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溪村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城东平野地,物外白鸥乡”说的就是如今的白溪村,村前有一条小溪,分城北箬溪之水入太湖,因流水清澈,碧波常年,名白溪,村名由此而得。朱姓是村中的大姓,约占全村的90%。白溪朱氏始祖为朱熹之孙、朱在之子——朱钰,南宋昭定元年(1228年),朱熹的第八个孙子朱钰任命长兴知县,他携子朱厥、朱扆,以及他的弟弟朱慷迁至长兴白溪定居。南宋时期,时局动荡,朱钰任长兴县令后,为官方正,刚赴任便遍访名贤,除革积弊、移风易俗,劝桑农、建学校。不到一年,全县政事声平韵和、卓然一新。朱钰对教育也十分重视,他以己为示范,捐出微薄俸禄奖赏优秀学子。学子感德化、沐儒风,中举、选官的接踵而至。
(图)朱熹像
据《长兴白溪紫阳朱氏宗谱》记载,长兴朱氏可谓名人辈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朱升就是长兴朱氏家族的后人,朱升书画双绝,能诗文,是明末的大才子,据说明崇祯皇帝开科举,全国2万多名学子参加,最终取六人,朱升就是其中一人。
朱家明清时高中进士、举人者达数十人:朱一儒、朱文龙兄弟俩在隆庆四年同榜中举;朱凤翔、朱汝器于万历十七年同时金榜题名;朱汝器的弟弟朱汝鼇于万历三十二年再中进士;清代又出朱济、朱钤两位进士,可谓“一门五进士”。
朱氏宗祠
在朱熹看来,祠堂有着特殊的地位,他认为,人之所以有家,其开业传世之本便是先祖,为了表现后人尊祖敬宗的厚意,需要设立祠堂祭祀祖宗。他的孙子朱钰也受此思想影响,当年迁至长兴白溪后,代表着家族精神的朱氏祠堂也在这里建成。
长兴朱氏宗祠,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建于朱升之手,名曰“画庄”。2005年长兴县政府对宗祠进行全面修缮,保持原有古建筑历史风貌,是长兴现存历史最早,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精品。
如今,位于白溪的朱氏宗祠,由朱熹25世孙朱懿人和女儿朱压芳守护,古朴厚重的宗祠内,“理学传家”的大红匾额挂在正中间,两边分别是“敦笃起昌”和“兴物造化”两块匾额。宗祠大厅的左右两侧分别刻着《朱熹家训》和《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图》。
朱氏家风
朱氏给后代和长兴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宗祠,《朱熹家训》也成为重要的思想道德教材,经过历代传承,在长兴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了“天地人和、锦绣长兴”和文化的思想根源之一。而朱氏子孙也将践行《朱熹家训》融入到平时生活的一言一行。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而他的24世孙朱景颐,也传承了祖先的这一特质,成为一名教师。解放前,朱景颐在宗祠中开堂授课,教授朱氏子孙以及周边村民家的子女念书,课桌椅、书本均出自朱家,并且也不收取村民任何学费,甚至有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没有正式取名字,也是朱景颐为他们取的。
后来,朱景颐在白溪小学教书,当时的白溪小学在白溪卫家村自然村设了一个教学点,那里虽有屋棚盖顶,但是却没有门窗,每到冬天,学生们寒冷难捱。朱景颐就将家中的门窗卸下,拿到学校去装起来。当时朱家的窗户是那时少见的玻璃窗,朱景颐却丝毫没有心疼和犹豫。
《朱熹家训》摘编
重德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摘自《朱熹家训》
译文
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修身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摘自《朱熹家训》
译文
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
和合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摘自《朱熹家训》
译文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
齐家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摘自《朱熹家训》
译文
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
(来源:湖州市纪委)
宗亲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精彩内容