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火
“传化,传化——传播文化,成风化人。”
在宿州市灵璧县游集镇,有这样一位朴实而坚毅的农民——尤传化,他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甘当行走在乡间的“小喇叭”,用执着和热情,点燃了乡村文化的星星之火,让乡村文明的光辉沁润百姓心田。
1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昔日秦始皇……”
节奏明快的扬琴大鼓声和着浑圆醇厚的唱腔,从游集镇综合文化站小院飘出,回荡在冬日的暖阳里,让人了无寒意。
推开排练室的门,只见两位老人,一位脚踩梆子、手拉坠子,另一位左手持月牙板、右手敲大鼓,正在排练灵璧琴书《六尺巷里天地宽》。
这两位老人,一个叫李本营,一个叫邱朝启,是游集镇文化站的文化志愿者。年关将近,他们正在排练游集镇2025年四季村晚节目。
说起这个文化站的壮大,可多亏了尤传化的东奔西走,骑着摩托四处寻人,才将李本营、邱朝启这些会吹拉弹唱、作曲写词的文化传承人请到文化站来。
骑着摩托找曲艺传人的尤传化,还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老执”,年过半百却精神抖擞。
在北方民间,“大老执”是一种德高望重的身份。谁家遇到红白事,都会邀请他来负责调度指挥各项事宜。可不是谁都能当“大老执”,只有能说会道、威望高的人才能出任。而尤传化便是其中一位,这也是后来他成为文化站站长的重要原因。
尤传化认为传承文化是他的使命,是新时代的文明新风把他推到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台前。作为十里八乡出名的“大老执”,尤传化利用村民举办红白喜事、庆祝传统节日之机,进行移风易俗、传承非遗文化的宣传教育,也为文化站挖掘到不少乡村文化人才,很多还是志愿者当中的文艺骨干。
在戏曲中,演员在演唱时与团队的伴奏讲究相互配合,使唱腔和音乐节奏相契合,这个叫做“合拍”。在基层文化工作中,尤传化也将“合拍”这一理念落实到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上,将分散到乡村各处的文化传承人“合”到一起,组建了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现在文化站的志愿者已有一百多号人。
“十里八村但凡有演出活动,只管来文化站点兵点将。”提起他们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尤传化很是自豪,站长工作干得更加得劲儿。
从2019年夏天开始,每年7月到8月的盛夏时节,尤传化就带着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游集镇各乡村开展“纳凉书场”活动。所谓“纳凉书场”,就是在炎炎夏日,群众去哪里纳凉,演员就到哪里唱,把书场开到群众中间去。
尤传化组织民间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灵璧大鼓、琴书、泗州戏、柳琴戏等表演形式,走进村庄社区、田间地头。此举不仅宣传了党的政策方针,传承和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深入百姓,契合了百姓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丰富了群众的农闲生活,唱响了乡村文化的夏季歌。
2
家住游集镇九集村的鲁作民没有想到,因自家墙上的一面土琵琶,竟然打开了自己27年的心结,还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传化讲堂”的宣传文艺骨干。
让鲁作民发生如此转变的人,正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老执”尤传化。
过去,村里留守老人几乎没什么文化活动,要么打麻将,要么晒太阳。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经相关部门支持,由尤传化开办的“传化讲堂”,活跃于游集镇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文化小课堂,也是矛盾调解大平台。当年,鲁作民因宅基地问题而怨愤不平,上级部门让尤传化上门调解。“我当时也不知从哪入手,偶然间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面土琵琶。”尤传化对当时的上门调解仍记忆犹新。“就是靠着这个琵琶,我们有了共同语言,我才发现老鲁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但是27年的心结哪能说解就解?尤传化并没有放弃。在一个大雨天,他蹚着水给老鲁搬去一箱方便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将老鲁感化了。自此,老鲁便加入到镇文化站的志愿者当中,只要是尤传化喊他去表演个节目,他不说二话,直奔镇上文化站。
在尤传化的“传化讲堂”上,无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话”,还是大家伙听得懂的“家常话”,尤传化依然信手拈来,字字铿锵。台上,他讲得顺口,台下,大伙儿听得顺耳。一堂课下来,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小到乡风文明常识,在台下听众的一次次会心一笑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材要自己写,讲课人员要去请,还要筹备各类宣传讲座……自从开办了“传化讲堂”,尤传化就更忙了。
“传化讲堂”每周末按时开课,邀请学校教师、乡村医生、乡贤能人、农技人员以及司法工作者加入到讲堂。授课人员结合各自特长和工作经历,从志愿服务、精神脱贫、移风易俗、非遗传承、基层矛盾治理等编写讲课材料。尤传化则和志愿者一起讲、唱、演,用乡言乡语把利好政策、文明风尚和致富妙招送到群众心坎上。
正是有了“传化讲堂”的春风化雨,百姓邻里间化解了一个个纠纷矛盾,又涌现出一批新的文艺爱好者。如今,年过八旬的老鲁,既能弹奏也能写词,成了“传化讲堂”的宣传文艺骨干,频频在镇文化站的“文化夜宵”栏目上展示才艺,传播正能量。
