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多点开花”,成为推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城乡融合演进的重要路径之一。不过,沪郊镇村资源禀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机遇与发展也各有不同。
宝山区顾村镇沈杨村创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着实拉开了产业转型的序幕。从沈杨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支配收入和村民年人均分红增长,已经能够反映出乡村新消费业态的活力。2021年,沈杨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的可支配收入为2868万元;到2024年,跃升至4037万元,其增幅正是得益于新业态布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沈杨村,20多个新业态布点聚集而成的乡村综合体显现雏形,村集体资产租金价格也跟着上涨。
虽说紧邻主城区的地理位置是沈杨村的潜在优势,但潜在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竞争力,真正促成乡村价值提升的原因是什么?
漫步沈杨村,很难分清是在乡村还是城市。沈杨村地处上海外环以内,不远处,南北走向的祁连山路大桥,是沪郊连接主城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近两年,拥有优势地理位置的沈杨村有了更多人气,原因正是市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富有田园风的诗和远方。
曾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担任乡村规划师的马云富,决定留在沈杨村创业。2024年,马云富做了一件“大事”,独自把沈杨村一处闲置的农机仓库,改成了安放乡愁的归园田居。经过一个夏天的改造,精致小院可四季成景,小院取名“云野花庐”,提供咖啡、简餐、烧烤和围炉煮茶,并配套18亩开放认领的蔬菜田“畦园农场”。
沈杨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增收。村集体将村民的一般农田统一流转经营,18亩菜田达到每亩过万的年租金,村民拿到了增收带来的分红;而持续增长的客流量,则让马云富的乡村梦想照进现实。
“云野花庐”并不是沈杨村第一个乡旅融合创业项目,对乡村建设规划有着丰富经验的马云富,也不是第一次心生创业梦。让他决定躬身入局亲自实践的原因,与沈杨村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10年前,沈杨村还被调侃为“钢管之乡”,黄沙、钢管堆场长期密集存在。沈杨村党支部书记朱燕军说,依靠粗犷式地租经济延续的钢管业,预示着城与乡的不平衡关系。村民意见大,朱燕军也一心想摘掉“钢管之乡”的帽子,让这个“距离城市很近”的位置,成为乡村新经济的优势。
近五年,沈杨村持续进行环境改造,为乡村造景。花海、临水平台、运动休闲驿站等陆续取代了老旧仓库和各式堆场,尤其在整治了村庄的9条河道,栽种了65000余棵苗木,拆除了24000多平方米违章建筑,并在几轮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设计后,乡村新场景营造有了全新的环境基础。
环境整改只是前提,产业发展的拐点在2021年。被一条蕰藻浜分隔为南北两岸的沈杨村,借着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迎来新产业落地。北岸先一步转型,高端婚宴中心、“901”农场、花卉苗木基地、卡丁车赛场、露营主题派对、中医医院、国际学校等落子布局;南岸也不甘落后,科创产业园和体育公园建设如火如荼。这些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投资的新项目陆续拔地而起,总建设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村集体投资超亿元。
以实体新业态为支撑的“城市后花园”初步成型,吸引了乡村创业者。新业态创造了新的市场价值。比如,“901”农场的土地年租金达40万元,卡丁车赛场年租金180万元,婚宴中心年租金近500万元,中医医院年租金1100万元……与此对应的,2024年村民人均分红达1.4万元。
朱燕军说,离城市更近的乡村作为稀缺资源,能够以消费新业态聚集为依托,与城市消费者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将使村民受益。
近两年,留在沈杨村创业的“新村民”颇有相似性,他们的梦想都生根于对沈杨村后续发展更实际的考量。
正在兴起的沈杨码头科创产业园,是“80后”青年程朗和搭档钟佳的作品。2021年,他们将原有老旧仓库、闲置工厂、荒废码头等进行创新改造,融入人文艺术、体育休闲功能,成功转型为科创产业园,满足上班族和周边居民的健身消费需求;羽毛球场、网球场、足球场和棒球、垒球等场馆相继建成,高端完备体育设施的公园与产业园连通,为工业风注入了乡村新时尚。
对产业园特色定位的精准理解,换来了超过90%的园区入驻率,3年后,他们开始盈利。程朗说,这并不意外,借助“好风景”吸引产业和消费人群集聚,再反哺乡村建设,是一个良性循环。
程朗和钟佳笃定把握住了科创产业园从设计、规划到运营全过程。而这份自信来自他们对沈杨村的了解。程朗和钟佳都是顾村镇当地人,2018年,两人参与沈杨村第一个产业转型项目——花卉基地的招商工作。对他们而言,尽管对城市商业体有丰富的招商经验,但这是第一次在乡村做招商。也正是这一次参与乡村规划和村民协商的经历,让他们一改沈杨村曾是堆场模样的旧印象,也意识到,在乡村,还蕴藏着有别于城市商业体的潜在商机。
