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镜
一、本格派围棋集大成者。
常昊1976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6岁学棋,8岁进上海队,10岁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可以看出,在常昊学棋起步的1982-1986年,正是日本围棋的巅峰时代。当时的中国棋手,无论自身棋风如何,对于定式、布局、棋形、子效的认识和判断上,都深受日本围棋的影响。
作为完全学习最先进的日本围棋成长起来的常昊,他的围棋也明显带有日本本格派的风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功扎实,布局大局观出色,讲究棋形,官子比较细腻,又结合了中国棋手中盘力量强特点的常昊,才是日本本格派围棋的集大成者。
但是,兼容中日围棋优点成长起来的常昊,技术上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中日围棋的缺陷。在棋形上,受日本围棋影响,有时会拘泥于棋形的美感、结构,会忽略棋形的破绽,并且不自觉地回避“难看但实用”的下法;同时,虽然常昊的官子已经很出色,但还是受到中国棋坛普遍不太研究官子次序的影响,将优势导入胜势时会出现漏洞。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官子好的棋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风格。第一种是强调官子的大小和次序,通过排列组合,找出“安全运转”的必胜路径,代表棋手是小林光一。第二种则是强调发现隐藏的官子手段,利用鬼手,关键时刻占一两目便宜,代表棋手是马晓春。
李昌镐的出现,实现了两种官子风格的合流,在官子技术上形成了“天堑”般的优势。而且,大神虽然不是力战派棋手,但出身于擅长乱战的韩国,不会拘泥棋形,下法非常的实战,什么棋都能下,在实地和厚势之间的转身也很灵活,并且特别擅长讲优势运转到终局。
两相比较,常昊的棋风和李昌镐近似,但在官子技术和对棋形、子效的理解上存在差距,这也让常昊尤其找不到战胜李昌镐的办法。
并且,当时中国棋手整体成绩不佳,给常昊带来了很多场外的压力,生涯前六次世界大赛决赛都失利,确实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常昊本人。
同时,当时中国经济实力落后,主办的世界大赛很少,也让中国棋手在参加世界大赛的人次上受了很大影响。相比之下,韩国几位天王职业生涯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大赛,在参赛次数和比赛经验上,也明显压了中国顶尖棋手们一头。
然而,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常昊的实力并不想一些人想象的,仅次于李昌镐。在世界大赛中,除了韩国几位天王,常昊对日本的代表棋手赵治勋、小林光一、依田纪基、小林觉都不占优势。在对同年龄段的“平成四天王”中,虽然压制其他三位,但对山下敬吾也是处在下风。
所以,常昊没有在世界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不全然是由于受制于大神的压制,自身的实力也有不足。
二、终结擂台赛的“杀手”。
相比个人赛事长期的不尽如人意,常昊在擂台赛上的表现倒是比较优异。并且,常昊比较“狠”的是,其他棋手在擂台赛里终结的是对手,而常主席则终结了中日、中韩擂台赛本身。
其实,常昊并不擅长快棋的棋手,职业生涯中只拿到过一次亚洲杯的参赛资格。但是,在相对快棋的农心杯里,常昊11胜8负,是那个年代少数“赚钱”的中国棋手。
而且,中韩擂台赛和农心杯,都是在中国围棋被韩国压制的时期,难得的鼓舞人心的胜利,就凭这一点,也是值得写进围棋历史的。
三、围棋行业发展领军人。
2010年第2届BC卡杯决赛,常昊0比3输给李世石,这是他最后一次打进世界大赛决赛。从内容看,这三盘常昊在中盘算路上明显不如李赛豆,输得都比较脆。也是在这一年,34岁的常昊战绩明显下滑,很快离开了一线。
如今,常昊已经成为了中国围棋协会的主席。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和一任外行领导后,今年国内围棋比赛开始回到了正轨。
从近期看,常昊既有非常亲民的办赛态度,能够主动调整围甲比赛时间,方便更多棋迷看棋,自己还多次亲自下场直播间,毫无架子地和棋友互动,与战鹰、古力的“新299”工作室的直播,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协会的诚意度和亲切感,有这样的态度和尝试,相信常昊可以做好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围棋发展的领军人。
但是,常昊也面对着非常多的挑战。一方面,围棋学习和欣赏的门槛比较高,对于吸引更多关注来说,并不是很友好,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被电竞游戏吸引。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战鹰、柯洁这些有影响力的棋手,扩大围棋人口,是对常主席的很大考验。
另一方面,作为小众项目,围棋的商业化也一直是个难题,国内的围棋比赛,要么是与政府合作,要么就是靠热爱围棋的企业家的奉献。怎么能让围棋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造血功能,能够更多地回馈赞助者,就更是中日韩都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