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书行杂记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书行,感谢相遇,欢迎关注、标星书行杂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一同成长。
书行,终身持续学习者,立志自律日更每一天,今天是日更的第239篇。
以防文章遗漏推送,动动您可爱福气的小手,
不错过每份精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感到“凉薄”的人。
他们言辞刻薄,心肠冷漠,对人冷淡,甚至对亲情与友情缺乏应有的热情。
对于这些人,我们很容易就会贴上“坏人”或“刻毒”的标签,认为他们是天性恶劣、心地不善的人。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缺乏至情。
什么是至情?为何它如此重要?
“至情”一词,简单来说就是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
它可以体现在我们对父母的孝顺上,可以体现在我们对配偶的关爱中,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对朋友的忠诚里。
至情不仅仅是某一时刻的情感爆发,而是我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始终存在并贯穿我们的一生。
南怀瑾先生认为,孝道便是源自于这种至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情感基础,即使他过了中年也未必能理解孝道的重要。
很多人在年轻时忙于追求事业,忽视了对父母的关怀,等到年纪大了,父母早已不在身边,才开始后悔和追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孝道与至情:老一辈的榜样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能从身边的一些长辈身上看到真正的孝心和至情。
南怀瑾先生曾亲眼见到几位老朋友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尽力为父母着想,令人肃然起敬,他很想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传与后代子孙做榜样。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这样的孝心,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精神和时间的付出上。
有一位朋友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他年少时,父亲为了给他更好的教育,几乎牺牲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长大后,这位朋友从未忘记过父亲的辛劳,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
每当父亲有了什么需要,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候,都让父亲倍感温暖。
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是亲情的延续,也是在社会中传递着一种责任感和爱心。
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才是至情的体现。
现代社会中的“凉薄”
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往往将这些传统美德置于一旁,甚至有些人对父母的关怀远不如对朋友或者其他外人的关注。
有的人对父母的责备与怨恨,甚至超越了对陌生人的冷漠。
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禁深思,为什么人会变得如此凉薄,为什么孝道在某些人眼里已经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
现代社会充斥着快节奏的生活与功利主义的追求,人们似乎总是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利益上,而忽视了与父母、亲人的情感联系。
在这种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爱与付出,似乎被某些人视为理所当然,而自己对父母的回报却没有丝毫上心。
甚至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完全可以自立,忽略了“父母之恩”这一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
为什么人会变得凉薄?
南怀瑾先生提到的“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其实是指那些缺乏深厚情感的人。
这些人或许从小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环境中,或许从未真正体验过亲情的温暖,或许他们早年被社会的冷酷所打磨,渐渐丧失了对情感的真正理解。
渐渐地,这些人对一切感情变得麻木,对亲情、友情、爱情甚至对责任都缺乏真心的投入。
这与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风气不无关系。
在今天,我们习惯了以“个人主义”为标榜,认为自己只需要关心自己的生活和目标,至于他人,尤其是亲人的需求和情感,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
更有甚者,现在大行其道的一些所谓的“心理学”“成功学”所渲染的,要想成就、要想改命,首先要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割裂,给许许多多“独立人士”喂着满满的“毒鸡汤”。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的确可能会传递“家族业力”下来,但绝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全盘否定,粗暴的彻底割裂,真正觉悟的人有着足够的分辨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修炼自我,认识到并截断“家族业力”的传承,并通过合理的手段改变命运。
他们绝不会不负责任的把一切负面的东西都归结到父母与“原生家庭”之上。
所以说,在这种大环境氛围之下,那些对情感有深刻认知并始终坚守传统美德的人,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反思与改变:如何培养至情?
那么,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培养出“至情”这种美好的品质呢?
培养至情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做起。
首先,了解并珍惜父母的付出。
即使我们已经步入社会,身边有了更多的朋友,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挑战,但我们永远不能忽视最初的“根基”——父母。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关心他们的健康与生活状况,尽可能陪伴他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其次,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人活一世,朋友虽不可多,但却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伙伴。
与朋友的关系,像是一座桥梁,能够在你困惑时给你支持,在你失败时给你力量。
所以,与朋友的真诚互动也是培养至情的一部分。
最后,培养自己对世界的同理心。
在面对陌生人时,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感受,这种情感的温度,能够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依然保持一颗温暖的心。
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他人,至情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的付出和关怀。
写在最后:
在这个冷漠和个体化的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是否还保留着那份真诚的情感,是否能从内心去关爱我们的父母、朋友,甚至是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其实并非不能改变。
通过反思和修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至情,让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最终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如果读完文章的你有所收获,希望你右下角
点“分享和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