将沈杨码头科创产业园作为第二个项目落地,就源于他们对沈杨村充分了解基础上的认可。
马云富有相似的经历。2021年,马云富以乡村规划设计师的身份承接了沈杨村第三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规划编制项目。几番调研之后,马云富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团队决定驻扎沈杨村,开展一次“陪伴式设计”的试验。马云富说:“当时,我们跟村委会工作人员组建了一个大团队,用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的全程驻场,寸步不离。”
陪伴式设计的探索,让马云富对乡村的理解更深刻。“这个过程,体会到了乡村与城市规划的不同。在城市做规划,公共与私有边界是很清楚的,但在乡村,涉及诸如土地性质、邻里关系等复杂问题,比如要移一棵树,也可能需要村委会出面协调。”马云富说,在乡村做项目,一定不能停留在按图纸施工的层面,还需要多方协作和协调,才能共同推动项目进展。
因“陪伴式设计”而诞生的村庄规划编制更有操作性,为沈杨村后续发展打下了规划基础,也促成了村集体在诸多项目合作中实现稳定增资。例如,2023年启动运营的中医院项目,就是依据新的村庄规划图纸选址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主体由村集体在运营方缴纳保证金后,负责出资建设;运营方在租赁后自主装修。
朱燕军说,在沈杨村,新项目通常按照这样的流程推进:双方先达成投资建设和长期租赁的协议,再开展合作。如此一来,运营方“笃定”,村集体资产也稳定增值。
一个又一个场景的营造,让沈杨村在短短五年内,将商务、商业、餐饮、娱乐、农耕休闲等功能融为一体,另有康养、教育等板块正在建设。基于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乡村要素,在沈杨村的农村集体经济增值中,展现出乡村价值。
此时,这个距离城市很近的乡村,借助一个正在生长的新商业生态系统,正逐步实现城与乡的融合,创业新村民对新业态的发展充满期待。
而新村民和新业态“扎根”的背后,有什么吸引人的理由?采访中,他们都提到了对村集体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朱燕军和村干部们的信任,以及在合作中,与村集体能够轻松达成共识的默契。
朱燕军回忆称,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市级郊野单元规划编制调整工作启动,沈杨村紧跟步伐,着手进行产业规划,并邀请专业团队为村庄量身定制了一份“发展蓝图”。“尽管当时钢管堆场仍随处可见,但在蓝图的勾勒下,未来产业的场景和布局已初现端倪。”朱燕军对此充满信心。
不打没准备的仗,朱燕军觉得,村集体要考虑乡村发展,一方面需要重视规划设计,另一方面要对村情民意有足够的了解。“村庄设计其实是内生的,只有村里自己清楚,哪里该建停车场,哪里该放垃圾桶,怎么跟村民协调,才能顺利移走一棵树。”
由专业的乡村规划设计团队领衔,由村干部深度参与全过程,这样的联手和配合,让业内人士看到,“陪伴式设计”的试验是成功的,这样的创新理念值得重视,同时,也为沈杨村后续一系列新产业项目的顺利落地打下基础。
沈杨村在推进新业态项目中秉持一个“原则”,发展低风险的租赁经济,让村集体资产像滚雪球一样保值增值。但要通过抬高单位面积的租赁底价来体现乡村价值,村集体的营商服务能力和水平就成为重要因素。
当前,沈杨村集体经济组织正积极筹备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的定位就专注在如何为各类新经营主体提供更全面的营商服务上。“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健康的乡村营商环境。村集体必须展现出专业且高效的营商招商及服务能力。”朱燕军说。为此,沈杨村紧锣密鼓招募专业人才,不断完善财务、税收制度,规范建设台账等,以期全面提升村集体的战略规划决策能力和制度建设水平。
更多创业者希望在乡村的沃土上寻找机遇,村集体渴望在双向奔赴中迎接产业振兴。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王常伟在解读案例时提到,要将乡村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这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带头人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建设发展中应着重关注“三个看”。
“一要‘向前看’,沈杨村在土地规划、村庄规划到产业招商的过程中,更早地把目光放得长远,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二要‘向外看’,要理解城市和市民的需求,看见乡村之外的消费市场的需要;三要‘向内看’,要能读懂自己的村庄,包括空间规划的适配度、可盘活资源、村情民意等。事实上,村庄规划和乡村招商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懂的人结合外部趋势从内部发力,其中大有深意。”王常伟说,这三点影响着一个村庄的“眼光”,既能想到,也能做到,就会给投资创业者带来信心,也容易达成合作共识。
往期推荐
总投资超千亿元项目集中落地、开工!宝山区“开年第一会”,聚力打造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营商环境
用生态网络串联城市生活,“美丽城区”的幸福密码藏在这片湖!
解锁20分钟“精神快充”,快来宝山这座公园治愈一下吧~
编辑:张思源
资料:上海三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