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宁德实践,作出如下决定。
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和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市上下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强化改革意识,坚定改革信心,保持改革定力,自觉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忠实践行者。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且念兹在兹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改革、亲力推进改革,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改革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的殷切嘱托,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在宁德工作期间开创的改革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深刻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论断、提出的总体目标、确定的重要原则、部署的改革举措,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坚韧不拔、顾全大局“四种精神”,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树牢“弱鸟先飞”意识,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求真务实抓改革,善作善成抓改革,久久为功抓改革,以实际行动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宁德实践的总体目标是: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形成一批体现宁德特色、展现宁德作为、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代新宁德建设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在打造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域窗口上形成新成果。发挥宁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一政治优势,深挖用足理论和实践“富矿”,推深做实具有宁德特征的改革,形成更多标识性创新成果。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创新平台共用、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的山海联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打造现代化湾区经济试验区。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探索新路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健全产业引领、以城带乡机制,着力在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上求突破、见实效,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进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机制,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宜业宜居先行区。
——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呈现新气象。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国有资本在新能源、新材料、海上风电、电动船舶及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无人物流等领域深度布局,加快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鼓励国有企业参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存量土地资产盘活处置,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明晰国有企业主责功能和主业标准,深化上下游垂直整合、同类业务专业化横向整合,逐步清理无业务、无贡献、无法实现功能的二级企业,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落实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经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监管协调机制。健全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机制,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2.完善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体制机制。深化推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程度支持民营经济公平参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细分行业建设,平等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两新一重”以及养老、医疗、教育、文体等民生事业补短板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完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政银企”合作机制,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健全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创新信用修复机制。完善涉企收费治理工作机制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长效机制,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培训长效机制,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培育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企业。
3.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持续推进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动民企、外企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享受与央企、国企同等市场待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完善市县一体招商统筹引导机制,建立健全以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为重点的高水平良性招商引资新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驰名商标。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健全“亩产论英雄”、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等机制,完善用地指标精准化、差别化投放制度,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健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等机制,推动商贸流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深入落实全省电力市场建设要求,优化天然气网管规划布局和运行调度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审批程序,健全重大项目用能、用地、用林、用海、环评等要素联动保障机制,完善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升级促消费支持政策,健全现代商贸体系,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4.打造“宁德服务”升级版。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健全行政审批制度、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完善破除隐性壁垒长效工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理顺政务服务管理体制,实施数字政府建设“131”工程,拓展各类数字应用服务场景,实现政务服务工作统一归口、全链条管理。完善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建设,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机制,优化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优化规划选址综合论证,规范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和审批中介服务。完善政企常态沟通互动机制,健全企业需求集中收集、研判、分派、协调、办理、反馈闭环工作机制,打造“益企宁德”企业服务品牌。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
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和涉案财产处置程序,完善府院“联合共益执破”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行为保全等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制,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中心实质化运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行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信息归集和共享公示机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置机制。
三、完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
5.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健全主导产业强链建圈、跨界融合、专班服务等机制,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效融合工作机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加快发展电动康养、电动重卡、电动船舶“三大产品”,全面构建从基础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体系电池、新型储能、电动航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深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智转数改”,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建立健全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项目本地孵化政策体系。
6.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持续推进动力电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推进“数智宁德·城市大脑”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数字创新平台。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探索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完善数据产权登记制度,推动数据产权合规流转。建立健全城市数字化治理机制,强化数据资源整合汇聚、融合运用,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县域智慧化改造。
7.健全服务业发展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巩固拓展国家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成果,健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全要素、宽领域、高水平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分领域、分行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工贸分离、主辅分离,创新推广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模式,带动发展商圈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向高端化、数字化。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丰富文旅消费,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消费,促进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健康医疗等服务消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8.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深化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展预算内投资补助、国债、社会资本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县域的常态化协调机制。健全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高速铁路、货运铁路支线、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构建大枢纽、大通道、大物流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深化宁德市通用机场选址论证,前瞻布局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健全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完善现代水网管理体系。
