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发展成就巡礼】科学研究篇:深化高质量有组织科研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术   2024-10-17 16:19   河南  


编者按:为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多维度、立体化展示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学校特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学校及各单位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凝聚全校师生力量,激励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改革创新,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今天推出科学研究篇《深化高质量有组织科研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学研究工作总结》。


深化高质量有组织科研 服务高水平自立自强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学研究结果总结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六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深度融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主动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规律,加快变革科研范式,把国家重大的战略性需求和行业前瞻性技术革新转化为学科学术的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全面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水平。

一、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大项目”“大成果”获得新突破

校坚持有组织科研导向,重视加强和国家部委、省教育厅、科技厅、黄委会、水利厅、交通厅、市科技局的沟通和对接,不断深化科研管理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推进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倡导包干制/PI制管理,为科研人员减负,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才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不断激发我校科研创新活力。

自2018年以来,我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子课题15项,到账经费3592万元。由学校牵头、刘俊国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锚阵生根-阻拦协同的堤防大溃口快速封堵关键技术与装备”正式立项,获批经费1593万元;李彦彬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耦合水网工程和特大干旱孕育过程的渐进式动态供需水预测预警”,获批经费670万元;刘汉东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典型国家骨干水网区特大干旱应急水源储备方案”,获批经费434万元;由学校牵头、刘俊国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澜湄流域水-粮-能耦合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顺利立项,项目经费300万元;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为学校集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好成绩。学校主持获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6项,总经费合计970万元。六年来,我校在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省重点研发计划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基于锚阵生根-阻拦协同的堤防大溃口快速封堵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部分成果现身“应急使命·2024”演习现场

空-天-地-水一体化堤防溃口信息感知示意图

微镜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锚阵生根-阻拦协同的堤防大溃口快速封堵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牵头,清华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黄河河务局信息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及武汉雷神特种器材有限公司等 10 家单位参与,该项目组建了集国内防汛抢险领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河务、军工企业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项目面向江河堤防大溃口快速封堵的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郑州“7•20”特大暴雨引发的卫河堤防溃决、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白沟河漫堤险情造成的严重后果,着力突破溃口快速扩展阻拦、抛投体落底稳定等技术难题,研制溃口信息快速智能感知装备与实时评估技术,研发带索旋转动力锚及发射控制装备与锚阵构建技术,形成基于锚阵生根-阻拦协同的堤防大溃口快速封堵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验证,有效提升我国江河堤防溃决应急抢险能力。


自2018年以来,学校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参与),省部级奖励152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其中主持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刘文锴教授主持的“面向水利监管的天空地协同智能感知及管理关键装备与技术”和黄志全教授主持的“隧洞高强度脆性岩体形变控制理论及围岩防控关键技术”均获2023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陈渊召教授主持的“道路低能耗降碳系列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获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刘文锴教授主持的“采煤沉陷灾害空天地多源融合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获2020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刘汉东教授主持的“滑坡灾变过程多因素预测预报理论与防治关键技术”获2019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2018以来我校获批中原领军人才5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5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2022年,刘俊国教授参加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16届学术大会暨第30届院士大会,并获2022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奖(TWAS)”,习近平总书记为本次会议发来贺信;2023年,刘俊国教授获得全球水文科学界最高学术成就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


刘俊国教授荣获国际水文科学奖

微镜头:国际水文科学奖于1979年设立,是国际水文科学界最高的学术成就奖。该奖项是由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颁发。2014年起,该奖项分为两个奖章,即国际水文科学Dooge奖章和国际水文科学Volker奖章,表彰水文科学家的杰出成就,Dooge奖章旨在表彰对水文科学的基础性贡献,而Volker奖章旨在表彰将水文科学用于造福整个社会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刘俊国教授是继2014年获得国际水文科学奖的夏军院士之后,我国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学者。


刘俊国教授荣获世界科学院(TWAS)社会科学奖

微镜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刘俊国教授被授予了2022年世界科学院(TWAS)社会科学奖。世界科学院也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世界科学院每年在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数学、医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九个领域各评出“世界科学院奖”。2022年度共有13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获得“世界科学院奖”。





