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曲舞台形态之山西古戏台(一)

体娱   2024-10-30 20:14   山西  

       戏迷朋友们,今天《百家戏苑》的戏曲文化版块为您推出:山西戏曲舞台形态之山西古戏台(一)




山西戏曲舞台形态

之山西古戏台(一)



山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戏台宝库,自金元以来的近三千座古戏台在三晋大地上星罗棋布,分散在全省各地,述说着山西戏曲的历史与辉煌。这些古戏台既是中国戏曲珍贵文物,见证了山西戏曲昔日的繁盛景象;同时也是中国古建筑历史遗存,对于研究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提供了宝贵资料。




侯马金代
董氏木砖雕戏台


山西古戏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历史悠久。目前全国已知最早古戏台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在山西,存世的金元时期古戏台也全部在山西,山西古戏台时间跨度八百余年。二、数量众多。目前,在山西省内共分布有近三千座古戏台,历经金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古戏台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村村有庙,庙庙有台”,甚至是“一村多台”“一庙多台”。三、保存较好。目前所知的历代古戏台,尤其是金元时期古戏台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多为国保文物单位、省保文物单位或市保文物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修缮。


高平王报村
二郎庙戏台

山西古戏台采用了先进的声学设计,采用了多种收扩音装置。一、内顶设藻井。藻井在元代以后的山西古戏台内顶很常见,精雕彩绘的藻井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藻井内顶可以将演员散逸的声音收拢后反射至台面及舞台四周,提高了音量,如太原上兰村窦大夫祠元代献殿八卦藻井戏台。二、扩建卷棚顶。明代以后,多座山西古戏台在台口正前方新建凸出卷棚顶戏台,以原戏台为后台。新建戏台卷棚顶的圆弧形内顶可提高演员的声音反馈,目前保存完好的晋祠水镜台便是扩建卷棚顶的实例。三、台底形成空腔。多座明代以后的古戏台在建造之初便将台底形成空腔,最为常见的便是山门倒座戏台,山门通道位于倒座戏台下,形成空腔。有的戏台“台下设洞”,在台底深挖数孔窑洞,如介休洪山镇源神庙鸣玉楼明代戏台。有的戏台“台底空腔”,直接将台底挖空再搭上台板,如宁武二马营村广庆寺明代戏台。有的戏台“台下设瓮”,在台底埋入大瓮,后来又出现了在戏台前地下、戏台山墙、八字影壁等处悬瓮的现象。这样的空腔结构形式采用了声音的空腔共振技术,可将演员声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放大,提高了演出效果。



晋祠
水镜台古戏台

山西古戏台自明代便已出现舞台功能分区。当时已出现前后台,前台与后台之间往往以木质隔扇或砖墙相隔,由左右两侧的“出将”“入相”上下场门相连通,前台为舞台表演区,后台为演员化妆扮戏区。后又于戏台左右两侧加建耳房用于乐队伴奏,如阳城郭峪古堡汤帝庙清代戏台。



阳城
郭峪古堡
汤帝庙清代戏台

在金元时期,山西古戏台演出时观众为露天观看,自明代已出现看楼、看厅等戏台“观众席”附属建筑。看楼多为建于戏台左右两侧的二层楼式建筑,上党地区古戏台多于戏台两侧建连廊二层看楼,如沁水城关镇玉皇庙明代戏台已建有看楼。看厅多位于戏台前,如运城舜帝陵清代戏台看厅。看楼、看厅等戏台“观众席”的出现也代表着古代戏曲由“娱神”向“娱人”转变。



运城舜帝陵

清代戏台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撰稿  栾    波

    版面  张    茜


  










      下周三,我们继续为您推出《山西戏曲舞台形态之山西古戏台》二,敬请期待!












    感谢您的观赏    












———————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抖音

扫描二维码




关注快手

扫描二维码




关注视频号

扫描二维码






 

 





周一至周日

8:20-9:20

周六晚

7:10-8:10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百家戏苑》的节目和微信公众平台。




大家都在看



跟着名剧看山西——《赵氏孤儿》和藏山的故事

跟着名剧看山西——《豫让刺赵》和赤桥村的故事
跟着名剧看山西——《武则天和狄仁杰》与文水和太原狄村
跟着名剧看山西——《金沙滩》与杨家将
跟着名剧看山西——  李克用李存瑁父子的故事与应县
跟着名剧看山西——  桐叶封弟与晋祠
跟着名剧看山西——《常家戏楼》与榆次常家庄园
跟着名剧看山西——  戏曲中的北魏文明太后冯氏与古平城
跟着名剧看山西——《走山》与浑源
跟着名剧看山西——《下河东》与太原








晋风清赏  戏韵流芳


晋之韵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百家戏苑
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家戏苑》为您呈现晋剧经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