9.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机制。深化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城市建设,优化机制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搭建、数智赋能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加快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第三方平台、金融机构等协同联动、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健全县域重点优势产业链发展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完善县域小微园建设管理机制,加快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培育更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深化新一轮园区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共建园区、股权合作等利益共享机制,持续推动主导产业在沿海与山区县域梯次化纵深布局,全面提升产业链配套集聚水平。
四、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10.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大思政”教育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化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加快构建特色思政教学基地和精品课程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实施学生美育素养提升行动,探索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入实施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学校综合督导机制,推动各类学校完善治理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提升办学实效。探索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健全教师职称聘后管理机制。优化整合职教资源,深化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完善规范化数字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本科高校省市共建机制,支持宁德师范学院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调整优化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加快推进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调整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布局,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健全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探索推行义务教育“多孩同校”就读机制,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1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科技工作体制机制,统筹谋划全市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项目、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健全跨部门的重大科技任务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完善“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科研攻关机制,健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等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布局和统筹管理机制,打造以“国字号”“省字号”研发平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推进“一县一平台、一业一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等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共建创新联合体和高水平研发平台,打造科技产业“双飞地”。建立健全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接落实国家部署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财政科技投入容错纠错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预算执行指标和绩效评价体制。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引进技术转移、检验检测、投融资等专业服务机构,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研发平台、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平台,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持续推进“科技贷”、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创新,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政策支持体系。
12.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新时代“三都澳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加快打造吸引和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人才平台。建优人才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和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职业教育融合基地、高科技创新性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开展重点用人单位自主认定,加快集聚高素质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健全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宁德市青年科学基金,建立重点产业高端人才举荐制度,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育体系。完善企业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机制,优化人才“编制池”等制度,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打通人才交流通道。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全链条创业孵化培育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创业金融保障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服务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宁聚英才、智汇闽东的生动局面。
五、健全经济治理体制机制
13.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市县两级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协调,将市级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并做好年度间平衡,滚动明确重大任务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年度要求,构建“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的体系化推进和闭环落实机制。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规划传导与衔接,完善“市域—单元和总规—专规—详规”的规划传导机制,探索开展详细规划单元划分,制定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强化对其他各类发展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强化财政、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一并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最大限度拓展政策综合效应。全面落实现代化统计改革,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
1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落实上级部署要求,逐步将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制度,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推进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能力。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落实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取消使用绩效不高、资金分配“小、散、乱”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目标接近、投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逐步形成合理授权、依法规范、运转高效、职责明确的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稳妥承接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和下划地方改革,有序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工作。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对下沉地方管理权限的非税收入探索实行差别化管理。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体系,强化债务预算约束,实施债务动态监管,严格债券支出管理,防范化解平台公司债务。
15.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巩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果,因地制宜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形成更高水平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良性互促的循环生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进多元股权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机制,落实地方金融组织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完善金融纠纷调解组织规范管理机制,增加县域金融纠纷调解服务供给,建立健全联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