陈卓教授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微镜头: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速生抗病泡桐良种选育及产业升级关键技术,该奖项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我校作为参与单位,陈卓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速生抗病泡桐良种选育、产业升级及林木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泡桐遗传信息平台;首创了泡桐定向育种新方法,选育出4个速生抗病泡桐良种,攻克了泡桐种苗产业“芯片”难题;突破了泡桐产业升级低碳发展关健技术,加快了泡桐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双碳"国家战略实施贡献了泡桐力量。成果在河南,安徽和山东等6省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指示精神,引导教师解决“卡脖子”技术


学校自2021年起相继入选了河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第二批试点单位名单、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省10家)和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承接省市和相关单位揭榜挂帅项目近10项。其中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姚亚明老师团队的“新一代中深层地热供暖—利用地球天然热炉加热地表水,清洁、高效、循环供暖综合配套方法、公益、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类项目在第二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功揭榜,实现了我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大突破。2023年服务水利领军企业及七大流域横向项目76项,合同金额共计3674.14万元。针对应急厅“头顶库”的需求,组织水利学院、水资源学院、地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相关单位整合资源,跨学科跨学院协同开展相关研究,为政府分忧解难。


2022年,刘俊国教授倡导并参与起草的世界上首部矿山生态修复国际标准——《矿山场地生态修复和恢复的国际原则与标准》面向全球发布。2023年刘俊国教授带领的河南省水圈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水资源遥感监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为全球和我国水资源评价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遥感监测方法和科技支撑。2024年刘俊国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了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实现了我校建校以来在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共获批社科类国家级项目45项,省级项目142项,朱海风团队的《中原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数据库建设》获得2020年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在国家级社科奖励上取得突破;省部级奖项52项,其中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翻译河南”工程优秀成果奖特等奖3项。在智库成果方面,获省部级领导批示二十余项,并有多项成果进入省部级决策,真正实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刘俊国教授现场见证“华水一号"卫星发射


卫星发射现场


微镜头:2023年1月15日,我校“华水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华水一号”卫星是我校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面向智慧水利的轻小型高分辨多模式光学遥感卫星,是全国首颗内陆水遥感卫星,也是“华水星座”的首颗光学卫星。华水一号“大卫星”突破弱监督的流域环境要素智能提取技术,在样本减少的情况下,流域环境要素提取准确率反而提升了10%以上,已被应用于全国120余条河湖“四乱”智能监管以及数字孪生贾鲁河项目;率先实现毫米级裂缝高精度快速检测,传输速度超快,检测准确率可达95%,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应用;研发了全国首例覆盖预报、预判、预警、预演、预案的水利防洪“五预”系统,已被应用于2022年以来郑州市全域、贾鲁河流域的防洪工作;研发的河道采砂智能监管系统已被应用到全国102个县级河道采砂监管工作中。


三、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学校深度融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出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服务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些政策措施,深度参与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2022年黄河实验室华水研究基地挂牌成立,牵头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和海河科技研究中心纳入黄河实验室研究体系,黄河实验室华水研究基地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旱灾害防御与水工程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修护、数字孪生流域与工程4个研究方向,开展黄河问题研究,其中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的智库建议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书记陈润儿批示。近年来,学校承接服务黄河流域和南水北调相关项目27项,总经费1300余万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和科技、特色智库服务,贡献了华水智慧、扩大了华水影响,得到了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有关单位和社会方面的积极评价。

省委书记楼阳生为“黄河实验室”揭牌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为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挂牌

微镜头:2022年4月11日,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我校举行,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为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挂牌。黄河实验室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大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实际行动,华水研究基地作为黄河实验室的主力军,以解决黄河流域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孪生黄河与工程为基础,水利模型、智能模型、知识模型为关键,实现水旱灾害防御与水工程安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修护智能应用。
扫码关注“华水发布”
情系水利
自强不息

监制:龙腾云
责编:李   晔
编辑:宋一凡
校对:方然然
审核:常稼鸿

华水发布
华水门户网站优质新闻“镜像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