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集中养护 探索发展新路
——山西省高质量开展普通国省道管养工作
山西大地,表里山河,普通国省道如一条条巨龙穿梭于山川之间,串联起城市与乡村,承载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与物流。管好、养好普通国省道,对保障交通畅通、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今年,山西省积极响应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现代养护政策导向,针对公路养护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着眼全面提升普通国省道养护质效,对全省普通国省道路面养护工程实施一体化集中养护,积极开拓探索公路科学养护的全新路径与模式,完成了覆盖全省11个地市、含59条共计1152公里的普通国省道路面养护工程,并在临汾市开展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项目,推动山西省公路养护事业实现跨越性突破和蝶变式发展。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始终高度重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十四五”以来出台养护管理制度20余项,近3年每年投入养护资金25亿元。经过持续努力,普通国省道路面性能PQI提升约7%、PQI优良路率提升约20%,国评综合排名由“十三五”期的第23名上升至2023年的第14名,路况水平和运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步固然可喜,仍需查漏补缺。由于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面对重载交通量大、山区道路多、养护规模持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资金需求逐年攀升等多重挑战,山西省传统养护管理模式的问题日益严峻,暴露出了市场秩序较乱、组织模式粗放、养护施工分散、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短板,改革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为此,山西省交通运输厅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和工作专班,深入研读政策文件。根据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工作要求,聚焦公路养护片区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大趋势,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决定按照“行业主导、全省统筹、省市联动、央地合作”的原则,在2024年对全省普通国省道实施一体化集中养护,山西省2024年普通国省道修复性养护工程就此拉开帷幕。路面冷再生
该项目覆盖了山西省11个地市共59条普通国省道,总里程1152公里,总投资19.6亿元,合同工期100天。其中,一级公路191公里,二级及以下公路961公里。按照修复类型划分,功能性修复里程625公里,结构性修复527公里。
按照“统一招标、统招分签”模式,经多方考察、公开招标,山西省最终选定综合实力强、技术和管理优势明显的央国企联合负责项目实施,并引入国内领先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管控体系。该项目于8月12日招标结束,9月1日正式开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五个一体+两个集中+两个保障”的工作体系。“五个一体”即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管理一体化,“两个集中”即全省域集中和多点位集中,“两个保障”即强化制度保障和服务保障。拌和站油改气10月31日,项目主体全部完工,11月10日所有工程全部提前完工,在实现“交通影响小、作业效率高、综合效益高”目标的同时,实现了“零质量问题、零安全事故、零社会舆情”。据初步测算,在一体化集中养护模式下,同等工程量较传统养护模式道路封闭总时长减少30%至50%,带动路况总体PQI提高2.5,优良路率将提升10%至15%,山西省普通国省道路况水平和通行效率实现“双提升”。
普通国省道修复性养护工程的高效有序推进,离不开山西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协同联动、紧密配合。路面摊铺施工山西省交通运输厅运筹帷幄,在省公路局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4个事项进行统一招标的基础上,主导对11个地市的项目统一组织协调,保障安全、质量和进度一体推进。5个督导服务组循环巡查,每周召开调度会跟踪进度、解决问题,实行一体化管理,为项目高质量完成保驾护航。同时,省公路局与各分局组建多个工作组,分片区对项目质量安全进度进行全方位监管,保证项目有序推进。
规划引领,制度先行。按照“对标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标准”的原则,山西省研究出台了养护工程质量管理“10项措施”,涵盖项目全流程和各环节,严格实行首件工程认证和隐蔽工程“两验三照”制度,统一施工设备选型和配置组合,从严加强质量控制。同时,细化编制《施工指南》,并结合督导发现的问题,动态下发多项技术要求,有效保障了工程质量。设计方面,山西省选用本地资质深厚的国企,统一设计大纲,养护设计理念实现向节约、集约、绿色、环保方向的转变。咨询审查专家全过程指导,全流程掌握试验检测、路面调查数据,开展一体化设计,技术力量更加集中统一,实现类似病害处置原则一致,设计方案精准精细。依托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保障,解决了以往养护工程中因技术标准、技术力量和后续服务参差不齐导致的处置方案优劣明显的问题,并使全省养护资金调配更加科学,有效避免了投资浪费。施工环节由央企和地方国企联合实施,并与11个地市联合构建了“1个项目总部+11个项目分部”的组织架构,按照规范化检测、系统化设计、科学化决策、精准化计划、标准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专业化实施、快速化保通、产业化管养的“十标化”模式,均衡推进不同类别的养护项目,实现大中小修“肥瘦”搭配、同步推进,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成本。据统计,项目在施工高峰期组织投入管理人员285人、作业人员1583人,投入大型设备370台套,施工作业面达160个,单日最高产值6262万元,日平均产值3000万元。为保证工程质量始终处于良好受控状态,山西省选用本地信用良好、实力雄厚的监理单位,通过统一监理标准,科学设置监理机构,对原材料进场、试验检测、工艺控制、内业资料等环节严格把关、全程控制,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监理工作中,采用沥青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并通过远程信息化控制紧盯目标、严格监理,确保进度目标如期完成,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环境保护有提升”。原材料供应是影响养护工程质量的重中之重。该项目统一采用施工单位央企品牌下的高模量沥青,避免了以往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导致的质量不一问题,在工期短、数量大、点线长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了9万吨沥青“供料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同时,扎实做好优化运输方案、畅通融资渠道、保证车辆调配等关键环节,集中对沥青材料的采、产、供、运、储五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统一控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动力黏度等多个沥青质量关键指标,并逐车留样检测,确保沥青质量合格率100%。为推动养护作业与通行需求相协调,山西省在养护实施过程中实行“全省域集中”和“多点位集中”,将全省11个地市的路面养护工程进行统一集中实施,并对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安等多点位的养护工程进行捆绑、连点成面,联合地方政府、交警、路政、高速公路运营公司等单位,通过限时封闭道路、加大人机料投入、强化交通组织、布设安全设施等举措,采取“远端分流”“高速与普通公路联动互补”等方式科学设置绕行路线,强化服务保障,最大限度减少交通管制对路网通行效率的影响。