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述而篇第七②-③

文摘   2024-10-16 06:02   山东  




讲述人 | 虚空先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我们上一讲,讲到孔夫子说这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到底具体都做了什么呢?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默而识之默:就是默默不言语的意思;识:就是记在心中,记住的意思。默默学习并不言语而把它记在心中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重点。:记住怎么做才能记住呢如果我们只是学不太能记得住只有我们在用的过程当中才能记得住

我们举个例子,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英语,学过物理,学过化学,如果长大以后,我们没有再用过,就生疏了,记不住的。所以只有我们不停地用,不停地习,我们才能把它默默地记在心上。我们每天讲修行之道,我们学来的文化是要拿来用的。如果你没有拿来用,是记不住的。


学而不厌一生都要志于学的,不停地学习,并不厌弃,不会厌烦。那如何才能“学而不厌”呢?我们一定要乐在其中,如果不是乐在其中的状态,学习一定是厌烦的,甚至会觉得很累,不爱去学了,觉得学不进去,都是因为我们不能乐在其中。


诲人不倦诲人:教化他人;不倦:这个倦字用的特别好,不倦怠,不知疲倦,因为诲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你想去教会别人的时候,别人不一定爱听,甚至有的人会有误解、有非议,甚至恶语相向,还有的人可能你怎么教他也听不明白,你还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去教会他人。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话是三个次第:第一个次第,首先“默而识之”,我不光自己要学,默默地记在心上,我还要反复地去习,反复地去用,这个时候才能变成我的,才能记在心上。“学而不厌”,我们还要不停地去学习,增加新的知识,所以一生都要去志于学,让自己乐在其中。


那么接下来就要帮助他人了,要去亲民,要去教化他人 ,教化他人还得舍弃掉自己的情绪,舍弃掉自己的私欲,我们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没有我的概念,不会因为别人恶语相向,我就不去帮助和教化他人。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别人的非议,我就停止教化他人。


也不会因为别人听不懂,别人学的不明白,别人比较愚笨,我们就不教了,这都是倦怠的表现,都不会有的。所以这句话也在讲内在仁的体现,如果一个人内在是没有仁的,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我还做了什么其它的事情呢?我们说一个君子之风的人,又要有仁德,又要有智慧,诲人不倦是内在的仁,没有自己的私心,没有自己的私欲,并不在意个人的荣辱和得失,才能去诲人不倦。


博学有智。我们只有乐在其中,不停地去学习,永不厌弃,不厌倦,我们才能增长自己的智慧。所以一个君子之风又有仁,又有智,不停地去亲民,帮助他人,教化他人,这是内在仁的体现。通过不停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有智慧,这个时候我们又有仁,又有智。就可以不停地去做着利益他人的事情,又回到了那一个字叫做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是自修、自证、自学的过程,也就是《大学》开篇所讲的“明德”,我们要先通过自己学习,自己不停地去应用,自己不停地去体悟,默默地把它记在心上,变成了自己的智慧,变成了自己的修养。


那么接下来“诲人不倦”,就是去亲民,去帮助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想让自己变得明德,那我就让他人也去明德;我想达到至善的状态,我就让他人也达到至善的状态。


这两讲课,我们频繁的引用这两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告诉我们仁德并不遥远,我们去践行仁德之道也并不遥远,我们有什么?我们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我们就让他人和我们一样,仅此而已,这就是仁。


所以它并不宽泛,我们把它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来,我们自己会什么?我们就去教会他人,这就是在实行仁道。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我们看看孔夫子的忧,孔夫子担忧什么呢?我们先讲自己的担忧,我们没有经过修身之前,看看我们都在担忧什么?


担忧吃的不好,担忧穿得不好,担忧我的工作不稳定,担忧我的生意还能不能做得下去?所以担忧的都是衣、食、住、行,都是自己的利益,都是自己的未来能不能得到保障?那我们看看孔夫子的担忧。


“德之不修”,我每天担忧的是自己能不能通过修身而增加自己的德行,同样这样要求自己,取人之道也是如此,说我这样要求自己的,我看待他人也是这样的标准,我在看他人的时候,他有没有每天通过修身,去增加自己的德行。我再去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我也在看他是不是一个有德之人?而且能不能保证每天都可以增加自己的德行。


那我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我要看孩子有没有每天去增加自己的德行,让自己变得更善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待自己,和取人之道都开始变得不同,我们的标准会发生变化。


