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彻夜未眠总结了8字军事方略,1980年邓小平:删除四个字

文摘   2025-01-25 11:00   浙江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毛泽东并未立即明确提出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周边环境的急剧变化,国家安全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这种四面楚歌的紧迫局面,是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做好应对突发事变的充分准备。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毛泽东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利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以期在可能爆发的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1965年,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诱敌深入,方为上策。”此后,“诱敌深入”逐渐成为解放军作战的重要指导思想。

进入70年代后期,“诱敌深入”与“积极防御”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统揽全局的军事战略方针。然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军队内部对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理解存在分歧。1976年12月,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粟裕向军委提出了这一问题,指出对于“积极防御”缺乏统一正确的理解。

为了统一思想,1977年12月,中央军委明确将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为“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然而,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安全环境的变化,邓小平在1980年10月召开的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他指出,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应坚持“积极防御”四个字作为战略方针。

邓小平的这一观点,基于他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周围环境的深入分析。他认为,中美关系、中苏关系都已发生积极变化,中国面临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局部战争成为当代战争的主要样式和对我国安全的主要现实威胁。因此,他主张将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从应付全面战争转向打赢局部战争。

在1985年5、6月份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并基于中苏关系的积极变化,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是有可能的。他的一锤定音,为军事战略方针的讨论作了结论,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从此重新明确为“积极防御”四个字。

1988年12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一表述正式被启用。在邓小平领导和参与领导中央军委工作期间,他全面恢复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制度,提出并确立了中国特色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还恢复了许多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使国防和军队建设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智慧分享宝库
每日分享成功。励志。美文,正能量语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