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是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关键之举。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初一公里”,它的工作状态和治理能力不仅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而且成为观察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参考。为基层减负赋能,必须理顺乡镇与县直部门权责关系以及厘清功能定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拿出具有系统性、精准性、一致性的创新举措,推动乡镇担起该担之责、干好应干之事。
为基层减负,乡镇是关键节点。要明确权责把职责事项搞清楚,不能什么事都压给乡镇。首先,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着落实中央和地方各项政策的任务,这是其基本职责。其次,在基层治理体系中,乡镇是抓落实的关键主体。乡镇既要统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又要处理好行政权与自治权的转换,指导协调村(社区)依法依规做好工作。同时,还要统筹协调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各类资源,将群众组织好、宣传好、发动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再次,乡镇承担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农业小生产、办乡镇企业,再到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虽然不同阶段的形式不同,但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乡镇经济始终是至为关键的职责使命。最后,乡镇处于直面群众的前沿一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是其重要职责。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当好桥梁,实现“上下”的无缝对接,才能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该干的事精力有限没干好,不该干的事又疲于应付推不掉”,这是目前乡镇干部普遍遇到的现实问题。其一,权力责任不对等,“怕问责放不开手脚”。乡镇与县级部门责任内涵是一致的,但缺乏诸如国土资源执法等权力。由于属地责任“兜底”,凡属镇域范围事项一旦出现纰漏,首先问责的是乡镇。有的县直部门经常要求“标准最高、速度最快”,超出了乡镇的现实能力,导致乡镇干部存在“干得越多,出错风险越大,问责越多”的心理负担,不敢放开手脚干事。其二,履职事项不明晰,“小马拉大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了乡镇充当“针脚”,有的县直部门就习惯性把事项下派、责任下移,具体事务只督办不承办、重管理轻治理,乡镇被动承接“照单全收”。由于县乡权责关系不够清晰,乡镇疲于应付各种“派活”,工作经常处于“超载”状态。其三,可用资源不匹配,“想办的事有时难以办成”。在组织资源层面,乡镇七站八所改革后,可直接调控的资源不多,统筹资源的能力不强。在资金支撑层面,乡镇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公共项目建设资金大量依赖向上争取,不少事“全求人”。在工作方式层面,乡镇上对县级机构,下接村(社区)自治组织,处于行政权与自治权的衔接点上,如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很容易造成工作落空。其四,考核评价不精准,“干得累群众却不买账”,忙于迎接各种考核。一些地方简单套用上级对县市的考核模式,忽视乡镇自身特点,考核缺少针对性、精准性,没能将乡镇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守底线、惠民生等核心职责任务上来。有的基层干部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主观臆断群众的需求,代替群众作决定,基层治理群众参与率不高、获得感不强。为基层减负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还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要坚持减负与赋能同步、与服务群众并重,更要正视问题,真诚坦荡,敢于担当,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变为“整顿衣裳起敛容”,努力对齐群众期待的“颗粒度”,加强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规范建设。建好“三张清单”强约束。权责不清是乡镇负重前行的隐形逻辑。要从乡镇权责、事项准入、绩效评价“三张清单”着力,从制度上保障乡镇干好该干的事。以权责清单让乡镇履职有据。首先,明确基本权责,将“松绑”和“履职”的边界划清楚,做到基本职责全覆盖、无遗漏,有关职责接得住、履行得好。其次,以事项准入清单为乡镇把好关口。依托现有政务信息平台建立线上管控机制,清单外的事项未经审批不准下派,防止县级以属地管理为名随意转嫁责任。最后,以绩效评价清单使乡镇轻装上阵。统筹合并考核事项,压减考核指标,突出安全、生态、平安、民生、廉洁等底线责任和基本职责、高频事项,加大群众满意度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乡镇把主要精力投向守底线、惠民生、促发展这些重点。推动多元赋能强手段。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三下沉”,加快构建县负主责、县镇村组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四级框架和工作体系,强化乡镇承上启下枢纽功能。一方面,打造乡镇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就业、养老等服务指尖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此外,还要整合线上线下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全归集、诉求全受理、办结全反馈的便民利企政务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健全符合乡镇干部特点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乡镇干部培养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同时,还要完善乡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注重德才兼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不断完善职级晋升、工作补贴等措施,激励乡镇干部安心干事,为基层治理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夯实经济基础强支撑。要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支持乡镇推动农商旅结合,做强特色产业链,增强造血功能,让更多的资源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优势,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搭建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打造乡镇经济发展强引擎。另一方面,健全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晾晒制度,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与村干部薪酬直接挂钩机制,统筹把握“体量”与“增速”的关系,调动基层干部发展经济的干劲,激发乡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促进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强基层。一方面,让群众做主体唱主角,推动风险联排、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建,把组织发动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作为治理的重要方式和内容,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构筑基层社会治理“有机体”。另一方面,以群众身边的小事为切入口,建立政府奖补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小微项目建设机制,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大家一起干”,把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减负的效果。
来源:廉洁四川
编辑:杨阳洋
联系电话:0816-4897847
联系邮箱:bcxjwxx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