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财宝典》新牧网
2024年兽用化药行业到底有多“卷”?根据行业人士分享的数据,今年6月初,国内通过GMP生产的企业有1706家,但到10月份只剩下1152家,意味着在短短几个月内有1/3左右的化药企业被“卷”出局。兽药价格更是“跳水式”下跌,50ml泰拉霉素价格下降,氟苯尼考从700元/kg跌到180元/kg,强力霉素从700元/kg跌至300元/kg...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兽药化药企业亟需寻求“破卷”之策。
11月12日,在2024首届农牧业化药产业链高端品牌大会·康牧动保特约·圆桌论坛上,河北远征药业技术总监韩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斌,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曾振灵,浙江康牧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裘李忠,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卜仕金,杭州金越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素等行业权威、企业代表围绕“内卷与超越”进行圆桌探讨。《农财宝典》新牧网总编辑彭进担任本次圆桌论坛主持人。
《农财宝典》新牧网总编辑彭进 担任论坛主持人
“内卷”卷出“时价”化药
主持人:当前,化药行业相当“内卷”。能否举例谈谈,据你们了解,化药卷到什么程度?这种极致的内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韩超:我认为“内卷”本质是同质化产品过剩、厂家过多,导致的低价竞争。举个例子,像治疗肺炎的泰拉霉素,泰地罗欣,加米霉素,均属于长效大环内酯类,适应症、适应动物相似。某兽药产品刚上市的时候能卖到50ml 800~900元,现一年内已跌破50ml 500元,并且这个价格仍有下降趋势。
河北远征药业技术总监韩超
裘李忠:其实“内卷”本身并非坏事。它其实是一个不良产能淘汰的过程,有数据显示,年初GMP认证企业尚有1700余家,至10月已减至1152家,淘汰速度极快。当前“内卷”现象严重,养殖企业出价即有上游企业承接,此竞争模式既非理性,亦难持续,众多生产企业已是成本线以下运营。以我司氟苯尼考原料为例,三年前每公斤售价约680至700元,今已降至约每公斤180元。疫苗行业亦受波及,如口蹄疫疫苗,价格由十数元跌至数元。
“内卷”之因可概括为四点:一是产能过剩严重;二是产品同质化高,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泰万菌素等常规化药,GMP认证企业普遍生产;三是养殖结构变化,养殖企业议价力强,但缺乏正确的药品评价体系;四是动保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资本投入研发有限,国内创新多集中于仿制药,鲜有源头技术创新。
浙江康牧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裘李忠
张素:从动保的服务商角度看,我司长期代理高端兽药品牌,以往较少感受“内卷”,但现在亦深受其影响。比如说像泰妙菌素、泰万菌素,这些原先都是很贵的药,但现在都是已经比较地板的价格了。另外,在行情快速下跌过程中,我们的报价与市场成交价常存差距,导致客户质疑我司谋取超额利润,在这一块我们相当为难。所以为了避免误会,现在客户要询价的话,我就说是“时价”。
从养殖户的角度说,养殖端并没有想在化药的“内卷”中“得利”,我们更希望能使用到优质、有价值的产品。目前我也已经看到很多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已经在行动。
“大单品”“小而精”是破卷思路
主持人:您认为2025年化药行业会更加内卷吗?有没有超越的办法?可否提出您的几个破卷的建议?
裘李忠:我认为“内卷”仍会持续一段时间,未来2-3年内,1152家兽药行业中或减半,头部企业将会崛起,为养殖企业保驾护航。原料药格局已定,而成品兽药“内卷”何时停止?如何“破卷”?
首先,制剂“内卷”主要是因为国标产品简单易制。康牧作为高品质发展企业,我们认为仅达国标远远不够,需通过优化剂型和工艺提升药物效价来破局。原料药降本也是“破局”之策,康牧十年前即涉足合成生物领域,通过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维生素等,降低成本。其次,化药企业应专注自身优势领域,深耕细作。比如康牧就将“大单品”视为战略路径和发展方向。另外我认为,销售模式和服务体系创新亦是“破卷”关键。以往动保企业给养殖企业的唯一服务是“引领”养殖企业,而今康牧与集团客户共建药物评价体系,打通信息壁垒,实现共赢。
韩超:“内卷”现象难以避免,我国产能依然过剩。作为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制剂水平与国际尚有较大差距。例如,土霉素注射液,进口品无局部组织刺激性且可静脉注射,而国产则刺激性强且不可静注,显示产品吸收利用度差异显著。因此,我认为化药突破的关键在于制剂工艺创新。此外,建议企业不应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应打造“小而精”特色,专注于少数产品,力求顶尖,实现专精特新。
主持人:您认为接下来化药行业需要重点突破哪些先进技术?
