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父亲徐庚田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对父亲的思念从未有过片刻的消减,他的音容笑貌,他为莒南水利事业鞠躬尽瘁的身影,始终鲜活地印刻在我的心间。父亲1910年7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却充满质朴气息的家庭,自幼便深知生活的不易,也因此养成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在那个年代,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已是不易,而父亲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勤奋,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后来,父亲投身到了莒南的水利事业当中,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从基层的岗位做起,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一步步承担起了更为重要的职责。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担任过多个关乎莒南水利发展的关键职务,每一个岗位,他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对水利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水利工地之间。那时候的我,还不太能理解父亲为何如此拼命,只是觉得他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很少有时间能像其他小伙伴的父亲那样,陪我玩耍。但随着我渐渐长大,我才真正明白,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是关乎着莒南万千百姓福祉的伟大事业,他肩负的,是让这片土地不再受旱涝之苦的神圣使命。父亲带领班子成员和局技术人员在莒南县陡山水库勘察现场。
父亲深知,水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为了提高水利职工的技术水平,他不辞辛劳地举办了一期又一期的水利技术训练班。在那些训练班里,父亲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耐心的引路人。他会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他总是说:“只有大家的技术都过硬了,咱们莒南的水利工程才能建得好,才能真正造福百姓。”而且,父亲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莒南实际情况的水利规划,几乎走遍了莒南的每一寸土地。他背着行囊,带着简陋的测量工具,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他仔细地考察着每一条河流的走向、每一处山谷的地形,记录下详尽的数据。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承载着父亲对莒南水利事业的殷切期望,也成为了后来诸多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在莒南县水利发展的历程中,那四座大、中型水库的建设以及灌区配套工程等众多项目,无疑是浓墨重彩的篇章,而父亲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水库建设期间,父亲就像一颗永不疲倦的螺丝钉,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从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控、难题解决,再到后期的验收完善,父亲全程参与,事无巨细。他常常为了一个技术难题,和工程技术人员们一起熬夜研讨,反复试验,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记得有一次,在某座水库的建设关键阶段,遇到了坝基渗水的棘手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水库的质量和安全。父亲得知后,立刻赶到现场,亲自带领技术团队进行勘查。他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不断地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最终想出了一套有效的处理办法,成功化解了危机。还有一回,在灌区配套工程施工时,遇到了复杂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施工难度极大。大型机械设备在泥泞的场地中难以施展,而且频繁出现下陷的情况。父亲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重新评估施工方案,调整施工路线,尽量避开那些最不利的地段;另一方面,他积极协调调配小型灵活的设备,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一寸一寸地推进工程进度。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父亲每天都在工地上忙碌,身上沾满了泥巴,脸上写满了疲惫,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卓越的专业能力,才使得这些水库能够顺利建成,并在日后的岁月里,为莒南的农业灌溉、防洪减灾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莒南的气候多变,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每当遇到这样的危急时刻,父亲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成为抢险救灾的先锋。我还记得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暴雨,河水瞬间暴涨,多处堤坝面临着决堤的危险。父亲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就带领着工作人员赶赴受灾现场。一路上,风雨交加,道路泥泞难行,但父亲的眼神中只有坚定和焦急。到达现场后,父亲迅速组织起抢险队伍,分配任务,指挥大家搬运沙袋、加固堤坝。他自己也不顾危险,亲自扛着沙袋,在泥泞的堤坝上奔跑。雨水湿透了他的全身,泥巴沾满了他的脸庞,但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守住堤坝,保护好身后的家园和百姓。在父亲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终于成功抵御了洪水的侵袭,将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着党的宗旨,把关心群众生活放在重要位置。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他总是会考虑到工程对周边群众的影响,尽量减少给群众带来的不便。他会主动与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并及时给予解决。父亲对水利事业的热爱,更是深入骨髓。他常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老百姓生活的保障,能为莒南的水利事业出一份力,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他把每一个水利工程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看着它们一点点建成,发挥作用,父亲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父亲一生艰苦朴素,他总是穿着那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吃着最简单的饭菜。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堆满的水利资料和图纸,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上,或是为职工购买学习资料,或是用于工程建设的小改进。在那个特殊的文革时期,父亲也遭受了不少的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真理,不屈不挠。面对那些不实的指责和迫害,父亲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他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水利事业是正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高尚品格。1994年5月13日病故,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也深深地影响着莒南的水利事业发展。在莒南的水利系统内,父亲的事迹被一代又一代的水利人传颂着。年轻的水利工作者们以父亲为榜样,学习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专业知识的刻苦钻研、对群众的关心爱护以及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着家人来到父亲的墓前,为他献上一束鲜花,和他说说家里的事情,说说莒南水利事业的新发展。我知道,父亲虽然不在了,但他一定希望看到莒南的水利事业越来越好,看到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因为水利工程的保障,过得更加幸福的生活。三十年的时光,或许会让一些记忆渐渐模糊,但父亲为莒南水利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那伟大的精神品质,却永远不会被遗忘。我会将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莒南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位名叫徐庚田的水利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水利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