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雪山放在心里:听说“许愿”也有技巧
文摘
2024-11-20 04:34
广东
对自己的价值判断,要找那种“永恒的静止的评判标准”,不要去找它本身都会变化的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我们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当别人问及自己的理想(愿望/目标/未来)的时候,都会给出类似的回答,我的愿望是让我的孩子(妈妈/妻子/女朋友等等)开心。当一个人讲出这个话的时候,他就很难自己获得清晰的持续的价值认同,因为孩子开不开心,是一个变量,她也在不断的成长变化着,随着她身处的阶段不同,她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判断,每个阶段她的开心不同,那你就需要不断的去跟着她的变量来调整你的状态,一段时间可以,但长期以往,跟着变量一直变化,在公式另一头的你就会越变越迷茫。
资产过XX,这个也好像是很普遍的,大家都在某个阶段有过的目标。在我看,这个愿望会比“能让XX开心”会好很多,它的好表现在它更具象。把愿望写的越具象,你的目标越清晰,那你真正通过设立目标而获取的内心之火,就会越充盈。(当然,这个目标挺俗的)类似的,“我的愿望是登顶珠峰”、“我的目标是在县城贷款买一套90平米的房子并在10年内还完贷款”、“我的目标是骑车环海南岛均速40”、“我的愿望是能去XX地方看看”.......珠峰、90平、均速40、XX地方,只要是这样具体的目标,都是好目标。
除了具体,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追求这种“不变的目标”呢?我最近常和朋友讲:当我内心沮丧或者动力不足的时候,我就喜欢去山里吸能量。比如我时常去的罗浮山,它就在那里1296米,你从山脚下开始爬,就知道只要你手表显示海拔到了1296,那你就登顶了。所以,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呢,对吧?即使你是个小白,在海拔显示500的时候已经很累了,那你就停在那里休息嘛,多休息几个小时,睡一觉,等你的身体又可以继续向前的时候,继续就好了。
可能是个体对于自然的渺小的缘故,在选择山的时候,我从来都能做到“不冲动不盲目自信”,作为刚入坑的小白,一上来就挑战5000+海拔的雪山,我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动念。而是很自然的,把雪山放在心里,一步步的“梧桐山-罗浮山-牛牯嶂”,慢慢提高。
开始的时候,要找到已有的、身边的、看着不难达到的、具体的近期目标,同时,也要有个笃定的“这辈子我搞定了我就不亏来这世上一次”的终极目标。然后再慢慢的循序渐进的,把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之间,拆分成无数个小阶段,然后一点点试。允许自己在过程中的反复,谁能真的一股脑勇往直前啊,谁都会遇到坎坷困难甚至苦难,然后中途停下来休整的,无非是,定了目标的人,更容易再次起航罢了。当你知道最美的风景就在海拔1296的地方,也知道你已经爬到了海拔700米的地方,你还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呢?
“我喜欢建筑,我喜欢安藤,所以我的愿望就是去安藤所有知名的建筑打卡并记录下来”。喜欢建筑的你自洽的活在自己的意义里,每天都开心。但在旁人看来,“这丫每天辛苦赚钱,攒一笔钱假期去旅个游就都花完了,浪费”,诺,看世界的侧重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同。“我没有什么理想,我儿子上大学呢,我起早贪黑腰肌劳损,就是想给他攒一些老婆本,等他工作了买房子能帮他出一部分首付”。年轻人也很难共情父辈们看似没有追求却日复一日的奔波劳碌,但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在普世的正确里,他们能和大多数人一样,这种状态就是他们认为“对的状态”,诺,人本来就是自己给自己意义的,只要能自洽,都是好意义。
我之前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但现在略有变化,我会把它更具象成自己的东西:我想孩子开心,那就要尽可能的给她把备选缓冲区设定好,那就需要自己尽可能的健康(用来陪伴)、更多的资产(用来解决大部分困难)以及更通透的自己(用来解决少部分思想的难题)。再展开,“让孩子开心”这个很宽泛很难把控的目标,就变成了3个生动且具体的目标:可以细分为每年体检和身材管理,保证身体在可控的状态可以具象为给她留房子股票现金,争取留出较大的自由度可以提前去想她可能遇到的困惑,并试图给出自洽的答案当然具体的目标会更具体,具体到身材的数字,资产的地址,股票的金额和她可能面临的种种思维牛角尖的具体问题。而这也仅仅是“让孩子开心”的具象表达。实际计划的时候,应该还会再加上妻子和父母。
上面一段是我真实的愿望,但同时,它又不该是我追求自己愿望的枷锁。我的意思是:所有你所在意的人和事都很重要,但自己的雪山,比什么都重要。找到自己具体的终极雪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宇宙浪漫。说的好像很宏伟,但你的雪山,可以是打卡安藤的建筑,也可以是给儿子攒首付,这取决于你。
在自己编织的意义里,自洽地生活,并有具体的不变的追求,心境和状态就自然的会远超大多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