今年,交通运输部开展2024年度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工作。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经过严谨分析与论证,决定依托108国道、241国道和309国道临汾段开展养护工程试点工作。作为此次试点的承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临汾分局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公路局的总体要求,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程管理体系,推动山西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向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护计划,临汾分局升级完善了路面养护科学决策系统。该系统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拓展方便,可直接导入统计报表及路面结构、材料、交通量、轴重、养护历史等信息,通过对养护路段静动态二次划分和对历年路面技术状况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在不同模型组别下建立了基于累计当量轴次的中长期性能预测模型及实时校正技术。同时,按资金及路况需求生成规划期内养护方案,提升了养护项目实施的计划性、准确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应用路面多功能检测车、FWD弯沉检测、三维探地雷达检测等先进智能的检测装备,临汾项目部开展了车道级的精细化检测,结合道路交通量及轴重情况,全面评估路面整体结构状况及深层次隐藏病害情况,进而优化了施工图设计,为养护方案的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大交通量、重载交通、交叉口等车辙病害加快发展路段,优化后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处置,路面抗车辙能力可提升100%。三维探地雷达共发现了基层脱空、松散点位11处,加大了病害处置深度,准确度达到了40%,确保了隐形病害处置彻底。为促进养护管理提质增效,临汾项目部开发完成了包括智慧驾驶舱大屏、后台系统及微信小程序3部分的施工过程智慧养护管理平台。该平台可全景展示项目概况、进度信息、考勤统计、机械状态、安全教育、现场视频监控等情况,对养护施工各环节进行数据集聚、自动控制、远程监管、智能预警,减少了人员和设备闲置时间5%以上,提升养护管理效率10%以上。此外,临汾项目部还通过对沥青混合料拌和、摊铺、碾压等环节布设传感器采集终端,开发完成了沥青混合料全过程智能化管控系统,实时监测施工现场机械位置、目前状态、作业速度、压实遍数、温度等参数以及拌和站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级配、拌和温度、产量等参数。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该系统可进行及时纠偏,确保混合料施工全过程可控可管。针对试点项目线长、点多、面广等特点,临汾项目部采用沥青混合料多功能移动试验室,动态控制水稳基层、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质量,确保检测及时、全覆盖,并可根据施工生产随时转移,提升了检测质量和效率。科学养护决策、设计和施工在临汾试点项目全过程的实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提升整体路面技术状况PQI两个百分点以上。养护决策过程采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优化过程采用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底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拌和站油改气技术等,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量15%,有效落实了低碳环保理念。试点项目形成的一系列经验成果,也在山西省其他地市的普通国省道养护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山西省内,不同地市间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在项目开展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北部的忻州、朔州、大同等市天气较为寒冷,施工期较短,需在前期加大投入,加快生产节奏;临汾、晋中等旅游城市客流量大,保通和安全管控压力较大;阳泉境内315省道和高速公路封路,307国道的养护施工同样面临较大压力;长治和运城涉及线路较多,施工组织难度较大……普通国省道养护项目的高质高效完成,得益于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公路局的统筹部署,也离不开各地市结合自身实际、将工作落到细处实处的努力。运城项目包含9条普通国省道共162公里,总里程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居首位,并涉及境内10个区县。面对地方协调压力大、现场交通组织困难等问题,运城项目部制定了科学细致的进度管控措施,在当地政府、交警、路政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在较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按照系统控制原理,运城项目部编制总体计划,强化工期管理,将整个工程依据关键控制性节点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阶段均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施工控制。同时,编制详细的物资供应计划,物资人员实时根据现场情况动态调拨资源,并择优组织机械设备进场,不断优化机械组合,在高峰期8个路面摊铺作业面同时施工、沥青混合料用量达1.5万吨的情况下,保证物资供应始终及时、充足。为提高工作效率,运城项目部完善沟通渠道,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天早上召开碰头会,晚上以日报形式收集整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难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进度的风险因素,遵循“事不过夜”的原则,施工单位与业主、监理单位和设计代表共同商讨,实时分析调整,及时决策、解决问题。每周参与项目总部牵头的工程调度会,组织各施工环节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并深化任务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人。进度是关键,安全是底线。各项目分部采用标准化的安全措施,在建立专职安全机构、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通过安全数字化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以科技化、信息化赋能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构建数智安全管理模式。防闯入报警设备、智能高德预警路锥、压路机智能防撞系统的应用,为现场施工作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完工后的342国道晋城段
通过市场化改革、一体化养护、集约化管理,山西省为养护科学决策、降本增效、实现现代养护开创了国内首个省级案例,为养护工程组织实施的创新推广提供了经验。2024年普通国省道修复性养护工程和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山西省在普通国省道养护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山西省交通运输系统将继续探索创新养护模式,推动普通国省道养护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来源:中国交通报、党委工作部
编辑制作: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