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南洋杯采用了加秒制用时,我发现很多朋友对此有些陌生,因此我这里简单科普一下各种用时规则。
1. 包干制
最基本的用时规则,仅有保留时间,用完超时。
包干制好处非常明显,规则简单清晰,对局总用时方便控制。但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填子问题的争议——“填子”究竟如何界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再展开了。如果有机会,我会写一下我的经历。
需要注意的是,应氏杯也是包干制,只是保留时间极长,变相削弱了“填子”的收益。
2. 读秒制
在保留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次的读秒时间。
保留时间用完,棋局进入读秒阶段。在读秒时间内落子,下次轮到自己落子时读秒时间会回满。读秒时间内没有落子,读秒次数减一,进入下一次读秒。当读秒时间与读秒次数全部耗尽后超时。
读秒制理论上不会出现超时,但对局总用时无法预料,因此不适合密集赛程。这个规则大家非常熟悉,也不多做说明了。
3. 加秒制
在保留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每步落子后的加秒,时间用完超时。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就以本次南洋杯每步加15秒为例。选手A回合开始时剩余1:50:00,本手落子花费了10秒。那么他在落子拍钟后,剩余时间将变为1:50:05。
加秒制的特点是可以实现“电表倒转”,比如李钦诚。
他在本次比赛第一轮,就实现了0的突破,创下了耗时-160s获胜的奇观。
需要注意的是,加秒的操作是在落子之后,15秒加秒不等于你有15秒读秒。加秒制理论上也不会超时,但首轮3/16的超时率究竟是为何呢?
4. 延秒制
在保留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每步落子后的延秒,时间用完超时。当本手用时大于等于延秒时间时,落子后增加一个延秒时间。当本手用时小于延秒时间时,落子后增加本手用时。
延秒与加秒的区别在于,加秒总是回复一个固定时间,但延秒的总时间不会增加。
5. 定时限步制
这个用时规则比较抽象,下象棋的朋友应该熟悉,我这里列一下第四届理光杯的规程。
比赛时限为:第一时限60分钟内必须走满 30手,第二时限15分钟内走满20手,其后同第二时限,上一时限节余的时间可以用于下一时限。
这个规则确实无比繁琐,首轮也就5/16的超时率而已。
为了平衡包干制,我制作了三款命石。
1. 等价交换:可罚点延时,每次罚两点延长基本时间的1/6,最多罚3次。
2. 恶魔交易:可在比赛开始前主动扣除基本时间换取对面罚点,每扣除1/6时间罚对方1点,最多扣除3次。
3. 电表倒转:可一次性减少一半基本时间,换取每步15s加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