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风华建华”
在今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增量政策里,化解隐性债务的相关方案措施是重头戏。11月8日,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审议通过,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元;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如何理解这样的政策思路?怎样看待它的规模和影响?直接利好是什么?跟老百姓又有没有关系?《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进行解读分析。
白岩松:市场上一直有传闻说中央可能会出台十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当上周五“靴子落地”后发现是化债计划,刚开始也有些人会觉得不过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是经济刺激的方案之一吗?还是考虑安全性的一种举措?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首先这次的化债措施本质上是“置换”的概念,与大家所想象的财政支出扩大、货币政策提速的关联度不是太大,它更多的是从风险控制和改革促进的角度来进行调整。
过去到现在,我们已经推行了五轮化债,债务置换也进行了好几轮,目前这一轮的置换工作是我们政策增量工作中很重要的举措。它能够起到防止地方出现“爆雷”、消除风险隐患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扩内需和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资金空间。当然,也为地方盘活流动性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这一次的方案里,也强调了对投融资平台进行改革,对债务管理体系进行重构,这与我们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是相契合的。因此不能简单把它视为刺激政策的一部分,但是它会为我们扩内需、促改革、控风险,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比简单刺激政策的作用更大。
白岩松:这次债务化解的总额,到底是6万亿?10万亿?还是12万亿?钱从哪儿来?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从化债总额来讲,12万亿是很确定的,但是这12万亿的跨度比较大。从近三年来看,密集安排8.4万亿元,短期会产生非常直接的作用。
必须看到,这次是通过发行地方债和地方专项债的一些举措,筹措资金来进行债务置换,这个置换首先不是简单地印钱,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置换之后,用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环节,产生经济扩张盘活的效应,因此不能等同于印钱。
当然在目前产能过剩、供给过大、需求不足的环境里面,适度扩张货币供给和财政支出量,以及整个货币发行的量,也不会带来一般想象中的通货膨胀,反而会使经济进入到一个常态化状态。
白岩松:财政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强调,在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必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如何真正实现解决老问题,不出新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财政部长讲了三个举措来加强监管(监测口径更全,预算约束更强,监管问责更严),这些都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能够采取的举措。
如果我们回归到三中全会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对于目前地方隐性债务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过去十年化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教训,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出现新的一些隐性债务的累积,这种累积来自我们财权、事权的不匹配,来源于地方政府职能和功能定位的不科学,也来源于我们目前权利和义务之间的不对等,因此这里面很重要一些中期部署,就是必须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对于政府职能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改革目前一些不合理的各种制度设计,这才是一个治本之策。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蔡潇
▏审核:李孟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需标明来源
点击下方关注“风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