤。一般来说,一百斤好榄核大概只斩得八九斤榄仁,赚不了大钱的,充其量只是一点补贴,但它却是生活的一支插曲。

但愿中秋月圆一家团圆啖着月饼时,不要忘了炎夏五月便早早地斩开了“猪仔”的广西人。




风情风物篇

《满月请吃甜水圆》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广西龙州的武德、逐卜、响水等山乡,至今仍流传着小 孩满月请吃甜水圆(即汤圆)的古老习俗。红棉花灿时节,我在响水的抗敏山村有幸碰上了这别开生面的满月酒宴。

我是一大早就和响水乡的黄燕宏副乡长前往抗敏的。一 路上,只见三五成群的成年壮家农妇,或背布袋或提竹篮,喜气洋洋向抗敏走去。黄副乡长介绍说,这类似过节的情景,说明有位人家小孩满月要请满月酒,主人要在正席前请吃甜水圆。小孩满月请吃甜水圆,我还没有听说过。我的心动了,非要黄副乡长领去看看不可。

抗敏是四清村公所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

我们进村后,找到那户请满月酒的人家,早来庆贺小孩满月的壮家农妇们,有的已经品开了满月的甜水圆,有的正从布袋、竹篮里掏出一团团糯米粉和一盅盅姜煮鸡汤来,笑容满面地向主人表示祝贺。主人呢,高兴得眉开眼笑了。可不知怎的,收礼只收一半,另一半硬要客人带回去让家人分享。黄副乡长告诉我,这种习俗是从祖宗那里传下来。

我们没有水圆粉和姜汤作贺礼,真是歉意不过。所以,尝了碗甜水圆便多谢了主人的热情挽留,没等正宴开席便离开了抗敏。

小孩满月为何请吃甜水圆呢?我问了黄副乡长和几位前来喝满月酒的妇人,他们没人知晓,只说这是一种传统习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仰头忽见西山尖上那挂淡淡的月儿,不由想到了古人那“脸如满月”的形象比喻。“脸如满月”,小孩满月不也是“满月”吗?小孩满月请吃甜水圆,不正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吗?满月也就是月之圆满……中国人是十分注重大团圆的,我们壮族人家更是。何况这“团圆”还加了糖,既圆又甜。

小孩满月请吃甜水圆,多么古老而又美妙的祝愿!



《炎夏边寨尝酸魚》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时值夏季,我到了龙州县响水镇的边寨陇淰采访。陪同的副镇长黄燕宏解释说,陇就是山㟖,淰即水。其实我识到,亦感谢他细心。

这边寨为何叫做水的山㟖呢?我站在村支书黄华汉高栏屋的栏棚上,举目四顾,但见四面皆山,山连着山,山叠着山,顿然明白了这山寨之名的由来。地处山凹,常遭水淹。难怪连房子都得建成带“脚”的高栏屋。

村支书很好客,说我们翻山越岭的光临山寨一趟不容易,忙招呼我们到火塘边上的四方矮桌旁坐下,端上几碗清香扑鼻的白玉米稀粥,又从灶边的一只瓦坛里挖出了一大碟酸魚。

魚为什么要藏到瓦坛里去呢?怕猫或老鼠偷食?我好不奇怪。

支书笑了笑,说那是酸魚,恐怕我还没有得吃过呢!我举筷夹了一块入嘴,顿觉那魚软霉霉的,连骨头也软霉了。但霉而不腐不臭,反倒酸酥酥的酸香可口,很是开胃,正是送粥的绝好佳肴。不由就着白玉米粥,大吃大嚼起来。真爽!

