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9日,“万里边疆国旗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边境故事联合巡访”活动走进云南,感受新时代西南边陲壮美风景、守边固边生动故事和兴边富民建设成果。视频摄制:钟小启
“跟随巡访团来到云南边境地区,军民团结一致、无私奉献、忠诚守边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广西民族大学大三学生、退役军人徐礼强动情地说:“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携手共建美好生活,坚定了我继续用青年声音讲好民族团结、爱国强军的动人故事。”
彩云之南,大美边疆。
11月4日至9日,由广西、云南、黑龙江3省(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万里边疆国旗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边境故事联合巡访”活动走进云南文山、红河等地,巡访团成员沿着边境一线,进哨所、到学校、访村寨,聆听党政军警民齐心戍边的动人故事,开展国防教育宣讲,了解民族团结和发展变迁,切身感受新时代西南边陲壮美风景、守边固边生动故事和兴边富民建设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与全民国防观念。
守边固边,把家安在边境线上
云南有4000多公里国境线,肩负着为国守边、筑牢西南安全稳定屏障的神圣使命。
11月8日下午,巡访团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出发,在崎岖蜿蜒的道路驱车往南近60公里,一个景色秀美的哈尼族小山村——隔界村映入眼前,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门口高挂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巡访团成员与当地群众跳起竹竿舞。
隔界村因与越南隔河相望而得名,边境线长7公里。年近六旬的隔界村党支部书记普玉忠像往常一样,行走在边境线上巡逻。
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跟在他身后巡边的变成了来自广西、云南、黑龙江几十名巡访团成员,大家紧随普玉忠步伐,在62号界碑附近列队参与巡边,亲身体验边民守边护边的工作。
巡访团亲身参与巡边。
隔界村49户200余人,都居住在中越边境62号界碑附近。生产就是巡逻,生活就是守边,广大边民积极参与到守边固防中。
“界碑就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普玉忠告诉记者,2007年,他担任起界碑外事界务员,护碑、巡边成了他最为重要的工作。
10多年来,普玉忠用脚步反复在60号至63号界碑往返,从中越界河南列河畔穿行到原始山林,5000多公里的巡逻路程,生动诠释了为国守门、强边有我的家国情怀。
西南边陲,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数日来,巡访团成员走进哨所,与边防部队官兵同升国旗、共唱国歌,了解边防部队戍守边疆的艰辛和不易;爬上老山主峰,寻访战斗遗址,穿过昔日战壕,钻进防空洞,感受当年峥嵘岁月;参观河口起义馆、老山作战纪念馆、金平593高地战史馆,聆听战斗英雄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献花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登上老山主峰。
探访防空洞。
聆听英雄故事。
向烈士敬献鲜花。
“时隔8年,再次来到祖国的边境线上,我们国防建设、边境发展越来越好了。”巡访团成员、云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刘珈妤曾经是一名边防武警战士,她感触很深,“我在云南边境一线也参与守边固边、奉献青春,希望通过更多类似巡访活动,激励更多的人了解祖国边防,守护好神圣国土。”
兴边富民,边关蝶变旅游新村
守边戍边,也要兴边富民。
走在西南边陲,巡访团切身感受到,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一个个偏远村寨变成了边境幸福村。
英雄圣地老山脚下,文山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委会老寨村青山环抱,道路平坦,家家户户建起新房。依托红色文化,昔日烽火连天的英雄边关,已蝶变成旅游新村。
老寨村新貌。
“欢迎到家里坐坐。”村民张武荣倒上茶,桌面摆满自家种的水果,热情邀请巡访团的到来,家中干净整洁,沙发、冰箱、电视等家具一应俱全。
张武荣说,老寨村地处中越边境高海拔深山密林中,一度贫穷落后,村民住着土坯房。这些年来,政府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老寨村容村貌彻底转变,村民都住进了新房。
村里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外出务工的张武荣回到了家乡,种上了7亩魔芋,每年有六七万元收入。民心稳了,边境才能更加稳固,在张武荣看来,“作为边民,在家就是守边。”
和张武荣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林贵东。他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党总支书记,他家所在的城郊村八条半村民小组,与越南一河之隔。
八条半新貌。
为何叫八条半?1903年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时,“一条”是计量单位,为一公里,河口火车站到此地刚好有8.5公里,“八条半”之名由此而来,这里居住着汉、苗、傣等民族31户100多人。
百年铁路穿过八条半。
林贵东告诉记者,得益于国家好政策,近年来依托百年滇越铁路米轨文化,这里打造以“八条半忆光年”为主题的特色边境乡村旅游业,建成集游客服务中心、无边泳池、观光栈道、枕木广场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吸引众多游客到此观光,当地群众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半条半村民在包粽子。
夜幕降临,傣族、苗族、瑶族等各民族群众齐聚,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为前来八条半的游客献上特色歌舞表演。
少数民族群众在跳舞。
在现场,记者遇到一名来自广西的游客刘成启。今年63岁的他,带着老伴和孙女,从广西一路自驾到了云南。他热衷于自驾游,经常行走在祖国边境线上。“现在边疆稳固,国泰民安,我们去旅游,到哪里都很安全。”他感慨地说。
团结戍边,传承要从孩子抓起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边境线上,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天保口岸学校学生在打军体拳。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小学(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该校充分利用红色革命历史、多民族文化、蝴蝶资源等优势,逐步形成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蝴蝶文化3张文化名片。
校园里,学校长廊、黑板报专区、展示室,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元素随处可见;操场上,同学们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快乐地做着课间操;礼堂内,合唱团演绎起动人的当地民族特色歌曲《阿密策》《金子河畔》。
同学们在跳课间操。
合唱团演绎当地民族特色歌曲。
“课间操和歌曲,都是利用苗、瑶、傣、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的元素编排而成,动作来源于生活作息、劳作还有节庆日,充分体现本地民族特色,加深同学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该校舞蹈老师马一怡说。
同升一面旗,共守一个家。巡访团宣讲员也为学校师生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课,来自黑龙江、广西、云南的成员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边境故事。
崔京京分享北疆卫国戍边故事。
吴冬妮在讲述自家三兄妹当兵故事。
“爱辉是北方民族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爱辉人用坚韧、勇敢、奋斗,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北大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崔京京分享了北疆卫国戍边激荡人心的故事;
广西宁明县委政策研究中心干部吴冬妮讲述了自家三兄妹深受爷爷影响,矢志报国从军,积极投身国防事业的故事,分享了她对青春与红色精神的独特理解;
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刘芊讲述了一名抗战老兵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奋战,到安置在军休所后,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故事,传递退役军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万里边疆国旗红,边境省区心连心。“祖国南疆红色故事荡气回肠,家国情怀传承不息,作为外事干部,我将传承并传播这种精神,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国的北大门。”崔京京说。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黄如玥
责编:吴鑫凤
三审:黄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