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环境学科:面向更健康和更可持续的未来

学术   2024-11-05 09:29   北京  

北大环境学科:面向更健康和更可持续的未来

·刘永
绿水青山,美美与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共享清洁美丽世界是北大环境学科的使命与担当。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聂铭均 摄
面向未来国家战略需求

北大环境学科的新使命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北大环境”全程融入并引领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学科发展的壮阔征程。从1972年创立环境化学专业,经过50余年的快速发展,“北大环境”如今已形成了在国内最为齐全的环境“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学科体系,在主流国际学科排行中位居全球前10名、ESI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发展水平正跻身世界前列。
50余年来,“北大环境”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前瞻布局,引领国内环境学科发展。我国第一个环境风洞、我国环境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国内最早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健康”学科方向、在国内最早提出“三生共赢”等具有引领性的学术思想、在全球最早提出“大气复合污染”以及“河流全物质通量”等科学理论、完成全球首个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方案、推动环境健康列为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新的二级学科⋯⋯“北大环境”始终走在前列。
近10年来,在《科学》《柳叶刀》《自然》子刊等发表论文70余篇,支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家重点区域与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治理,保障北京冬奥、杭州G20等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与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与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17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北大环境”新时代取得骄人成绩。
如今,2个国家级和9个省部级平台、2个国际合作平台项目办公室、3个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名院士、16人次国家人才计划、27人次国家青年人才计划⋯⋯一支实力雄厚、朝气蓬勃的队伍,在学院党委“党建和学科建设的协同与融合为路径,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党建与一流学科建设”宗旨带领下,时刻准备为美丽中国建设再立新功。
时至今日,加强全球环境问题治理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与此同时,中国实现了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北大环境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世界范围内仍面临着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危机。
另一方面,随着研究范围扩大、学科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深入应用,环境学科交叉融合将更加显著。过去,传统学科支撑了环境学科的发展;未来,环境学科将引导传统学科的绿色变革。
如何把握机遇、推动环境学科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北大环境学科奋斗不息、探索不止。北大牵头组织和发起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共享清洁美丽世界”倡议,获得来自全国环境与地球科学等领域100余名院士、60多家单位的共同响应和联合署名。倡议书于2023年8月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上发布,呼吁加快发展“环境+”学科群共同体,构建交叉融合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全球保护环境的共同行动,推动实现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议书不仅是北大环境对自身发展的目标设定,更凝结着北大对全国环境学科面向新时代发展的前瞻思考。

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周年大会


立足中国、引领全球

北大环境学科向全球顶尖学科冲刺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环境治理的新需求,北大环境学科以长期坚持的“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思路,强化系统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科学支撑能力;秉承“有基础、有特色、成体系、有影响、能引领”的发展原则,加快推动本学科整体进入全球顶尖学科行列。
引领环境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与学生培养“全链推进”。
北大环境学科始终坚持“为学、为事、为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环境领域创新型人才。面对新形势,如何发展具有北大特色的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如何为全国环境学科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是我们正在思考和实践的新命题。
近几年,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狠下功夫,拓展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增设环境科学(大数据方向)、化学(环境化学)方向,推出卓越环境实验班“环境+X”本科项目(Beyond Boundary Program, BBP)、北京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双硕士学位项目。
学院将加快完善“环境+”模块化教学方案,构建以知识图谱为载体、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建立“短期-学期-本硕联合-国际双学位”全方位国际化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环境领军人才。
引领环境基础理论重大突破,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相互融合”。
面对当前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跨介质、多尺度、多要素、系统性等新特点,传统的环境治理手段已显现出局限性,迫切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介入与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以期取得突破。
北大环境学科将进一步凝练学科优势方向,瞄准核心制高点和“卡脖子”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以建设减污降碳、通量调控、环境健康等重大理论和综合治理核心技术从0到1的原创地为目标,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昌平BASE基地等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大气复合污染与区域实践、河流全物质通量与流域治理、环境健康、环境综合决策、环境可持续性科学与管理等关键领域,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紧迫要求,北大环境学科奋力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服务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产业转化与区域落地“同步实施”。
加快推动环境领域的政、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环境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学院成立了环境产学研中心,围绕低碳水处理、固废资源化、低碳能源等领域,与国内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研发的部分创新产品已投放上市。
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重点聚焦高端生态环境监测装备、减污降碳一体化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智慧环境技术、绿色能源新技术与装备研发、数字健康城市与环境健康设备研发、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让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应用的转化路径更为通畅,构建以学院为依托、向外围延伸的科技合作基地与团队,是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的方向。
应对全球环境气候重大挑战,国内布局与全球战略“双向驱动”。
近年来,学院在成渝地区、大湾区、青藏高原等多个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科技合作“多点开花”,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学院成功获批建设未来地球-亚洲季风区可持续集成研究项目(MAIRS-FE)、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视网计划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关系工作组(WMO-GAW ARCH WG)等国际平台的项目办公室(IPO),打造了PKU-LSE双硕士学位项目、BBP本科项目,越来越多的教师牵头和参与到全球环境协议的支撑工作中,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学院还将特别关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其他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他们正面临着如何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难题。学院将进一步拓展合作网络,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建设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科技智库,努力让我们在国内开展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前沿技术和智慧方案“走出去”,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北大贡献。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学科质量年”为契机,“北大环境”将进一步明确学科特色,找准差距,着力培养全球环境交叉型、复合型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一批顶尖人才和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团队,围绕优势方向开展科技攻关,精准发力,形成代表性的创新成果与应用落地,推动北大环境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支撑全球和中国迈向更健康和更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指导委员会启动会议





来源 | 《北京大学校报》第1676期第1版

推送转载自“北京大学校报”公众号

排版 | 梁锦程

本推送责编 | 崔嘉楠

本推送审核 | 吴志军


往期精选

诚邀海内外英才参加2025年北京大学环境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国际论坛

科普盛宴 | 院士科普讲坛与水科普大赛总决赛圆满举办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环享·薪传”教师逢五逢十集体生日会

北大环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官方账号,发布学院最新发展动态,服务学院师生校友、学界同仁和社会大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