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
话题“扶着点咱奶,别摔了”
冲上热搜
乍一看还以为是
春节走亲戚
给长辈拜年的温馨提示
点进去才发现
是春晚融合舞蹈《秧BOT》的
一则“幕后花絮”
管谁叫奶呢?机器人不要面子的?
话说昨晚
这既有中国风(东北大秧歌)
又有科技范(人形机器人)的节目
一亮相就在朋友圈刷屏
一段大秧歌扭完
连“8G上网”的主持人撒贝宁
都结合自己的“超浓眉”
拿这个舞蹈“现挂”
看看评论区的网友们
也是从龙年一路笑到了蛇年
“瘦骨嶙峋,但老当益壮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咱奶走得比我还快!不用扶!”
……
为观众贡献了
“蛇年第一大欢乐”的《秧BOT》
由张艺谋导演
舞者来自新疆艺术学院
而被大家亲切称为“咱奶”的
则是杭州宇树科技的
人形机器人H1
它们如何给秧歌演员做舞蹈“搭子”?
灵巧的动作背后有什么巧思?
一起揭秘↓
负责编舞的张鹏和李梦雨是去年承担总台春晚喀什分会场的舞蹈导演。今年,他们带着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的演员们共跳秧歌舞,传递着别样的年味。秧歌的一招一式,大家反复练习。
连编舞的导演都要练挺久的秧歌,对人形机器人来说,难吗?
宇树科技工程师 张阳光:我们为春晚的节目特殊准备了一个从视频直接生成动作程序的功能。我们可以对照演员的动作,逐帧把机器人的动作直接映射出来,这样导出程序就能够放到机器人上直接运动了。
舞蹈演员在镜头前的动作,被AI软件精细捕捉,形成指令代码,再由工程师进行精细调整,大模型让机器人学习效率大大提升。理工男和舞蹈演员们反复磨合,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团队,已经第二次上春晚。从牛年春晚的四足机器牛,到今年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革新成就了节目的创意。
宇树科技工程师 张阳光:四足的机器人触地,很容易保持自己的平稳,但双足的机器人,基本上单脚触地它自己是稳不住的,其实还是保证它整个舞蹈动作里面,机器人自己的流畅性、稳定性,这是最重要的。
机器人团队自2023年推出第一款双足人形机器人以来,已经突破机器人在复杂地形的自主运动、自我判断等技术难题。此次春晚的秧歌表演,机器人团队准备了超过130个舞蹈动作,表演中人形机器人的所有19个关节都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对机器人的可靠性是一次检验。为了能让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更加生动活泼,工程师们还设计了一个小细节——让机器人变“戏法”。
宇树科技工程师 张阳光:首先因为大家一看到技巧手绢就知道它会转了,我们不希望观众提前知道它会转,所以我们需要先用一个黑色的袖套把它套上,这样的话观众看起来它其实只有一个手帕,它不是一个技巧手绢,观众不知道它会转,然后我们会在舞蹈的过程中,把这个机器和自己背后的一个机关一结合,然后产生一个向下的力,把它自己掰掉,就露出来这个技巧手绢。电机再一旋转,然后技巧手绢就能够转起来,和人一样同步去同频旋转。
从想不到,到做得到,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也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跨越。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 张鹏:我觉得艺术其实应该跟时代相结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内涵,它其实要不断地发展,以前我们可能在剧场舞蹈里也跟声光电有这样的融合,跟多媒体有这样的融合,但现在跟这种时代最前沿的科技,跟机器人有一次融合,其实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挑战。
据央视新闻、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