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建筑设计师的朋友圈又被一条招聘信息刷屏了——“月薪一万,需出差东南亚”。
*图源网络侵删
乍一看,这工资在国内还算可观,但加上“东南亚”“出差”等关键词,瞬间让人多了几分好奇。
可是稍微一想,这份工作的“性价比”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跨国出差带来的风险,陌生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东南亚频发的诈骗新闻,真的值得吗?
一
建筑行业寒冬
现实很难,不代表盲目冒险
不可否认,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的确正处在一个低谷期。从前两年的房地产行业暴雷,到如今基建投资放缓,整个行业的就业环境都在“内卷”中不断恶化。
对于很多建工人来说,“降薪”“失业”“转行”成了无奈的选择。而在这种焦虑情绪的驱使下,出国“淘金”起看来似乎成了一条新路子。
但问题在于,真的所有“出国淘金”都是黄金路吗?尤其是近两年新闻频出的东南亚地区,那些光鲜的招聘广告背后,隐藏的可能是深不见底的坑。
二
东南亚淘金
别只看表面风光
以越南、缅甸、柬埔寨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这几年成了不少建工人“出海”的热门目的地。
这里建筑市场的发展速度的确可观,房地产开发不断增加,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大量基建项目需要专业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参与。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国家的现实:
1.治安问题复杂
柬埔寨和缅甸等地的治安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尤其是缅甸东部地区,诈骗集团、武装冲突、甚至人口贩卖屡见不鲜。
前段时间演员王星泰在缅边境失联的事件,就让缅甸的电信诈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数据显示,每年约有7万名华人被诱骗或强迫至缅甸从事非法活动,相当于每天约有200人陷入骗局。而缅甸妙瓦底,更是被称为“人口贩卖中转站”。
2.招聘信息鱼龙混杂
现在骗子也内卷了,针对不同人群“定制”骗术。对于专业人士,他们会包装出高大上的招聘广告。
比如给建筑设计师开出看似合理的薪资,再附加“出差”这样的标签,降低你的警惕性。但到了国外,你可能面临的是层层剥削甚至陷入非法陷阱的风险。
3.职业性价比低
月薪一万,看似在东南亚是不错的待遇,但别忘了——你的生活成本、语言障碍、甚至医疗保障都会成为隐形成本。更何况,频繁的出差和工作强度,可能让这份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你的付出。
三
行业艰难
不是“盲目冒险”的理由
有网友调侃说:“35岁以上的建工人不用担心,诈骗团伙也有年龄歧视,经不起几下电击,学习能力还差。”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建工人年过35岁后,本就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再加上国内市场的萎缩,更让人感到焦虑。
但解决问题从来都不是靠一时的冒险,尤其是去东南亚这样的地区淘金,可能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把自己赔进去。
那么,面对行业的寒冬,工程人到底该怎么破局?
四
破局之道
提升自己,扩展可能性
1.提升学历,增强竞争力
现如今,建筑行业对专业度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可能已经成为了最基础的入门门槛,而研究生、博士甚至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的主流。
所以趁着行业低谷,不妨利用这段时间去进修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考取相关证书,成为专业人才
一级建造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这些含金量高的证书,依然是打开高薪大门的重要钥匙。虽然备考的过程并不轻松,但一旦通过,不仅能提高你的身价,还能增加你的职业安全感。
3.扩展职业领域,探索新可能
建筑行业并不只有设计和施工,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智能建筑这些新兴领域正在快速发展。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提前布局,掌握技术,你会发现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理性看待“出国淘金”
如果你真的想要尝试海外市场,东南亚未必是唯一的选择。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的建筑市场相对成熟,虽然对语言和技术的要求更高,但工作环境和职业保障也更有保障。与其冒险,不如做长远规划,去一些更安全的国家工作。
最后,老师知道现在真的很难,尤其是对于建筑行业的朋友来说,看到一条条国内裁员、降薪的新闻,谁的心里能不慌?
但任何看似“诱人”的机会,都需要擦亮眼睛。特别是对于东南亚的工作,不要只看工资和岗位描述,更多地关注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
走出国门不是一件坏事,但一定要谨慎选择,理性规划,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