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祥
如
意
□雪 潇 山 柳
院子里,有孩童清脆的歌谣,电饭锅里,大米的香气正溢出厨房,仔细听,还能听到轻微的咕嘟咕嘟声,那是熬粥的声音。馒头、咸菜和我最喜欢的天水腐乳已准备在盘,只等香滑软糯的白粥熬好,我就开始过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了。
壹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多都与美食有关:除夕夜,吃天长地久的长面条和饺子;大年初一,吃年年有余的蒸鱼;二月二,咬崩牙惊梦的铁豆子;五月五,吃香甜软糯的粽子;六月六,吃清爽去火的绿豆汤;中秋节,望月兴叹吃月饼;九月九,赏菊息志吃菊花茶……到了腊月八,照例是吃。吃什么,吃腊八粥。清人王季珠《腊八粥》诗有云:“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在暖暖的朝阳下啜的,就是其乐融融的腊八粥。
我很喜欢腊八节,但粥在家乡,并不是稀罕物,其一,粥本来就是平常食物。不管哪种粥,味道多平淡,适合于没牙的老人,电影里的好汉,都是手撕着鸡的左大腿、嘴啃着泛油的牛腱子,却总也不见有喜欢喝粥的壮士。
其二,吃粥往往在一些特殊时候,比如头疼脑热时,比如“吃得不合适”时。人身体微恙,似乎吃面就得吃清淡的浆水面,喝汤就得喝清淡的白米粥。面目清癯的医生就是这样叮咛的。所以我的白粥记忆就是:虽然母亲也想了一些办法帮我佐餐,比如腌白菜,比如酱萝卜,但是粥来面去,肚子里总感觉天高云淡,空空落落。
贰
我的家乡天水过腊八节,必煮腊八粥,白米粥是银,玉米粥是金,白米粥里和上玉米粥,就是穿金戴银。
腊八节提前好多天里,母亲就会打发父亲去镇上,用当年新打的谷子碾一些鲜小米,再买一些新鲜玉米糁子,以备熬粥用。说是粥,其实已稠到成饭了,枣子和花生米,是从镇上新买的,粥里添的油渣子,也多半会是当年的新猪油炼的,新米配鲜料,那香味,别说在厨房,就算在大门外的巷道里,老远都能闻得到。
喝完腊八粥的时候,父亲会留一点粥底,端着碗在院子里乱转,一边轻吸浅啜,一边伺机给鸡儿们投喂。鸡儿们点头乱啄,鸟儿也飞下树来三步一啄五步一餐。父亲就移步走近院子里的树下,给这个槎槎上喂一点,给那个杈杈上喂一点,嘴里还念念有词:“今天腊月八,我们大家风雨同舟(粥)!”
常听老人说,腊八粥就是一顿糊心饭,推了一年的紧日子,只要这腊八粥一喝,就开始准备年事了,于是,赶年集的,做粉点豆腐的,磨新面的,家家户户全都行动了起来。
叁
在当时那个抓五子、滚铁环的年龄,我最喜欢腊八节的是:腊八节一过,年的味道就一天一天地浓了起来。村子里的老屠夫王麻子,也就要把他那一身油亮的、像是一张黑猪皮的、祖传的杀猪服,翻腾出来了,唢呐声里,就唱着小曲磨刀霍霍了。
这腊月初八,也好像是专为我们这些馋娃娃们准备的一场年前彩排。那天的村子里似乎也格外欢快,养猪的杀猪,养羊的宰羊,而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孩子,就穿着母亲做的新衣服,东家一趟,西家一趟地看热闹。听大人们讲笑话,品评谁家的猪肉有几指宽,谁家的年猪又过了两百斤了。当然,孩子们更关注的则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谁谁又收集到过年换炮的猪鬃了,谁谁得到了一个猪尿脬,谁谁家今晚又能吃到新肉了等。总之,这腊八节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还真是个值得期待的好日子。
说到杀年猪,这对我们甘肃西北的农村来说,可算是一件大事了。“有钱没钱,杀个猪儿过年”,这是进入腊月庄稼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实幸福有时候就这么简单,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只要一家人能和和美美地在一起过个团圆年,那就比什么都强。这不,腊八一过,年猪一杀,“油山面岭”(母亲常这样说)的,就啥都有了。
肆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腊八粥与岳飞有关,起源于老百姓对岳家军的热粥犒劳。另一种说法认为腊八粥是传统农业社会谷物崇拜的遗俗,说这一天古人用种种可煮之物熬成一锅“八宝粥”,感谢一年来的五谷丰登,并祈盼来年的风调雨顺。
还有一种更世俗化的说法,说腊八节其实是个“糊涂节”,说这一天人们啜吃稀粥,是为了稀里糊涂——过大年。
而在我的家乡秦安,人们还会把元宵节吃剩下的糜面灯盏,放置在门楣上、屋梁上,把它们风干,一直放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再矻矻吃之。家乡人的意思其实是:天蓝蓝,云淡淡,一个“灯盏”吃下去,那被腊八粥迷糊住的最后一点小迷糊,应该幡然消失了,大家从此会目标清晰,风雨同舟,共赴春华与秋实。
紧腊月,慢正月,不紧不慢的十一月。腊八节后的日子就是这样,太阳刚隐入西边的山梁,夜幕还不曾落下,村子里已经到处弥漫着炒新肉、炼猪油的味道了。闻着这令人垂涎的香味儿,就感觉这年啊,已经在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了!
编 审|张继明 责任编辑|辛智翔 编 辑|许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