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小者为家为里,大者为国为民。
所有的离开都是以归来为前提,所有的出走都是以归来为铺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仁义当先,桑梓情浓!
亲缘、情缘、家国缘;慈心、仁心、侠义心;归来,是为了那一诺千金;归来,哪怕是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归来,义无反顾、心如磐石——这是一个既平凡又特别的群体,他们有一个名字:华侨!
清道光十五年(1835),旅居马来半岛槟榔屿的澄海籍华侨黄继英正式挂起“致成信局”的招牌时,他或许没有料想到,自己今日之举将对潮侨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黄继英于道光三年便与弟弟到马来,他切身体会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此,从当初的零碎帮华侨带信银回乡,到萌发创立专门的批局,更好地为大家服务。黄继英是动了心思的,从统一印制信封、回执,寄款人先领取表格,填写好收款人姓名、地址、寄出款项的数额和寄款人的姓名及通讯处,经信局伙计登记、编号,并照表格填写的内容再抄进账簿,逐日移交给司柜汇入总账;经理室专门负责对收寄的侨批进行查核、对照,准确无误后再在侨批背后盖上“致成信局”的印章,并复制出一份清单,交办事员回澄海时直接交给家乡的“致成批馆”,由批馆聘用的侨批派送员(俗称“批脚”)按固定的派送路线,将批信和批银如数送到收款人家里,然后再将收款人的回批汇集起来,由专人送给海外的亲人。
1860年汕头开埠之后,致成商号在汕头创办有余银庄。至此,侨批局已由原来的单纯递送批银的模式上有了新的变化。银庄的出现加速了侨胞与家乡之间的联系,经营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为侨胞递送批银,而是开始产生了投资和金融集资的性质。海外华侨在这个时候也开始着力参与家乡的各项投资及建设,如创办私塾、学堂;在潮汕历次洪灾中募捐赈灾;投资家乡建厝;修建家乡水利和公路。在国内各地投资创办工厂实业等。此一时期,潮汕各地过番人数也为历年之最,两地银钱批信往来极为频繁。据载,潮汕侨批相关收藏数字表明,至今发现行世的侨批数量约为18万封,其中,潮汕地区约占12万封。
这种银信合一的独特邮寄形式,神奇地实现了海外侨胞梦寐以求的精神归来,实现了广大海外侨胞对家乡的反哺及回馈,实现了潮汕海外海内一家亲的架构形成!
对潮汕民风民情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这样的秉性:谦逊耐劳中不乏慷慨豪迈,勤奋克俭中不乏一掷千金,儒雅蕴藉中不乏舍生取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新加坡华侨林义顺屡次倾家支援孙中山革命事业。据说好几回孙中山向林义顺筹集经费时,只需在纸上写一个数字,托人带给林义顺时,林义顺不问情由,转身就将上述数字如数付银给来人。辛亥革命成功时,孙中山曾感慨道:“华侨为革命之母。”
“七七”事变后,泰国侨领蚁光炎成立“全国劝募公债暹罗分会”,与郑子彬等人发动东南亚华侨捐钱捐物,用以抗日救亡。据不完全统计,蚁光炎本人仅1938年至1939年短短一年时间内向中国军民捐献的财物,数额之大超乎常人想象。而当时作为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他本人的每月用度竟被压缩到每天十士丹(相当于当时泰铢一块钱)。香港八路军办事处成立后,他又通过宋庆龄、廖承志及相关渠道,多次向八路军、新四军捐赠卡车、药品、粮食等物资。
改革开放之初,旅居泰国的华侨谢国民率先回乡投资,在汕头创下第一个外资企业……而当时,许多人还持着观望态度。
归来,家园、家乡、家国等概念,在这里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
这种思根报本、眷恋家园的情结并没有随着异国他乡的残酷生存或艰辛拼搏而释稀或消淡,而是伴随着时空的迁徙、思念的执著而愈加浓烈!
归来,如长河滔滔,难断难离;归来,如高天星辰,璀璨闪耀:许雪秋、杨俊如、高绳芝等人以实业兴国归来;廖公圃、郑智勇、林受之等人以赈灾重建归来;郑午楼、庄世平、陈弼臣等人以更为素朴的信念归来:“俺个家乡在只块(这里)。”谢易初、林百欣、连瀛洲等倡发展、兴教育为人传颂;陈伟南、蔡金辉、朱岳秋等系公益、重建设成为佳话……
情之所系、根之所系,千丝又万缕、藕断丝也连。但凡牵涉故乡的物什,都可能被无限地放大,成为海外游子心中至高无上的图腾。
这是一种不忘故土、不忘根本、不忘饮水思源的炽热而执著的情感。这种情感浓如血、深如海;这种情感朴素而奢侈,朴素到几近呢喃,诸多交代、叮咛、嘱托,尽是汤汤水水的家常琐语;奢侈到天高海阔,一下子便将身家、生死、荣辱置之度外。
潮汕人向来重气节。所谓气,骨气、义气、侠气,谓之浩然;所谓节,礼节、节度、节操,是为根本。胸怀鸿鹄、家国情重,这种重气节、轻虚利、秉操守、全大义所凝聚成的风骨气韵,无疑便是人们多少年来都为之仰望的脊梁。
是以,当初的离去,是为家;今日之归来,是为国。
撰文:谢初勤
编辑:敏秦
校对:林郁
编审:洁汶 燕春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新闻采访中心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融媒集团所有
《汕头新闻》播出时间:
一套:19:33、23:00
次日 7:00、12:00
二套:22:30 次日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