六、完善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6.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机制。深度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建设,探索完善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发展联动、科技创新联手、公共服务联网、生态环境联保等区域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温福高铁、宁德至福州长乐机场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产业引领、山海联动,建立健全优化山海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完善山区与沿海对口帮扶和结对共建机制,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分工合作,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健全山海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跨县(市、区)统筹规划衔接,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县(市、区)规划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廊五轴”发展格局。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一体推进海岛、海岸带、海洋“点线面”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17.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改革,强化城市设计成果运用,建立城市体检机制,系统推进城市更新,持续实施中心城区“十个十”民生工程,促进城市功能品质与群众生活品质“双提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稳妥审慎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消除进城落户农民后顾之忧。稳妥有序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优化。
18.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村联社”等模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深化农垦改革,提升农垦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19.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聚焦大念山海经、走好特色路、建设样板区,坚持产业先行、以城带乡、文化赋能、生态宜居、党建引领,健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机制,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一书记三大员”制度,深化拓展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改革项目集成、要素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着力在践行大食物观、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推进共同富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窗口上彰显宁德特色。健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完善“三产三新三链”融合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八个一”工程,积极建设农业小微园、电商园、加工园、物流园、产业园,做优做精县域特色优势富民产业。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统筹推进县域、城镇、乡村一体规划,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建立涵盖全体农村人口在内的防止返贫监测机制,构建脱贫攻坚帮扶项目资产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挂钩联系、兜底保障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粮食生产、储备、应急等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推进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提升“我在宁德有亩田”活动,确保粮播面积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推进设施农业、设施畜禽、特色农产品等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健全以工代赈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群众就业增收。深化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机制改革,全域建设县级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鼓励农户合法拥有住房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村群众增收渠道。
21.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机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级统筹机制,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质量不降。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健全土地要素协作机制,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加快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有序推进“标准地”改革,积极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支持符合条件的单宗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多用途土地供应并以单宗地为单位组织出让,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照程序合理转换。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消化存量土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抓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七、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和宁台融合发展机制
22.构建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贯彻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探索发展离岸贸易、新型易货贸易,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完善服务贸易发展联络机制,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及配套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对外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中国(宁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力推动沙埕港区、三都澳港区溪南作业区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宁德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引导企业融入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提升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23.建立健全深度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机制。建立完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项目平台对接合作的工作机制,推进中国(宁德·福安)不锈钢国际交易中心项目建设,深化优势领域对外合作。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壮大二手车出口、海外仓等新业态,全面推动“新三样”出口。建立主导产业外贸业务跟踪服务机制,做好境外投资安全风险预警和政策指导,深化“宁造出境”“宁企出海”,提升“宁德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外汇管理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银行、支付机构落地电子交易收付汇。
24.健全宁台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两岸社会融合机制,落细落实惠台政策,扩大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深化宁台文化交流。探索两岸经贸融合机制,建立健全宁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清单机制,持续推进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积极创建霞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全面深化拓展新能源、海洋养殖等产业对台合作。优化涉台金融服务,在对台支付服务便利化、两岸征信合作、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探索两岸情感融合机制,办好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活动周、海峡两岸(霞浦)海洋文化周等活动,深化宁台信俗、宗亲、乡亲、姻亲、青少年等交流往来,推动台胞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探索全域融合机制,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对台交流基地建设,拓展更多对台融合实践,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台开放格局。
25.深化外商投资管理机制改革。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清单+首席服务官”、常态化沟通服务、投诉协调等制度机制。深入实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资产业目录,落实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部署,推动在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化工作,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完善促进乡贤回归机制,发挥海外联谊会平台作用,密切与海外重点侨团、重要侨领侨商和华裔新生代的联络,鼓励支持更多在外乡贤、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兴业。
八、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26.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探索完善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强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有机衔接。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机制,健全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联系相关领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大代表工作机制,拓展人大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参与。持续深化“一十百千”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千名代表访民情听民声办实事”活动,丰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优化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民宗侨台基层联系点等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27.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拓展协商内容、形式和参与面,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深化政协委员联系点建设,丰富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载体,完善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创新专项民主监督、提案监督、情况通报等监督形式,提高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组织化程度。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拓展协商平台,丰富协商方式,强化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
28.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村(居)民议事途径和机制,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深化推行城乡社区民主协商制度,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基层协商活动、增进共识、促进团结等方面作用,推动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
29.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深化落实政党协商计划,探索“民主监督+联合调研+政党协商”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参政履职发挥作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打响“山海宁德·福籽同心”民族工作品牌。加强“平安宗教”建设,推进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建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支持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完善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
