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绝句的起承转合
文摘
2024-12-26 00:00
黑龙江
绝句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是什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先看几首例子: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那么我们都知道,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转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贺知章的这首符合前面分享的绝句的第三法: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这个时候呢,我们把绝句的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那么要求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承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在补充写景,使起承两句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景色。转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根据前面景物的描写进行转入抒情。转句在绝句中很重要,要求很高,要转的奇,断而不裂,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转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起承句是转合的铺垫。合要点睛。这个就是说,绝句的结尾很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诗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结不好。结的要有力量。我们经常举例的一首诗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也是使用的起承转合的方法。起承转合,也可以体现出起承合,也就是说绝句可以不用转的。我们来看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二种方式==起承承合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对的。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三种方式---只有起句,不见承转合句。这个有人叫做并列方法。
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而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第四种运用方式---前两句起承,后两句并列。这种方法上看不到转句和合句。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这首在章法上运用了先叙情,后布景的方法,属绝中后对法。其起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承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第五种运用方法---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前两句并列的形式出现,后两句转合,一般来说,前两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这样的手法。也是前两句先并列,后两句转合。其实在以往我们讲解章法的时候,也举过这样的例子。那我们写的时候遵循哪一种章法呢?感觉古人怎么写都有章法,建议我们在练笔的时候,要每种运用的方法都要练习。等我们熟悉掌握这些运用的手法之后,得心应手写的时候,无需去考虑运用哪种手法,而是考虑如何能把主题情感刻画的更到位。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