曾振灵:目前国家对于创新兽药的研发和新兽药的靶点方面非常重视,投入很大,未来一类创新药应该是研发的重点。另外,“改良型”的创新药、西药+中药的复方药,还有比如纳米技术、生物合成等对一些产品的进行升级改造等也将是重点突破的范畴。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曾振灵
卜仕金:现今,关于经济动物药品的创新,我没有看到有更多的效益产生。经济动物到了集采阶段,现有的产品规范、合理使用能够满足养殖端需求,所以在现有药物上的简单升级并不被大多数养殖户接受。但是宠物药则不同,宠物药没有集采,现在很多人用药企都在瞄准宠物药市场。国内目前比较成功的两个宠物药:过敏性皮炎、猫传腹,未来化药行业可以瞄准宠物市场重点突破。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卜仕金
提问你认为中国的养猪结构,龙头企业是否会超过80%以上?针对结构性变化公司做出了服务、营销上的哪些创新?
韩超:养猪结构越来越集中,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非洲猪瘟的影响下,只有大的企业才有资本做好生物安全,大规模“养好猪”。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预防用药上下工夫,另一方面,也要在靶向动物用药,制剂缓释上下功夫,致力于减少用药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远征在创新疫苗上也有很深的底蕴,例如mRNA疫苗。针对大型规模猪场疫病爆发,mRNA优势明显,可以在10-12周左右生产出很好的成品疫苗,无需大规模的细胞悬浮培养。我们认为,对于规模型集团客户,上游企业要一同成长,合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产品。
裘李忠:养殖集约化对动保企业挑战非常大。首先是产能方面,康牧一直讲自己是“超级工厂”,产能已相当可观,但我们仍在持续扩产,以确保集团客户稳定供应。当前集团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首要考量的是原料自给能力,因为原料药价格波动大时,采购难度增加,无法保证稳定供应。对此,康牧通过多项措施确保战略合作伙伴高品质药品持续供应。另外,客户的“降本”是迫切需求,尤其是集团客户。康牧不仅从原料、制剂工艺着手,还通过提升生产管理、智能化水平实现客户降本需求。新投资的知行药业工厂采用全智能化生产,人均产出高达600万,为行业降本贡献力量。
主持人:对于目前猪场的采购招标制,一般认为是好事情,但也有观点认为,招标变成了纯比拼价格,可能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价廉不一定物美,劣质药大行其道,损伤养殖企业本身。您如何看待?
曾振灵:我今年走访了两家大型养殖企业,他们设有内部评价体系以评估化药质量。当前,大型养殖企业占据卖方市场主导地位,但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如药代实验设计存瑕疵,动物数量不足,难以得出产品临床疗效是否有显著差异的结论。此外,养殖企业对兽药生产成本把控精准,通常仅给予5%~10%的利润空间。部分大企业为获大单,不惜低于成本价投标,此举严重挤压了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如何应对此局面,亟待破解。
卜仕金:现今动保企业出现“集采”,一方面是由于动保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给了养殖企业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是由于养殖结构的改变,使得大型养殖企业有了更大议价的空间和能力。但动保产品价格是有“底线”的,如曾经政府疫苗集采中因中标的价格过低,导致生产企业为保证成本只能牺牲疫苗质量为代价,以致政府免费送养殖户的疫苗却被弃用。作为兽药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品牌力量是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周斌:“一分价钱一分货,物美价廉是传说”。质量是衡量产品的唯一标准,药品质量有上限与下限,产品只要达到下限,就可以上市销售。当兽药产品价格一跌再跌,产品质量很可能受到企业降本操作的影响。例如,疫苗生产中的“小牛血清”若因成本考量而改用国产,可能导致品质下滑。结果是动保产品销量增而利润减,企业再降本,甚至基本的服务也会缺失。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斌
主持人:行业有没有可能一直降本,降到4元/斤?在极致降本的大背景下,你们建议养殖企业和上游企业应该注意什么?
张素:兽药、生物制品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益,帮助养殖端尽可能发挥品种优势,实现潜在生产性能,成本的降低可能还要得益于原料的下降,中国养猪4元时代,目前还是要有很多的路要走的。
周斌:个人感觉未来可能会达到4元/斤,但目前仍有距离。养殖企业可以从抗病育种、疫病净化、营养调整三方面入手,营养仍是大头开支,占70%-80%。近两年来,原料、兽药成本均在下降,可以说只要不发非瘟,猪苗价格再高都会赚钱。但现在这个季节又到了三个猪病肆虐的季节--非瘟、蓝耳、腹泻,我认为后续“疫病净化”是最重要的。同时,建议养殖户提升母猪产仔性能与营养配比,以实现更大改进。
一句话总结今天的观点。
彭进:内卷是现状,创新是方法,超越是目的。
韩超:交流非常重要,思想的碰撞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创新的方法。
周斌:不论哪个行业,提升内功,创新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曾振灵:希望2025年中国化药企业在国内卷的少一点,卷多一点到越南、到东南亚,到非洲,到拉丁美洲。
裘李忠:希望动保行业通过更深入地交流,尽快走出内卷,有序助力养殖行业发展。
卜仕金:内卷告诉我们创新仍是发展的动力,然而创新有代价,每个企业都应该认真思考,从哪个点开始创新。
张素:建议大家在做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同时,也可以考虑非利益的工作也最大化,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七位圆桌论坛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