九、完善全面依法治市体制机制
30.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修订《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统筹立改废释,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立法,注重“小切口”、探索“小快灵”立法,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法规,提高立法质量。扎实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发挥立法咨询专家作用。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加大纠正监督力度,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31.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指导督促各部门依法履职,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探索建立发挥党政机关法律顾问作用的制度机制。优化完善宁德市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政务数据汇聚共享,推进政府运行、服务流程和治理模式数字化,提升数字政府服务能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推进实施片区联合执法。
32.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深化公检法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全流程全要素执法监督管理,加快推进“新建型”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和跨部门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建设。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深化一体履职、综合履职,推动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推进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和工资待遇保障体系,加强和规范警务辅助人员薪酬保障管理。优化完善公安“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构建协同高效的警务体制机制。
33.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深化律师制度、调解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性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公益普法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构建全民守法普法长效机制。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加快建设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健全专门矫治教育机制,提升未成年人法治素养。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加大涉外律师人才挖掘、培养和储备力度,探索开展涉外和两岸法治文化交流,健全涉外涉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
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34.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等学习制度,健全学习大军、理论宣讲轻骑兵等理论传播机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体系,健全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协同机制,营造平稳有序舆论环境。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机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等宣传教育,实施“循迹再奋进·宁德担使命”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创建融合发展。深化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分众化、精准化实施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
35.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闽东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改革,探索文化领域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国有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一库两制”工作制度,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体系,提升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完善文旅市场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6.健全网络综合治理和对外传播体系。深化网络执法协同机制,强化联合执法,加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力度。探索将“四下基层”制度嫁接到网上,建立“民生账本”,实现民生诉求快速收集、精准分析与有效解决。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努力“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十一、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机制
37.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表扬机制,完善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增收长效机制,引导群众在主导产业发展中实现就业增收、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实现服务增收、在推动新业态发展中实现创业增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实现经营增收,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的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绩效年薪分配机制。
38.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稳岗返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政策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大数据+铁脚板”管理服务模式,构建智能化就业服务格局。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各类群体提升职业技能。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公平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制度。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新发展,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网约式”零工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互联网新兴工种人才库。
3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优化社保参保结构,引导有缴费能力的城乡居民参加企业保。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广“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服务模式。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长效机制和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专项整治重点领域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资源统筹、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探索房票安置模式。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机制。
4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探索推进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办医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资金投入、人事管理、医保支付等保障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机制,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本土医学人才培育体系,持续实施“柔性引才”和医学生定向培养计划。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新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数字化赋能医改,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深化医教研产融合发展,健全支持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引导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和畲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41.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强化人口监测机制建设,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及激励机制,深化“出生一件事”政务服务集成改革,积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生育休假和生育保险制度,落实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托幼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分析,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幸福孝宁”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引导用人单位大力开发“适老化”岗位。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探索嵌入式养老等新模式,开展“点菜式”养老服务。健全互助孝老食堂长效管理机制,推广“邻里互助”服务模式。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探索推进“山区+沿海”养老协作,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健全完善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体系,依托信息化手段完善探访关爱服务机制。