“学之不讲”,学习的东西有没有去和他人分享?有没有去讲这个很重要,学以讲而日明。说我们学到的东西要通过我们的讲述,会让自己变得日益明白,日益 明达。所以我们思考一下人生是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我们会做饭,我们要能和他人讲清楚,如何做好饭?教会他人,我们才真正地明白,我们才真正的会做饭。包括在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自己会了什么样的技能?我们要给他人讲清楚,并且教会他人,这个时候我们才是最明白的。


所以我们学得东西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去体会,当我们学到的东西,自己以为听明白了,学明白了,让我们和他人讲的时候,讲不清楚的。只有通过不停地去讲,让他人也能明白的时候,自己才会真正的明白,也才会真正的理解,这是学习非常好的方式。


如果只是学,并没有去习,没有去用,没有去讲,很难真的明白。同时“学之不讲”也是内在有仁的体现,因为内在有仁,所以你才想着,我学到的东西要讲给他人听,要教会他人。


“己有能,勿私藏”。说我自己发现了,我自己觉得它很好,这个时候我不能据为己有,我要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让他人也体会到文化的好,让他人也体会到修行的好。


“闻义不能徙”,“义者,宜也。”合适的事情,适度的事情,合道的事情。徙:是迁移、追随的意思。我们听到了合道的事情,听到了合义的事情,不能去迁移,不能去追随,这也是孔夫子的担忧。


你看很多人是不是这样的?这个道理很好,可是不动,不迁移,不改变自己,不去追随那个义,不会让我们自身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学习,我们修身都是要主动而为的,都是要自己积极的向前的,我们是要保持日益精进的。


“不善不能改”,首先我们没有经过学习,我们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发现不了自己的不善。那么第二,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善,发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而不能去修正,不能去改变,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情。


《中庸》讲“知耻为勇”,说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们敢于面对,我们敢于去改变,这才是最勇敢的人。所以我们再来看整个这句话,都是担忧自己没有进步,“德之不修”,我们没有增加自己的德行。“学之不讲”,我们没有通过讲,让自己变得更明达,我们没有通过讲,去帮助他人。


我们听到了合适的事情,听到了合义的道,我们没有去追随,我们没有去迁移。我们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不能去修正,不能去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同时我也担忧别人不这样去做。


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以你看这里所担忧的事情都是道,都是自身的修养,而没有担心自己的贫困,自己的未来是否更好?没有担心身外之物。所谋也都是合道的,谋我们的德,谋我们自身的学问,谋我们是不是符合道的?是不是追随道的?谋我们是不是可以改变身上的不善的?


我们最后再来做一个总结,看看孔夫子平时都在做什么?是如何自我要求的?首先“默而识之”,自己默默地学习,要通过不停地用,记在心中。“学而不厌”,一生志于学的精神和态度,乐在其中,永不厌烦,不厌倦。


因为通过了学,通过了习,通过了用,自己开始变得有智慧,自己乐在其中的时候就要开始“诲人不倦”,我要不停地去教化和帮助他人,并且不会倦怠,不会觉得自己疲倦,不会因为他人的恶语相向,他人的不理解或者他人听不明白而放弃、而倦怠,都不会的。


接下来又说了,我也有忧虑的事情,我担忧的是“德不加修”,我们不修自己的德行,“德以修而日进”,又担心“学之不讲”,我们学到的东西不能去讲,因为通过讲,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明达,也可以去帮助他人,让他人也变得更明达。所以说“学以讲而日明”。


“闻义不能徙”,我们听说了合道的事情,听说了正义的事情,听说了善念、善行,但是却不能去迁移,不能去追随,所以说“徙义则善日益”。


“不善而不能改”,发现了自己不足,不善的地方,却不能去修正、不能去改正,明知道错了,明知道不足,还不去改变自己。所以说“改不善则过日损”,我们通过改变自己不善、不足的地方,自己的过错就会日益减少。


当我们有这样忧虑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在修正自己,我们还在教化身边的人,我们还在让身边的人,也按照我们学习的方式,也按照我们修行的方式去改变自己。


所以这个时候不光我们自己要成为仁人君子,我们还要让我们身边的人,也去如此修习,变成仁人君子,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可以从自己再到身边的人,推己及人,去实行仁德之道。






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每日直播


白天:07:00-19:00

晚上:20:00-23:00

虚空先生/学生们直播

分享学习和修身之道



抖音

快手


扫码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虚空先生

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客服小济:15628903791(同微信)

咨询电话:13573193791(同微信)

预约小住:18615536701(同微信)


虚空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