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是利用大数据优势所建立的完整管理体系,发掘“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对病案数据进行客观分类。
DIP在理念和操作方法上,符合国情、客观反映临床现实,适用于医保治理、卫生改革、公立医院管理等诸多领域,具有公开、透明的现代管理特性, 可借此推动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医保基金使用与区域卫生、医院发展间的平衡。
DIP付费实施以来,其精细化的分组逻辑、贴近实际的目录库设计,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促进医疗机构提升管理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医、保、患三方的普遍认可。
当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DIP付费的实施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例如,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在个别地区出现结算点值不断下降的问题,这也使得个别医疗机构颇有微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点值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而探索解决之道。
我们通过DIP点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DIP结算点值=分子除以分母。其结果共受到四个因素影响。
1. 当年可用于DIP付费的医保基金总额
2. 医保报销比例
3. DIP分值
4. 对应病种病例数量
根据基本数学原理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项与点值成正比,即数值越高则点值越高,第2、3、4项与点值成反比,即数值越高则点值越低。
因此,直观上讲,提高结算点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用于DIP付费的医保基金总额。当然,我们看问题不能这么直观,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公式的分子部分是相对稳定的,而点值的大幅波动主要取决于分母,即分值和对应病例数量乘积之和,简单来说,就是医疗机构获得的总点数。
也就是说,提高结算点值最可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减少医疗机构获得的总点数。
然而,现实情况是,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冲量的现象。据统计,2023年住院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了22.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略估算,仅住院人次增长这一个因素就能带来DIP点值下降18%。
不过,从近期接触的一些医保付费规则来看,这一现象可能很快会得到纠正。例如,某地发布的规则如下:
国家卫健委《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末,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不低于90%。可以看出,目前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并不高,更不用说其他诊断以及手术操作编码了。
因此,上述这些规则如果被严格执行,将有大量病例会被核减全部点数,最终的结果就是医疗机构获得的总点数大幅减少,从而带来结算点值的大幅提升。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之前,医疗机构经常会吐槽医保部门在压低DIP点值。然而,通过以上客观分析,我们现在可以说句公道话,是医疗机构通过冲量等方式在拉低点值,而医保部门正通过有效的监管核减相应点数,从而保持点值的稳定甚至不断提高。
来源:老徐编码
END
艾登医生
医生职业进阶平台
←点击图片立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