十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42.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保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提升三都澳等重要海湾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根据上级部署要求,落实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推进用地规划“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深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完善市域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宁德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43.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区域间协同治理机制,加快建设责任共担、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流域生态共同体。深化三都澳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改革,完善源头、系统、精准治理机制,巩固拓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成果。深化推进国家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加快重点产业园区环评联动改革,健全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完善监测、监管、执法“三联动”机制。加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推进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促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制度,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完善河长制、湖长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岸线、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开展园地林地草地定级和基准地价制定,推进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制度改革。完善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县域构建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44.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理念,深度融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加快闽东森林城市群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营,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一批黄振芳家庭林场式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持续推进竹业、油茶、花卉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科学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发挥森林多种效益。持续推进林业金融创新,探索推行“宁德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和“林e贷”等金融产品。深化国有林场和林木采伐改革,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林农加快发展。
45.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推广“光伏+菇棚”“光伏+交通”“光伏+园区”等多场景应用,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园区,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将节能、环保等绿色采购政策嵌入政府采购网,推广一批绿色环保节能消费产品。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管理、碳排放双控、蓝碳调查评估与开发保护等制度,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打造“无废城市”。推动重点企业参与国家层面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背景数据库建设、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推进近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岛建设。
十三、完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46.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完善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健全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机制,加大国际执法合作力度,依法维护我市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完善全民国防教育体制机制,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国防动员指挥协调机制,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推进“智慧海防”建设,构建立体智能管控体系。深化民兵制度改革。完善双拥工作机制。
47.健全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强化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工作机制。坚持源头风险管控,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探索新型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闻宣传和网络舆情协同处置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健全协同共治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推进“智慧交管”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48.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分级分类整合多元调解和法律服务等资源力量进驻,打造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实体平台。分类建设“海上社区”,完善“海上综治中心”功能,健全组织联建、矛盾联调、执法联合、治安联防、服务联抓、数据联通机制,不断提高化解海上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健全网格发现、村社上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工作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受理部门负责程序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解决的工作机制。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深化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对接联动,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分级预警预防、风险排查管控、帮扶救助等工作机制。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理顺县乡职责关系,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公安侦查中心建设,深化打击治理海上走私、盗采海砂、电信网络诈骗、毒品问题等重点领域,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
十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落实到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49.加强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机制,做到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大胆试、主动改,为全国全省改革提供更多“宁德经验”“宁德案例”。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自觉当好“施工队长”,既挂帅又出征,推动改革蓝图变成生动现实。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生所向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增强改革方案科学性和改革落实执行力。建立健全改革议题“计划+动态”管理机制,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完善舆论引导机制,营造人人关注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
50.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常态化开展“沿着足迹学思想悟伟力”活动,建立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完善理论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五位一体”“赛场选马”干部考评选任机制,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用好政绩观偏差主要问题细化清单及应用场景。完善激励和保护干部担当作为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健全常态化开展基本培训机制特别是干部专业化培训机制,完善专题培训、向基层学习大讲堂等机制,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深化拓展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锻炼,健全完善规划培养、实践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机制。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探索县处级领导干部、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离任交接清单管理办法。健全完善职级公务员管理使用制度,进一步释放激励效应和择优导向。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深化拓展近邻党建全域提升行动,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深化党建赋能强企行动,完善产业链党建发挥实质作用机制,健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两个覆盖”常态长效机制。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
51.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完善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深化“选题立项”监督机制,健全督查问责、常态化开展“回头看”等制度。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严格落实精简规范会议文件、简报和各类创建示范、评比达标、节庆展会论坛活动要求,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严肃查处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健全监督检查与审查调查会商机制,探索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完善“五廉五践”工作机制,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方式。健全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持续推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持续探索创新巡察模式,强化纪检监察与审计、财会、统计等各类监督协调协作,完善“审巡纪”联动监督机制,健全执纪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机制。深化国企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由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副组长直接负责重点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及参照派驻纪检监察组模式管理的配套制度。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乡镇纪委履职“1+N”机制。
52.健全改革工作落实机制。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主动认领、坚决贯彻、一抓到底,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察内容,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成效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探索建立市领导领衔改革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推行“一个重大改革项目、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一个单位牵头抓总、一批参与单位配合”的“四个一”推进模式。建立健全改革任务对账销号制度,创新应用《提示函》《提醒函》等方式,完善改革任务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健全改革成果转化机制,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推动各级各部门把改革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健全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一组一品牌、一县一特色、一部门一亮点”典型选树行动,孵化选树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可推广的改革典型。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宁德实践而努力奋斗。
来源:闽东日报
编辑:蓝青
审核:卓金芳 周邦在
往期推荐
往期推荐
■ 台风“山陀儿”已生成!还有强冷空气来袭!宁德天气将…… ■ 宁德开始了!事关你的医保→
■ 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签注恢复办理 ■ 官宣!2024宁德马拉松来啦! ■ 《破密》国庆央视开播!讲述宁德“无名英雄”蔡威的故事
■ 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签注恢复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