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文明新风扑面来

民生   2025-02-12 17:32   河北  

一场场“聚民心”的理论宣讲送到群众身边,一项项“暖人心”的志愿服务传递温情,一份份“润心田”的文化大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沧州市聚焦为民服务,统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突出示范引领、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培育特色文明实践品牌,持续擦亮“好人之城”名片,涵养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

近日,记者走进沧州市社区、乡村,近距离感受这座城市的文明气息和温度。

2月7日,“理进万家声动沧州”春章红色宣讲工作室成立后,举行了特色文化展演。图为武春章(前)正在和沧州市解放路小学学生进行展演活动。王韬摄

榜样引领,汇聚文明实践向心力

“你拍一,我拍一,国家富强是根基;你拍二,我拍二,人民民主议大事……”2月7日,在沧州市“理进万家 声动沧州”春章红色宣讲工作室成立仪式上,宣讲员武春章和小学生们共同为大家带来一堂情景思政课《一路游园一路歌》,赢得阵阵掌声。

今年90岁的武春章是“理进万家 声动沧州”春章红色宣讲工作室的首席宣讲员。他曾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创作了1500多首童谣,依托沧州市运河区公园街道丽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童谣、诗歌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同时,他还担任着10余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很多学校的开学第一课都是他给上的。

2022年,武春章荣登“中国好人榜”。“我就是想多发挥点余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身边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武春章说。

“中国好人”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标杆。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沧州市重视发挥“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培塑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沧州市大力推进“好人之城”建设,常态化开展“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宣传选树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见义勇为,成为沧州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开展“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宣传选树活动17年来,全市1700余人获评“沧州好人”,301人入选“时代新人·河北好人”,20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刚刚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沧州好人”崔建松,便是其中之一。2012年,崔建松发起成立了沧州市义务工作者协会,13年来,他带领3600余名协会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助老活动。每到周日,他们走进社区、乡村、养老院,为老年人包饺子、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近3万名老年人。他们每年还定期走进保定涞源山区,为有需要的老年人送去衣物、粮油等生活用品。

一个个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身边榜样,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志愿服务,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

近年来,沧州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建起各具特色、覆盖广泛、活动常态化的志愿者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和项目,青县孝老食堂便是其中之一。

2月6日中午,在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孝老食堂,老人们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今天的菜有豆角炒肉、炖肉、拌火腿肠,主食是米饭,还有鸡蛋汤。”村民刘子江说,“孝老食堂办得太贴心了,饭菜免费,每天不重样,不仅让我们这些独居老人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也让外地工作的子女很放心。”

2020年,为解决好70岁以上独居老年人的用餐问题,青县人和镇村自发创建了孝老食堂,村“两委”干部和志愿者每天两人一班,义务为老人做饭。为了让孝老食堂稳定运营,人和镇村注册成立了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孝老食堂。

目前,青县已建成孝老食堂201家,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题,还拓展了助洁、助医等服务,惠及老年人超万名。

如今,农村孝老食堂互助养老模式已在沧州各县(市、区)推广。全市已建成孝老食堂1751家,实现了全市农村助餐服务全覆盖。

在沧州,不仅有孝老食堂,还有爱心粥屋。

“寒冷的早晨,在爱心粥屋喝一碗粥,暖胃又暖心。”环卫工人李荣辛说,“以前,我每天早晨工作完都是凑合吃口,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的早饭,还不用花钱,特别感谢志愿者们的付出。”

李荣辛口中的爱心粥屋是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由沧州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持建设的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专为环卫工人和困难残障人士提供爱心早餐,还提供免费体检、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自2021年9月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运营以来,已有万余名志愿者参加了志愿服务,聚集了多方社会爱心力量。

如今在沧州,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爱心粥屋、孝老食堂,不少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市有志愿服务组织6900余个,195万名志愿者成为沧州文明传播的活跃细胞,用无私奉献温暖着这座城市。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志愿者就出现在哪里。截至目前,沧州市共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实践所200个、实践站5983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

沧州市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按照场地资源丰富、作用发挥到位、活动开展经常等标准,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河间市举办的第六届‘5·20’低彩礼集体婚礼会场。苑立伟 摄

移风易俗,培育文明实践新风尚

“咱爱儿女不娇惯,勤俭持家村民赞。红白喜丧莫大办……”2月6日,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外的公示栏上张贴的村规民约引人注目,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村民崇德向善。

为了杜绝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婚俗现象,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炳启推动大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喜事都要按规矩来办。

石炳启说,着眼大庄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以低彩礼婚礼为抓手,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如今,村子中心位置还建成了一座悦和厅。石炳启介绍,悦和厅于2023年5月建成,主厅可摆放12张圆桌,每桌为10人标准,可供大庄村及周边7个村的群众操办婚事,相关事务由村红白理事会按照村规民约的要求统一安排。

“去年,河间市举办的第六届‘5·20’低彩礼集体婚礼会场之一就设在了悦和厅,6对新人在这里以低彩礼集体婚礼的实际行动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石炳启说,目前,大庄村已有21对新人举办低彩礼婚礼。

大庄村坚持村“两委”主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党员干部带头和社会总动员相结合,通过完善机制、示范引领、宣传带动,推动移风易俗。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已经成为大庄村村民的新追求。

如今在河间,越来越多的村庄像大庄村一样倡文明树新风。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河间市通过政策引导、多维联动、全民参与,推动婚俗改革工作系统化、立体化、标准化发展。

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沧州市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同时把移风易俗融入理论宣讲、文艺巡演等活动中,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实践润民心,时代新风传万家。




总 编 辑 :张立军
责任编辑:郭   超
本期编辑:韩   雪
本文来源:河北日报

智慧青县
青县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