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邮票发行没规划,组号标注乱成一锅粥!

文摘   2025-01-30 08:00   北京  


近年来,邮票收藏领域的一项“大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邮政的系列邮票发行规划频频出现问题。

2025年7月12日将发行《食用菌(二)》系列邮票,然而早在1981年发行的《食用菌》邮票,却并未标注“(一)”的组号。

这种从第二组开始编组号的情况,虽非首次,但却暴露出我国邮票发行体系的长期疏漏和缺乏规划。

标号体系的混乱

从历史上看,多个邮票系列存在类似问题。

诸如“保卫世界和平”、“药用植物”、“风筝”等多个系列,都未能统一标注初始组号,而是在后续发行时才开始补充,导致目录和实际发行存在不一致。

例如,1996年和2017年发布的《科技创新》邮票,在首次发布时并未进行组号标注,但后续的发行却带上了组号。

这种情况反映出邮票发行时对于是否作为系列来进行长线规划的随意性,给收藏者和市场带来困扰。

更让人困惑的是,官方目录与实际发行的差异。

在早期目录中,许多邮票未标注组号,后来的版本才做了补充,这种处理方式无疑破坏了邮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观点:规划不善,损害集邮者信心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根源在于邮政部门在邮票规划上的疏忽。

邮票本应是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但如此随意的发行方式,不仅令人质疑邮政管理部门的专业性,也直接影响到集邮市场的稳定性。

从邮票的收藏价值来看,标注组号不仅是一个基础的整理要求,更是收藏者对该系列邮票未来增值空间的一种预期保障。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收藏者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没有清晰的组号体系,收藏者如何判断某一系列的完整性与潜在价值?这种不严谨的管理方式,毫无疑问降低了邮票本应拥有的文化与市场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集邮者对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迅速和透明。

邮政部门应当更加注重前瞻性思维,提前制定并公开发行计划,避免再次让邮票发行过程陷入混乱。

影响与总结:亟待规范,集邮市场呼唤理性管理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理应得到更多尊重和规划。

不仅如此,随着国内集邮市场的逐渐复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海外藏家开始关注中国邮票的收藏价值。

因此,邮政部门的疏忽和不规范操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果继续忽视邮票系列的长期规划,未来可能会导致更多邮票系列的“无序发售”,不仅破坏市场秩序,还可能让那些珍贵的邮票因缺乏完整性和规范性而失去原有的收藏价值和市场吸引力。

或许,这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提前发布邮票发行计划的草案,广泛征求公众和集邮者的意见,从而做到更合理的规划?或者,邮政部门是否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专业、规范的邮票发行管理机制,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社群:各类收藏群 | 各省收藏群 | 热门收藏群 | 专业钱币群 | 专业集邮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邮票收藏家
为您提供邮票资讯、集邮活动、百科知识、邮市行情,让您的集邮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