“好吃吗?好吃就多吃点!”支书见状,咧嘴笑了:“深山老㟖没什么好东西招待,酸魚倒是四时不缺。”

酸魚四时不缺,他们真是识食,好福气。

南国炎多寒少,常有这样的美食可口,你说福气不福气?!我不由问起了这美食的做法。支书讲很筒单,把魚杀了,去尽内脏,清洗干净,合玉米粉放入瓦坛腌上一个月即成。再请教,方知那玉米粉的选择很讲究,要选取新鲜不虫不霉的才行。腌坛呢,腌魚前一定要洗净晒干。腌魚时,先在坛底铺上一层较厚的玉米粉,然后放魚,再撒上玉米粉。一层魚一层玉米粉,放完,再封坛。坛口一定要封实,不能漏风。不然,一漏风一坛魚就报废了。变腐发臭,不说人,连牲畜都不敢吃。

问起他们是怎样得知这制作方法的,支书讲深山远㟖的,出一趟山趁一次圩不容易,而能吃得比较长久的唯有酸东西,逼出来的。是呀,这边寨的确离现代文明太远了,翻个山峺近个钟头,到最近的集市去至少要走大半日,连出卖农副产品都难。天可怜见!

可这远这难却创造出了酸魚这美食,这奇迹,适应了炎长寒短,适应了深与远。可见人是多么地不简单,生存的条件越艰难,创造力就越发的盛旺,这才使得黄支书他们立稳了莽莽边山……



《又闻故乡卖晏声》

隆李奎  著

长按识别

在线阅读


“双蛳包咧,甜肉咸肉豆沙包!”

“豆腐花咧,黑糍粑白糍粑,包你生意九稳十拿!”

“发糕喽!卷糕糖糕——吃了保你发财步步升高!”

天天下午两点钟,我居住的新龙小巷便准时响起了此起彼伏、声高声低、声长声短、如歌似唱的卖晏声。卖晏声唱开了家家户户的大门,唤出了准备上学的中小学生、准备上班做工的大人们。

涌出家门的大人小孩三三两两团团簇簇围住晏担,言来语去兴高彩烈吃起了晏。

晏就是介于午饭和晚饭之间的那餐小吃,因为故乡人把一日四餐称为过早,吃朝,吃晏和吃夜。我的故乡在桂西南左江边上的龙州。明朝的翰林大学士解缙有《龙州诗》话它:“龙州百尺石为城,万户层楼树色青。举网得鱼沽美酒,满城明月棹歌声。”邑人赵荣正也有《龙州风土诗》话它“江边半许蜒人居,鲜食终年乐有余。乍雨乍晴新物侯,市声杂还卖鳊鱼。”故乡旧为通商小口岸,做买卖的多,嘴馋,又地处南国边地日长夜短,所以很多人都爱吃晏。那“咸虾咸,咸虾臭,留给家嫂送晏昼”的童谣,就是故乡人旧时爱吃晏的最美妙写照。想旧时的晏有咸虾送稀粥可能是最上等的吧,等到我懂吃晏时已没有了咸虾,取而代之的是那饼碟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卖饼碟啰!刚出锅的饼碟,新鲜滚热辣的饼碟!”那饼碟用芭焦叶子包裹,象一只只小粽子,可却是用米粉蒸煮而成的,放了虾仁花生什么的作馅,吃时浇上熟油、酱油或者调好的酸汁卤水,吃的很开胃。午饭后一觉醒来再吃它一只当晏,肚子完全可以顶到吃晚饭。

经济而鲜美的饼碟,永远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

“双蛳包咧,甜肉咸肉豆沙包!”

“豆腐花咧,黑糍粑白糍粑,吃了包你生意九稳十拿!”

“发糕喽!卷糕糖糕——吃了保你发财步步升高”!

故乡的卖晏声又响起来了,此起彼伏,声高声低,声长声短,如歌似唱。我愿故乡的卖晏声不再中断,永远伴随着故乡的人们去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下午和傍晚,尽心尽力地创造出一个更加璀璨的五光十色的夜晚来……



编辑:招媛丽

审核:余春

龙州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
为您及时提供最权威的新鲜旅游资讯,随时随地,我们和您在一起。资讯电话:0771-881408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