不仅如此,游集镇的“传化讲堂”还是流动课堂。为了满足更多群众的文化需求,“传化讲堂”主动走进村庄社区、机关学校以及农家小院开展活动。自2019年至今,“传化讲堂”已吸纳志愿者56人,年讲座100多场次,年服务群众达20000多人次。直接参与社会基层矛盾调处20余起,走访接待群众1000多人次,召开协商课堂50多场。“传化讲堂”已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惠民活动特色品牌,为基层矛盾化解和社会稳定探索出新的途径。
身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尤传化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挖掘出一批杰出的乡村文化人,使其在乡村文化生活中发光发热,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3
2019年冬天,正值寒假的大学生闫思琪找上了尤传化。
“尤站长,我们大学生放寒假了,想到村里做点社会实践工作,这里有没有我们能做的事。”闫思琪对着尤传化说道。
“能,大学生回来肯定叫你有事做。”尤传化一听,立马应下。让闫思琪将放假在家的大学生都拉进一个群聊,他想办法给辖区内返乡大学生搭建一个为家乡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于是,在尤传化的动员下,游集镇的“爱心学堂”开办了。
之后的每年寒暑假,尤传化都会组织返乡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根据农村困难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在辅导孩子完成暑期作业的同时,培养书法、舞蹈、音乐、英语、美术等兴趣爱好,并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
“爱心学堂”的举办不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一个展示平台,也使困难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有所收获,帮助他们及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闫思琪这个大学生,现在已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啦。”回忆起头一个找上文化站的小姑娘,尤传化感慨万千,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对家乡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与奉献仍历历在目。
除了开办“爱心学堂”,现在游集镇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多了一项走村入户送书上门的任务。过去,是尤传化骑着摩托去寻找文化传承人,现在,是返乡大学生跟他一起骑着电动车为村民“闪送”精神食粮。
为了打破农村图书阅览室和农家书屋“看书人少、等人看书”的尴尬局面,镇文化站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从2019年开始,积极组织文化协管员和文化志愿者开展“流动图书箱文化送上门”活动。尤传化和大学生志愿者们把国家政策、少儿读物、农业科技、养生保健、经典文学等多种图书分装在便于携带的“流动图书箱”,骑着电瓶车,走村入户送书上门。不但满足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读书需求,同时也能为那些常年忙于农业生产的种植和养殖户送去科学技术资料。
“电话一打,借还到家”。流动图书箱将群众所需的书籍和服务直接送进群众家中,现场办理借阅手续,阅读完毕电话联系续借书籍,继续上门办理借还手续,真正有效解决了农民阅读“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将文化种子播撒在农村各个角落,让缕缕书香飘进乡村千家万户。
4
“老鲁,新订的《经典老歌600首》有没有看?”晌午过后,尤传化乐呵呵地给文艺骨干鲁作民打去“回访”电话。
不久前,文化志愿者鲁作民来文化站“点菜”,问文化站是否有《浏阳河》《二月里》这些老歌,他想学着唱。
尤传化听闻立马拍板:“只要你是搞文化,我都支持你,没有咱就买。”鲁作民作为镇文化站的高龄文化志愿者,喜欢弹琵琶,唱柳琴戏,已经创作了近70篇作品,听说他想找老歌,尤传化全力支持。
在基层乡村文化工作中,鼓励便是尤传化的“必杀技”。正是在他的关心支持下,不少非遗传承人在一场场展演中找回信心,创作人在一个个新节目中找到感觉。
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跟着节日做活动,尤传化还带领文化站的志愿者们,开办了满足群众夜间文化生活需要的特色志愿项目“文化夜宵”。
“文化夜宵”就是要冒着文化的热气儿,才能扮靓村民的夜生活。
在每晚的“文化夜宵”上,尤传化邀请了全镇会演戏的、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唱琴书大鼓的文艺人才,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灵活方式准时开课。演出内容既有传统唱段,也有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琴书《二十大精神指航向》、三句半《二十大精神放光芒》,还有围绕灵璧县十大“暖民心”行动、医保政策实施等工作创作的节目。
作为乡村文化志愿者的带头人,尤传化每日尽职履职,乐此不疲。工作台上,是他新作的手稿;储藏间内,是他为鼓励小朋友传承非遗准备的玩具礼品;展演台上,是他排的一出又一出新戏;抖音页面,是他录制的一节节“传化讲堂”……
尤传化的胸中燃着一团火,为了他所挚爱的文化事业,还在不懈地传唱文明乡风、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丰富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而积极奔走。他用真挚热烈的情感,点燃了乡村文明的火炬,照亮了百姓的多彩生活。
如果要问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从哪里来?那就要把农村中像尤传化一样懂文化、爱文化、有情怀的文化志愿者纳入到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当中。让他们的故事,如同一股清风,吹拂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