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记者从2024年海淀区文化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力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按照市委对海淀“在文化赋能提质上作示范”要求,坚持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海淀文化高质量发展呈现崭新气象。
在学思践悟中彰显文化自信力量
我区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之源、力量之源,坚持不懈用以凝心铸魂、强基固本。充分发挥海淀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汇聚各方面力量构建文化共同体,邀请18家驻区单位开展文化专题联学活动,兴起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潮。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清华园车站旧址累计吸引参观打卡近10万人次。
▲清华园车站旧址
今年1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海淀历史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建成圆明园博物馆,7根流失海外长达160多年的圆明园石柱辗转回归故里,成功续写了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保护利用的崭新篇章。不仅如此,还创新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圆满完成永山宅院的修缮提升工作,全方位推动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彰显海淀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坚定决心。
▲圆明园石柱回归展
在成风化人中提升城市文明品质方面,我区把文明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用好“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聚焦生活垃圾分类、背街小巷治理等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强化创建联动,发现并督促问题整改3200余项,文明创建成效不断彰显。在均衡布局中丰富多元文化供给方面,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高品质多样化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建成试运行,“畅春新园”科技文化集聚区初具规模,成为海淀文化新地标。统筹城市更新与文化空间建设,挂牌十大演艺新空间,在清河之洲等公园嵌入小微文化体验空间,推出“砖窑里”公共文化艺术综合体,文化“服务半径”不断拓展。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
此外,我区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发展动能。聚焦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战略,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文化+AI融合发展路径,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AI艺术季,着力打造高级别AI艺术展示、人才汇聚交流、产学研对接转化平台。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777.43万平方米,备案博物馆29家,实体书店217家。我区现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11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合计9514.8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比重58.4%,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我区还在开放包容中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用心提炼海淀文化IP,发挥文化交流交往功能,以城市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海淀文旅聚焦打造十个亮点项目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区挖潜能显特色,拟聚焦打造十个亮点项目。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对外开放,新建中关村“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推进翠湖R地块文化岛项目,打造三个文物活化利用新样板,助力香山公园5A级景区创建工作,塑造中关村IP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组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联盟,培育十家特色博物馆,推出五项数字文旅项目和十条精品旅游线路。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
海淀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我区以中关村创新精神为内核,围绕“一核、一区、两带、多组团”的海淀文化强区战略布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创造了高质量发展的海淀文旅新局面。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和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三山五园地区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促进海淀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规划》《海淀区西山文旅资源统筹发展规划》《香山地区旅游总体规划》《香山地区历史文化展示利用方案》,形成一系列地区文化建设近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着力构建“人文海淀、创新之城”的整体城市形象。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内举办中秋活动
多赛道发力,不断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清河之洲对外开放;五棵松万达、万象汇、砖窑里陆续成为文化展示新地标。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42平方米。全区A级景区16家,红色旅游景区(点)13家,国家和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3家,国家级消费聚集区1家,国家首批沉浸式智能旅游体验空间培育项目2个。拥有六郎庄五虎棍、曹雪芹(西山)传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
▲颐和园
激发文旅活力,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今年前三季度我区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实现双高增长,旅游人数净游客量稳居全市首位,达6907.6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7.3%,增速较全市平均增速高3.8个百分点;旅游收入位列全市第二位,达90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8%,增速较全市平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久久为功,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据统计,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较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2007-2011)新增32处,提升文物级别96处,革命文物21处。
紧抓人才建设,培育锻造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发挥区域国家级艺术院团多、高校艺术院系多、部队转业文艺骨干多的优势,组建了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突出、能力综合的文化人才队伍。专业师资超过400人,文化组织员640人,群众文艺团队1779支,文化志愿者8.5万人。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