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重发:子虚乌有的“中型机陷阱”

百科   军事   2024-11-09 00:02   北京  

前言:珠海航展前歼35A横空出世,多年来军迷圈的中型机争论已经有了结果。但对于中型机为什么被各大国军方看中,还是要细致分析一下。

这几年在军迷圈子里一直有个“中型机陷阱”的说法。起源于网络上知名航空评论ID晨枫。他在其文章《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里提出一种说法,谓之“中型机陷阱”。其核心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型战斗机有可能掉入一个陷阱:在性能上依然与重型战斗机存在显著差距,但在成本上则危险地接近重型战斗机,丧失了中型战斗机的优势。这就是所谓中型战斗机陷阱

因为后来受到不少人质疑,比如“台风”、“阵风”这类中型战斗机照样是抢手货,所以晨枫又在随后的《再谈中型战斗机陷阱》里进一步表示“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型战斗机陷阱是针对大国而言的换句话说,在有条件研制重型战斗机的前提下,中型战斗机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合理的高低搭配是远比在中型战斗机上纠结具有更高综合性价比的选择。但对于中等国家来说,中型战斗机可能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大体上,“中型机陷阱”就是这样成形了。“中型机陷阱”这一概念是晨枫自创的,并不见于任何战斗机设计理论。他说是受了前几年世界银行报告中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启发而得。

虽然“中型机陷阱”是业余人士创建,但确实很有吸引力。特别是晨枫以此质疑601的“鹘鹰”,可以说为大批沈黑找到了长期觅而不得的理论依据。因此这个说法得到后者的大力推崇,迅速成为时髦概念。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没什么实际价值。晨枫那两篇文章的硬伤就是缺乏实际的数据支撑。比如他不断地以性价比来说明中型机陷阱的存在,但洋洋洒洒上万字的东西却找不到对于各种中型战斗机性价比的量化比较。更找不到实际的战例来证明中型机的性价比低于重型机。

相反的例子倒是有,比如F16。谁都没法否认F16是头号大国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而且是如假包换的中型机。海湾战争中,214架F16在42天里出动了13087架次,居于一线作战飞机各机型之首。作为比较,同样执行对地任务的48架重型机F15E只出动了2172架次。以日均出动率计算,F16达到1.46架次,而F15E只有1.08架次。F16高出后者35%。按照美国空军网页的描述,F16C在1998财年价格为1880万美元(F16A为1460万),F15E价格为3110万。但不到2000万的价格和超过3000万相比,恐怕怎么也谈不上“危险地接近”吧?

海湾战争中F16空袭巴格达时的典型挂载是2枚MK84炸弹(908公斤)、2个副油箱、2枚响尾蛇。根据Osprey的《F15E Strike Eagle Units in Combat 1990-2005 》一书,F15E战争初期典型挂载为12枚MK82(227公斤)、2个副油箱、2枚响尾蛇。当时F16还只能携带自由落体炸弹或“小牛”导弹。空袭编队在进入伊拉克领空之前一般都需要空中加油,空袭任务时间一般为2-3小时。算下来一天的总投弹量大致相当。但F16C的价格还不到F15E的三分之二。

而战争期间另一中型机F18的表现同样不遑多让:陆战队的84架大黄蜂总计出动了4936架次,日均出动1.4架次。看似不如F16,但F18是双发,且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还需要携带对空弹药(“麻雀”中距空空弹),其维护检修的工作量比F16要高。比如,F16不使用中距弹,APG66/68雷达的探测距离也比不上F18的APG65雷达,更不用考虑中距弹的制导问题。而F18在作战前就必须确保这项功能是稳妥可靠的。实际上战争中F18也确实用“麻雀”在中距击落过伊拉克的米格战斗机。而且F18还表现出很强的应急出动能力:除了陆战队的F18超过2.5架次之外,海军的F18以及加拿大空军的CF18紧急出动率也接近或超过2架次。而空军F16的最高日出动率从未达到过2架次。显然,F18的表现比F16好,比F15E都更不用说了。

可见,在为期42天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两种中型机在空袭中都是对地攻击的主力,丝毫看不出在性价比上弱于F15E这种重型机的迹象。否则,美军在战后应该迅速退役这两种中型机而不是继续升级和采购它们。实际上,战后美军对F15E、F16、F18都是继续升级改进。这足以说明,中型机对于头号大国来说并不因为有重型机就忽略不计了,相反,美国人是要一直挖掘中型机潜力到盆干碗净为止。

因此,所谓的“中型机陷阱”是个伪命题。至少对于大国空军而言,不存在这种问题。



asiavikin
军事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