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青县·周报精选丨《青县文化打捞志愿者小分队有三位“老黄忠 ”》

民生   2025-01-11 17:36   河北  

近年来,河北省青县一些热爱家乡文化挖掘研究的同仁们,致力于脚下这片土地上,文史资料的打捞,征集,整理工作。期间,他们渐渐感觉,有不少的亲历者、知情者如秋风中的黄叶,正次第凋零,文化挖掘抢救工作时不我待,感到光靠一个人、几个人,常常势单力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文化抢救打捞的行列中来。

便发起组成了一支“守望麦田、留下乡愁”的青县地域文化资源打捞志愿者小分队,结果通知发出后,各界人员闻风而动,积极响应,一下子云集了50多人的队伍,有干部,医生,教师,有老人,有青年,有男有女,有本地的,还有外籍的,这些人踊跃参加活动,很快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收获。年底,相继获得沧州日报十佳新闻人物,青县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其中,有三位或年逾古稀,或几近米寿的老人,表现尤其出色,宝刀不老,老当益壮,不但参加活动异常活跃,各成气象,且打捞成果层出不穷,蔚为大观。被美称为小分队的“老黄忠”,他们分别是:刘子江、杨植正、杨秀贵。

刘子江,是一个乐观豁达,心胸宽广的农民,1944年8月15日出生,青县人和镇人,流河中学初中毕业,曾经在流河公社,县农林局,县兵役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工作,后来回村当队长等,生性乐观,爱好文艺,曾经参与乡镇地域文化、历史整理工作。尤其对马厂兵营、买卖街以及大运河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被当地尊称为“不在编的文化学者”。

人和镇买卖街上的商铺建筑,随着年代更替,逐渐消亡。为将这段历史留存下来传承后人,时年77岁的刘子江通过搜集资料、走访有关人士,开始绘制马厂兵营和买卖街的建筑图。到2023年,他手绘出含火锅店、开关桥、商会会馆、马厂车站、茂生堂药局等买卖街老建筑及马厂兵营城墙、西营区炮台、城墙炮台、七五年前主炮台座、八零年前炮台、月牙炮台底座等复原图80 多张,基本还原了马厂兵营旧貌和百年前买卖街上的老建筑。

在当地文化学者帮助下,梳理出人和镇包括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火锅鸡)运河文化,商业文化,和孝文化等在内的十大文化现象,整理出有关民间传说,店铺的来历等50余篇。

同时,还挖掘、打捞出了许多关于人和镇村的红色历史故事,如茂生堂药局二掌柜刘云峰入党,他又发展李树枝入党,策反唐官屯伪警长反正,为平津前线送物资的小车队等等,弥补了青县党史的一些空白。

这些手绘图和红色档案资料承载着珍贵的记忆。2023年9月刘子江将这些宝贵资料无偿捐献给县档案馆收藏。

刘老还结合自身搜集的档案资料和采访的有关人员口述记录,还多次受邀参加红色档案讲座,向大家生动讲述了人和镇有关的红色故事以及马厂兵营的由来,义务宣传兵营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他还参与创办了“快乐老头”抖音工作室,宣传本村历史文化,参加人和风情艺术团演出,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快乐老头”,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网红。

杨植正,出生于1945年1月28日, 现年79周岁,是青县幼儿师范学校原副校长,曾经在青县党史办借调多年,是位资历颇深,认真严谨的一位老党史工作者。

闻知文化打捞志愿者小分队,积极加入其中,他发挥自己曾经的工作优势,倾情青县地方党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去,陆陆续续整理出了300多篇极有历史价值的党史资料。

他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且不会用电脑,都是先翻阅资料,考证之后,手写出来,再请外甥女帮忙打出来,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准时推出一篇,几乎雷打不动。

他对青县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文物马厂炮台的一些历史,对青县党史抗战史,解放战争史等,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线索,廓清了一下历史记载的错讹之处,特别是将原东北义勇军或被国民党收编的郑桂林部,率部在马厂兵营毅然起义,重上抗日战场的历史,重点打捞出来,为马厂兵营以及青县历史,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他还对存在一些争议的历史现象如本段南运河畔发生的秘密的笸箩渡的背景做了辨证而中肯的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搜集盘古神话时,他常常骑着三轮车,去运河大堤上,同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们,聊天,询问,俨然当年的蒲松龄一样,整理出十几篇这样的神话传说。

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他所在的村庄王维屯,建立了一个乡村记忆中心,搜集了数量可观的各种农具,生活用具,各式各样,琳琅满目,尤其是一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用过的各种用具,也列入在其中,他常常应邀为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以及参加红色教育的社会各界,讲述那过去的事情........

杨秀贵,现年72 岁,先后在乡镇,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任职,当过多年领导干部,他多才多艺,为人谦逊,朴实厚道。集作曲,创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等多种功夫于一身。

他对家乡文化情有独钟,对文学创作“涛声依旧”,参加文化打捞志愿者小分队后,他开始分析本身的长项与不足,寻找自己工作的契入点,最后找准定位------就写人民公社存续期间自己的亲历亲为亲见的历史,

他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拉拉杂杂写出了共和国一段时期以来的家乡的那段历史,努力以细致入微的笔墨,深入生活的深处,触摸生活的肌理,以生动鲜活,清新凝练的笔调,用10个多月的时间,写了140余篇,近20万字有关生产队的回忆文章。如:《种水稻》《扦高粱》《一典型的老社员》《三个好伙伴》《锄头上的故事》《生产队的小场屋 》等,这些可读性、文学性、史料性极强的历史小散文,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他的文章,往往把人们带入那个过去的生活场景中去,引起大家一阵议论和回忆。

三位“老黄忠”以他们那“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满目青山夕照明”的高尚情怀,感召和激励着小分队成员,积极投入文化打捞工作中去,为他们点赞!


总 编 辑 :张立军
责任编辑:秦景铎
本期编辑:杨凤娇、马玉佩


智慧青县
青县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